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洗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洗三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洗三朝”。旧时各地汉族生育习俗之一。男婴出生后第3天举行的祝福仪式。通常是生子3日,家人采来槐枝、艾蒿煮水,延请有经验的接生婆,为婴儿洗身,并唱祝词。洗毕,以姜片、艾团擦关节,用葱轻击3下,寓意长大后聪明伶俐。亦有洗三时,请一位儿女双全、受人敬重的老妇主持的。在一个大铜盆里放入槐枝、艾蒿,倒入热水,水气上冒时,前来吃三朝酒的亲友,依次将带来的铜钱、红枣、花生、莲子、鸡蛋等投入水中,俗称“添盆”。老妇要按亲友所放之物念喜歌,如添水时便念“长流水,长流水,聪明伶俐好儿郎……”;放红枣、莲子于盆里时念“早立子,胖小子,长命百岁寿星子,连生贵子……”此俗起源甚早。唐代已盛行。韩俚《金銮密纪》:“天复二年,大驾在岐,皇女生三日,赐洗儿果子。”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唐代皇室“洗三”:“上闻后宫欢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日洗禄儿对。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均有关于洗三的记述。又据宣城《梅氏家谱》载称,梅尧臣58岁得幼子,三朝,欧阳修、范仲淹、富弼皆作“洗儿诗”以贺。可见,此俗在宋代十分流行。因此俗除有祝福之意外,还有一定的清洁防病作用,故至今一些乡下还有流行者。 生养习俗。婴儿出生第三天用艾水给其洗浴,故名。亦称“过三朝”。洗浴时,浴盆中放硬币十枚,取“十全十美”之意。婴儿祖母手拿一煮熟的鸡蛋在婴儿身上从头到脚滚动,口中祈祷着“滚滚头,一生不用愁。滚滚手,富贵年年有。滚滚脚,长大能登科”等,然后给婴儿穿衣,同时烧香鸣炮酬谢“送子娘娘”,并宴请接生者和同族中之长者。巩义、偃师等地多向亲邻端两碗捞面条相送。在柘城一带,此日也是外祖父看望外孙“送毛面”的日子。 诞育习俗。亦称洗三朝。旧时,新生儿第三天过三日,是人生第一个庆礼。山东各地,尤其富家,对生头胎较重视。宴请家族、亲友、产婆。婴儿外祖母及亲朋备礼来贺,谓之添盆,外祖父须向产婆磕3个头,致谢。同时,给婴儿沐浴。一为净秽污,取洁白入世之意;二为壮胆量,长大临事不恐;三是健康防病。亦有不真正用水浴的。此俗形成于唐代,现仍有残留。临朐西部有用小碗盛少许面条、水汤倒进水井,请水神吃的习俗。 ①育儿习俗。满汉皆有之,婴儿诞生后3日,为婴儿接生的老年妇女(俗称“姥姥”)至家为婴儿洗浴,众亲友家妇女亦往致贺。洗婴之水以槐枝、艾叶熬之,众亲友“添盆”后,姥姥以棒槌搅动盆中之水,口诵:“一搅二搅连三搅,哥哥领着弟弟跑”等吉祥祝词。洗浴时按洗的部位口诵:“先洗头,作王侯;后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脸蛋,作知县;洗洗沟,作知州”等,为婴儿梳头发时则颂曰:“三梳子、两拢子,长大了带红顶子”。洗浴后,又有“打聪明”、“掖如意”等形式,以示祝福。且用姜片、艾篙汁擦婴儿前额及周身,以新布蘸茶水擦牙床。婴儿哭为吉兆,称为“响盆”。仪式结束后,婴儿家长请“姥姥”和致贺亲友吃面条,称“洗三面”,寓期望婴儿长寿。②旧时治丧习俗。满汉皆有之。流行于东北、北京等地。“接三”之日天黑后,先将预先制好的纸扎车船、轿马、箱柜、弓箭、童男童女等送至预定空旷之地; 以排在门外僧尼击响法器为号,僧尼奏佛教乐前行,死者孝子跪于棺前三唤其父母。