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法兰克福学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法兰克福学派

分类:【文化精萃】

流行于欧美的一个现代哲学派别。它产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以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为中心,故取名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心转到美国。创始人是霍克海默尔,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尔多诺、弗洛姆、马尔库塞、哈贝马斯、施密斯、韦默尔、奥非、内格特等。法兰克福学派内部分左翼和右翼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都把社会哲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弗罗伊德主义、存在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和叔本华的意志主义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基本上属于人本主义的唯心论哲学,它主张“否定的辩证法”,认为辩证法仅仅是“矛盾地思考矛盾”的主观思维方式,根本否认客观辩证法,实际上把辩证法变成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诡辩术和主观的表达方式。这种否定的辩证法,实质上是对科学辩证法的否定。

当代西方有重要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被认为是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历史最长、最完整的一个派别。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因其活动中心在德国法兰克福市的社会研究所而得名。1930年霍克海默接任社会研究所所长,把研究社会哲学定为该所宗旨,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网罗了一批青年人才,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1933年法西斯上台以后,该所主要成员陆续迁往美国。1950年研究所在法兰克福重建,1953年由阿道尔诺继任所长,在科隆、慕尼黑等城市发展成员,开展学术活动,造成一定影响。60年代后期,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同西方学生运动发生联系,此时既是该学派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它走向衰落和分裂的开始。70年代以来,随着新左派运动的失败,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也已分化,施密特继续维持其前辈的社会批判理论而被称为“传家宝”,哈贝马斯则通过把批判理论同语言分析哲学和解释学融合在一起来寻找新的出路。当前除哈贝马斯的哲学理论仍有比较大的影响外,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的理论家们已难形成气候。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道尔诺、马尔库塞、弗罗姆、哈贝马斯等。该学派最重要的理论特征是把哲学理论研究同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结合起来。它对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问题做了考察,探讨了西方工业国家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问题。在该学派理论家看来,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使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内的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人们沉醉于物质消费中而失去了革命的批判精神,变成只有物欲要求的“单面的人”。工人阶级已被融合于资本主义制度中,社会成为没有对立面的“单面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社会上各种异化现象的出现。因此必须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一切既定的、现实的东西都持绝对否定的态度。他们反对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而强调人的主体性,在这方面他们吸收了黑格尔、海德格尔、韦伯、特别是弗洛伊德的哲学观点,竭力把马克思主义人道化。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本能欲望的压抑的同时,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纳入马克思主义的中心,以“本能革命”、“心理革命”代替无产阶级政治革命,以乌托邦式的“性欲解放”代替社会主义理想。他们还把马克思的前后期思想割裂开来,把马克思同恩格斯、列宁对立起来,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需要“补充”和“修正”。后期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哈贝马斯则进一步提出了“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问题”以及“交往合理性理论”。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已成为首要生产力,国家的干预作用也大大增强,在经济上可以进行计划调节,在政治上又实行议会民主,因此人所受到的压抑和统治只是精神上的。工人阶级不必推翻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只需争取思想、文化上的解放,实行心理、意识形态上的革命,使人们在彼此的交往中互相理解、和谐一致,就可以解除社会的危机。

尽管法兰克福学派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但是由于它深受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加上脱离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践斗争,因此并没有找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道路,也没有掌握发达国家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钥匙。

德国的一个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为理论目标的学术派别,因其机构成立于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城而得此名。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法西斯主义的猖獗以及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哲学、存在主义的兴起,促使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展开了现实化的研究和发展,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人数最多、前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派别就是这股思潮的主要代表。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1)西欧时期: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担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所长的霍克海默确立了社会哲学的研究方向,并创立了社会批判理论作为社会哲学的基础。 (2)美国时期:30年代至40年代末,为逃避法西斯的迫害,他们搬到了美国,从对法西斯的研究出发,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作了系统的分析,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是这一时期的理论顶峰;马尔库塞和弗罗姆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结合起来。 (3)西德时期(前):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这时期二战结束,理论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在方法论上与实证主义展开了论战;在社会理论方面,从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进而对社会中各种力量进行分析,提出了革命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纯学术的特征,开始对社会发生了影响,其影响的结果是爆发了60年代末期的学生造反运动。(4)西德时期(后):70年代初至现在,这一时期由于学生造反运动失败、学派内部左翼和右翼产生了尖锐的冲突、老一辈理论家又先后谢世,学派走向了衰亡。在关键时候,哈贝马斯出任所长,代表成员有施密特、内格特、韦尔墨和奥非等人,使社会批判理论得以继续发展。主要理论有:在研究方法上,把哲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结合起来,对社会作综合研究。在哲学基本理论上,主张主体客体不可分离,不是物质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才是唯物主义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并由此出发还提出了只要创造,不要反映的认识论和否定的辩证法等。在社会哲学理论上,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归结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强调批判是理论的主要功能,并要彻底否定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把否定的辩证法作为社会批判的方法论,把实证主义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辩护,并加以系统的讨伐,等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