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河南坠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河南坠子

分类:【传统文化】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由流行于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约有100多年历史。在其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一直在民间流传,故始终保持着淳朴的乡土风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而得名。演唱形式以1人居多,或左手打板,边打边唱,或自拉自唱。2人对唱时,1人打简板,1人打单钹或书鼓。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传统曲目中,长、短篇都有,长篇如《张延秀私访》、《金钱记》、《大红袍》、《杨家将》等,短篇如《借??》、《偷石榴》、《双锁山》、《梁祝下山》、《小黑驴》等。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

曲艺的一种。因流行于河南及邻近各省而得名。是由河南、皖北的曲艺“三弦书”、“道情书”、“莺歌柳书”等结合而成。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早期为自拉自唱,后有一拉一唱、对口唱的形式。演唱时演员自打檀木简板,另一人以坠琴伴奏。早期的演唱因风格不同分为东路调、西路调两大流派,东路调抒情婉转,西路调字清梆稳。本世纪初,音乐更加圆润婉转,并不断吸收民歌、小调、戏曲和其它曲艺的腔调。又产生了活泼隽永的北路调。河南坠子的唱词以7字句、10字句为主。音乐唱腔有过板、引子、平腔、寒韵、牌子、五字嵌、十字韵、快扎板等。

曲艺曲种。以其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称谓。流行于河南、安徽等地。演唱形式有自拉自唱,一拉一唱和对口唱等。演唱者手打简板,边打边唱,对口唱时另一人打单或八角鼓,伴奏者拉坠琴踩打脚梆击节拍,也有演唱者使用醒木的。音乐结构为主曲体。唱腔有引子、平腔、大小寒韵、牌子、五字嵌、十字韵、快扎板等。表演讲究手、眼、身、法、步、闪、炸、移、挪等技巧。早期只有男艺人演唱,1910年前后开始有女艺员登场,使新兴的坠子大为轰动。1926年后乔清秀唱响天津,驰名京沪,蜚声全国曲坛。因流行地区和吸收姊妹艺术的不同,逐渐形成东路、西路、北路坠子流派。东路坠子主要以商丘地区为中心;西路坠子(又名中路坠子),主要以开封、郑州为中心,包括许昌、洛阳、信阳等地;北路坠子主要流行于安阳、濮阳、新乡等地。传统书目有《杨家将》、《大红袍》等。

河南省主要的曲艺曲种。坠子得名和形成过程众说纷纭,大约在公元1900年前后形成。早期全为男艺人演唱,约于1905年始有女艺人演唱。本世纪20年代出现乔清秀、程玉兰、董桂枝等名演员,坠子影响扩大,并逐步淘汰男角。演唱形式有自拉自唱、一拉一唱、对口唱三种,演员手执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对口唱时,另一人打单钹或书鼓;伴奏者拉坠子弦(现名坠琴或坠胡),有的并踩打脚梆作为击节。曲目分大中小三种。中长篇曲目有说有唱,以说为主;短篇曲目只唱不说,稍有夹白。演唱内容多为通俗小说和爱情故事,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曲艺曲种。由清末流行于河南东部、山东西南部的莺歌柳、渔鼓道情结合发展而成。因伴奏为木板大坠琴,而得名。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其时有程(玉兰)、董(桂芝)、乔(清秀)三大流派,影响遍及全国,又以乔派影响更著。坠子形成受山东大鼓影响颇深,不但在曲目上大量借鉴,而且在音乐上直接吸收,尤以乔派显著。乔派之起腔,平腔、花腔等皆脱胎于山东大鼓的腔调,在使用的语音上也更近似鲁地方言。是以在其兴盛之时,山东艺人改习者甚众,渐成为流行于山东的主要曲种。山东改习坠子而后有影响的著名演员有郭文秋(乔派)、徐玉兰(南口)。她们兼容并蓄在一定程度上革新发展了河南坠子演唱艺术。

曲艺曲种。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区。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 “坠子” ( “坠琴” 、“坠胡” ) 而得名。也有说是由流行于河南和皖北的道情、莺歌柳书和三弦书等相结合而形成的,约有100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和受其他艺术形式影响的不同,遂有东路、西路、北路坠子之分。演唱形式有自拉自唱、一拉一唱和对口唱三种。对口演唱时,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边打边唱,伴奏者拉坠子弦,有的并踩打脚梆作为击节。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曲目分中长篇和短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只唱不说,稍有加白。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