上车,边哭边外行,丧家男子及前来吊祭众亲友各执点燃的香、白纸灯笼,依次随其后(旗俗,丧家妇女只跪哭棺侧,并不随行)。“送三”队伍行至预先期放好的纸车马等之前,家人跪哭,在僧尼哀乐中焚之。事毕亲友辞归,死者家人叩谢。回至家中,复于灵前举哀,僧尼亦回丧家诵经“放焰口”,至夜半乃至薄明方罢,意给死者灵魂送行,此俗现渐废除。 满族生育习俗。婴儿出生第三天,亲友前来贺喜,赠送小米、红糖、蛋糕、缸炉、鸡蛋等物。主人要用面条招待亲友,希望小儿长寿。接生婆往大盆中倒入槐条、艾叶热汤,亲友再把钱银、鸡蛋、枣、栗、桂圆、荔枝、冷水等投入盆中,并致祝福语。待水温和,把小儿全身洗遍,包扎脐带,再用襁褓包好。也称为“添盆”。 土族习俗之一。土族人家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 要举行隆重的 “洗三礼”。仪式是: 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 家里宗族尊长、亲戚六眷亲临。午时, 房顶上吹响三声别列 (海螺), 堂屋磬儿敲三响, 母亲将婴儿从襁褓中托出, 接生婆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在洗三礼盆里, 用清清的泉水濯洗。洗到三遍, 祖母从怀中取出翠绿的松柏枝条, 在婴儿头上绕三圈, 祝愿小孙儿像松柏一样长在山乡的最高处, 万年长青; 外婆从花袖筒里取出一块晶莹的玉石, 在婴儿头上绕三圈, 祝愿小外孙像金子一样永远光华灿烂, 给家人带来更多的财富; 爷爷拿出红枣、核桃向亲友们撒去,意为托负之福, 愿我家金童玉女, 像核桃、红枣满屋子滚。这时, 众亲拿出各自的礼物向婴儿祝福。有的向洗三礼盆里扔铜钱, 祝孩子永远富足; 有的往盆里放一根青葱, 祝孩子百病不得; 有的置一束香草, 愿孩子芬芳不老; 有的放一疙瘩酵面, 祝孩子越长越欢; 有的撒一把种子, 祝孩子从此扎下幸福的根子;等等。如果婴儿是个女孩, 在场的阿姑们就插一枝花什么的, 而后手牵着手, 围着婴儿唱祝福的 “阳格喽”。 土家族生育习俗。亦名打三早。即在婴儿生下满三天时,外婆给婴儿送赠衣服、鞋帽、银项链(上挂把“长命富贵锁”)、银手圈、银脚圈等礼物。特别要由外婆亲手给婴儿洗个满三天的清吉洁身澡,俗称“洗三”。澡盆里丢有铜钱、枣子、花生、莲子,俗称“添盆”,意即生了一胎又一胎;特别要放金银花等中草药类,以洗去婴儿身上毒秽。洗澡盆上罩把筛子滤水,俗称隔殃滤灾。洗完后,还用煮熟剥壳的鸡蛋滚婴儿身上,边滚边哼洗三谣: “我家有个好宝宝,出生三天洗个澡;圆圆鸡蛋身上滚,滚出五毒百病消。” 婴儿初生三日,行沐浴礼,俗称“洗三”,法库一带呼“打包”。洗三礼多由接生婆主司,俗称接生婆为“姥娘婆”。礼前,乡绅富户,在产房外设香案,供拜碧霞元君、眼光娘娘、送子娘娘、痘疹娘娘诸神。拜毕,主家用槐枝艾叶熬水,舀入铜盆,取其铮铮之义。姥娘婆盘腿坐稳,主家依尊卑长幼,往盆内扔铜钱、鸡蛋、花生、红枣、栗子、桂圆诸物。前来贺喜的亲友也将所带礼品放入盆中,边放边说祝吉语,谓之“添盆”。姥娘婆用棒槌在盆中一搅,再给婴儿洗身,边洗边念:“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又用姜片艾叶抚婴儿脑门儿,象征性用鸡蛋滚脸,防长雀斑。又用新布蘸茶水擦小儿牙床,若孩子哭叫,为大吉,俗呼“响盆”。如此之后,用剥好的葱白,打婴儿屁股三下,边打边念:“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然后,由婴儿父扔于房顶,说是能使孩子长高个儿。