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泰山刻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泰山刻石分类:【传统文化】 泰始皇东巡登泰山,丞相李斯为颂其功德而刻,书体为秦篆。石四面刻字,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元年(前209)诏与从臣姓名。书法圆润宛遒,严谨工整。明末存29字。清代乾隆五年(1740)毁于火。嘉庆二十年(1815)蒋因培得残石2块,仅存10字。宣统二年(1910)罗正均等作亭护之,只剩9字。对于残石之真伪,向有异说。有165字、29字、10字等拓本传世。 秦篆书刻石,亦称“封泰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登泰山,丞相李斯为歌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所刻;秦二世元年(前209)又加刻诏辞。计颂辞144字,二世诏78字,凡222字。字形整齐,笔划圆健,结体规矩典雅,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标准小篆字体。清乾隆时遭火,今仅存残石九字。传世有明安国旧藏北宋金石拓本,存165字。 刻石。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第一次东巡,登泰山后立石记功的石碑。石高4尺9寸,四面环刻。前三面为始皇帝时刻,第四面为秦二世元年(前209)加刻的诏书及从臣姓名。该刻石至明代仅存29字。传世有北宋全石拓本,亦仅165字。《史记》存其原文,但于拓本有异。全文依《史记》录于下,拓本与《史记》不同者,注于括号内:“皇帝临立,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亲巡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碉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者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大义箸明),垂于后世(陲于后嗣),顺承勿革。皇帝躬圣(皇帝躬听),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男女体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施于昆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垂戒。”二世刻辞:“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刻石,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泰山刻石为秦始皇东巡第二刻石,现存山东泰安岱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第三年,即率大臣浩浩荡荡东巡,宣扬其威德盛治,至泰山留下了此石。文字内容为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字体为小篆,相传为李斯所写。泰山为五岳之首,此石原立在泰山顶上,石形扁圆,四周刻字,至宋代欧阳修、赵明诚所得拓本仅存四十七字,后来移至碧霞元君祠中,至清代乾隆年间,仅存二十九字。乾隆五年,祠宇失火,此石也被烧毁,后人据旧拓本重刻一石,不久也破裂亡失。清嘉庆二十年,有人在玉女池得残石两块,仅存字十个。泰山刻石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而且其书法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其结体,平稳端严,疏密匀停,一丝不苟。其用笔,正如韦读所说:“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李斯作为秦代著名的书法家,为后世留下了小篆字体的楷模。清代王澍《虚舟题跋》称赞道:“小篆开自李斯,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三代以来风气至此一变。后来李阳冰祖述斯法更就流动遽不及斯远甚。开李斯笔法敦古,于简易中正有浑朴之气,不许人以轻心掉之。” 原位于山顶碧霞祠西侧玉女池畔。亦称“封泰山碑”。秦始皇东巡刻石之一。小篆,传为李斯所书。四面环刻。三面为秦始皇诏,刻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四言,六段,十二韵,四十八句,一百四十四字。主要内容为颂扬始皇功德,亦有“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之语。另一面为秦二世诏,刻于二世元年(前209),七十九字(宋拓本)。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漫漶缺损。北宋大观二年(1108),刘?访寻其石,尚存二百二十二字(今传宋拓本为223字),可读者有一百四十六字(参见《秦篆谱》)。至元代拓本仅存五十余字,明末残存二十九字,移至碧霞元君祠内。清乾隆五年(1740),毁于火。嘉庆二十年(1815),泰安知县在玉女池井中寻到残石两块,仅存秦二世诏石刻十字,嵌于山顶东岳庙西新筑之宝斯亭内。道光十二年(1832),山洪冲毁宝斯亭,后于瓦砾中寻得,移至岱庙嵌于道院墙壁。光绪十六年(1890)曾被盗。宣统二年(1910),在岱庙环咏亭前凿石为屋存放。后又移至岱庙东御座院内碑亭中。两千多年,历经劫难,但一直为世代所珍视,有云:“零星两片石,卓越两千年。”书体为小篆,用笔似铁锥画沙,劲若千钧强弩,稳如万古洪钟,有“玉箸篆”之称。艺术成就极高,历来倍受推崇。元人郝经《太平顶读秦碑》云:“拳如钗股直如箸,屈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今所存残石,或疑非原石,如明人钟惺《岱记》说:“世恨其残,而予犹疑其整”,但乏根据。传世拓本以明代安国藏本最著名。 亦称《封泰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始皇东巡登泰山,丞相李斯等颂秦德而立。石四面刻字,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元年(前209年)诏与从臣姓名。小篆。相传为李斯手笔。明末断石出土,残存篆书29字,移置碧霞元君祠。清乾隆五年(1740年)毁於火。嘉庆二十年(1815年)复为蒋因培访得时,尚存10字。宣统二年(1910年)罗正均等作亭护石,时已仅存9字。今存泰安岱庙。因《峄山碑》早毁于大火,故《泰山刻石》尤为珍贵。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