礼毕,亲友一同向主家贺喜,主家则以面条宴客,俗称吃喜面。意祝婴儿长命百岁。家主又赠姥娘婆钱币,称洗儿钱。另将添盆之物一并奉送主司人 ① 。 穿毛身儿。辽北地区,婴儿经打包、沐浴礼,穿第一件衣服,俗称毛身儿。毛身儿多请刘姓全福人制作,以借留音。毛身儿无扣,领口袖口及衣摆底边皆毛边儿;腋下各缝棉绳一条,长各七寸,取“齐齐备备,吃穿不愁”吉义。穿毛身儿时,两绳系结腰间。胸前襟处,缝制心形红布一块,谓可避邪。洗罢穿好,又取红色棉布一方,包裹婴儿,边包边念:“拿包皮儿,搁包皮儿,红包皮儿里头面儿上人儿;拿毛身儿,毛身长,宝宝穿了命最强,百里财富你能得,身边有狼你能躲 ① 。” 给如意。本溪一带,新生小儿三日,洗三后,奶奶为其象征性抻头、划眼、拉耳朵、拍身体,俗称“给如意”。抻头拉耳之时,奶奶口中振振有词:“一抻脑袋掂三掂,尖尖头顶青云钻;二划眼皮运不浅,火眼金睛识冠冕;三拍心坎儿让人喜,满装天文和地理;四伸胳膊五蹬腿,手脚麻利气死鬼;五抖双耳来迎风,万事如意吉祥生;最后咱拍宝的小屁股,长大坐殿别含糊。 ② ” 婴儿坠地后的第三天,要给他洗澡。洗时,浴盆中要放入喜蛋和金银首饰以及钱币等物。洗后,有的人家还要用此蛋在婴儿额头上摩擦,据说,这样可以避免生疮疥。此俗正如清冯家吉在《锦城竹枝词反咏》所吟: 谁家汤饼大排宴,总是开宗第一篇。 亲友到来齐道喜,盆中争掷洗儿钱。 就在这天,外婆以及亲朋好友,都要带着鸡、鸡蛋、红糖、醪糟等“月礼”前来祝贺,并要问产妇是否平安,奶是否够吃。主人要把婴儿抱给大家看,客人逗逗小孩,同时说些祝贺、夸赞的话。外婆要给婴儿银钱,富有之家还要送金圈、手镯、长命锁之类的饰物,同时还要说个四言八句。如:“外孙才把外婆见,一见外婆笑连天,我想打发银不便,金圈一只望海涵。”此时,主人要请诸亲友吃醪糟蛋和红蛋,还要摆酒席宴客。亲友走时,主人要送给每个客人几个红鸡蛋。人们称此为“三朝酒”或“打三朝”。参加“打三朝”的客人多为妇女,民间有“男不打三朝”之说。 所谓“洗三。”就是孩子出生后接受的第一项礼仪活动。又名“三朝”,是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的洗澡仪式。老北京人将生后的“洗三”与死后的“接三”相提并论,无论贫富,孩子生下三日均需举行洗三仪式。人们认为,婴儿是从娘胎的血污中出来的,“洗三”可以洗去婴儿从“前世”带来的污垢,今生才能平安吉利。另一方面,“洗三”也有为婴儿洁身防病的现实意义。清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说:“三日洗儿,谓之‘洗三’。”“北京城内,凡小儿生后三日,名为‘洗三’。”北京雍和宫还保存有一个精美的“鱼龙变化盆”,据说清乾隆皇帝生下三天后就曾用它洗澡,所以俗称“洗三盆”。 洗三前,主家事先备好脐簪子、围盆布、缸炉(一种点心)、小米、金银锞子(或黄白首饰),还有花朵、升、斗、锁、秤砣、镜子、牙刷、青布头、茶叶、茶盘、梳子、毛巾、胭脂粉、猪胰皂团,还有大葱、姜、艾叶球、烘笼、香烛、钱粮纸码、生熟鸡蛋、棒槌之类。如生女孩子,还备有在香油里泡了3天的穿好红丝线的绣花针,以给孩子扎耳朵眼。洗三这天,吉祥姥姥要当上宾款待,坐席时要坐正座。亲友前来祝贺,送产妇食品或小孩子用品,主人以炒菜面招待,富裕人家酒菜稍微丰富,但主食必定是面条,俗称“洗三面”。 仪式于午后由吉祥姥姥主持进行。厅的正面设香案,供碧霞元君、琼霄娘娘、云霄娘娘、催生娘娘、送子娘娘、疹痘娘娘、眼光娘娘等13位神像,香炉中盛小米插香,蜡扦上插羊油小红烛,下压黄钱、元宝、千张等敬神钱粮。产妇卧室炕头供“床公床母”神像,以三五碗缸炉或油糕为供品,吉祥姥姥上香叩首。此为祀神。 祀神后,主人将盛有槐条、艾叶熬成汤的铜盆及一切礼仪用品摆放在炕上,吉祥姥姥抱起婴儿,洗礼正式开始。全家以及前来庆贺的亲友依长幼之序依次往盆里添水、放钱(银元、铜币之类)或喜果(桂圆、荔枝、红枣、花生、染红的鸡蛋之类),俗谓“添盆”。如果添的是金银锞子、硬币,就放在盆里。如添的是纸币,则放在茶盘里。清末民初时,有放银元的,贫者最不济的也要放进几枚铜币。添什么,吉祥姥姥都有一套说辞,如清水,说“长流水,聪明伶俐”;喜果,便说“早立子”或“连生贵子,连中三元”之类。 添盆完毕,吉祥姥姥举槌在盆里搅,边搅边说:“一搅两搅连三搅,哥哥领着弟弟跑。七十儿,八十儿,歪毛儿,淘气儿,稀里呼噜都来啦!”并开始给婴儿洗澡。孩子受惊一哭,视为吉祥,称“响盆”。边洗还边念:“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洗完后,用生姜片托着点燃的艾叶球放在婴儿脑门上,再给婴儿梳头打扮,念:“三梳子,两梳子,长大戴个红帽子;左描眉,右打鬓,找个媳妇(女婿)准四衬。刷刷牙,漱漱口,跟人说话免丢丑。”用鸡蛋在孩子脸上滚一滚,念:“鸡蛋滚滚脸,脸似鸡蛋皮儿,柳红似白儿,真正是爱人儿。”用葱在孩子身上轻敲几下,念:“一打聪明,二打伶俐。”把葱扔于房顶,意谓“绝顶聪明”。将秤砣压在孩子身上,说:“秤砣虽小压千斤。”意味着孩子将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拿锁头比划几下,说:“长大啦,头紧、脚紧、手紧。”祝孩子长大后稳重、谨慎。将孩子放在茶盘里,掖上金银锞子或首饰,说:“左掖金,右掖银,使不了,赏下人。”祝孩子福大、财大。把纸花往烘笼里一筛,说:“栀子花、茉莉花、桃、杏、玫瑰、晚香玉,花瘢痘疹稀稀拉拉儿……”盼孩子长大少出麻疹天花,健康成长。最后用小镜子在孩子屁股上一照,说:“用宝镜,照照腚,白天拉屎黑下净。” 洗三完毕,将娘娘码、敬神钱粮连同香根一起请下,送至院中焚化。焚化床公床母神像时,吉祥姥姥还念:“炕公炕母本姓李,孩子长大交予你,多送儿,少送女。”并将烧过的灰用红纸包好,压在炕沿上,俗信这样他们会永守床边,保佑大人孩子平安。“添盆”时亲友送的银钱都由收生姥姥拿走。洗三礼仪至此方告结束。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老北京的洗三仪式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逐渐消亡。 在张家口市坝上地区,小孩生下三天后,产妇就不在草纸上睡了,要起来穿好衣服,把草纸、黄土和干叶清扫出去,这叫“起草”。为了消毒,穿衣前,接生婆要用放有艾和花椒的开水,给产妇洗下身。这叫“洗三”。然后再给婴儿洗个澡,洗完后,还要给婴儿烧“灸疤”,就是把艾叶揉成小圆球,放到婴儿脑门上,再用火点着艾绒烤,烧得婴儿哇哇直哭,为的是婴儿健康好拉扯(抚养)。如生女孩,还要给她扎耳朵眼儿。“洗三”后,主家给接生婆喜钱和一块红布,以示酬谢。 在石家庄市灵寿县,“洗三”由一个白发老太太主持。开始前老太太和亲朋家的媳妇都要先“添盆”,就是边往盆里放铜钱、花生、红皮鸡蛋,边说“连生贵子”等吉利话。等水不烫手时便开始给婴儿洗澡,边洗边念道:“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洗完后用一棵大葱打婴儿两下,口中念道:“一打聪明,二打伶俐。”打完后把葱扔到房顶上。 婴儿出生第三天,要举行“洗三”礼,亦叫“过三朝”。这一天要用艾水给婴儿沐浴。沐浴时,浴盆中多放硬币10枚,取“十全十美”之意。婴儿祖母还要在沐浴时,用一煮熟的鸡蛋,从婴儿头顶开始,向下身滚动,直滚至脚底。一边滚,一边口中还祈祷着: 滚滚头,一生不用愁。 滚滚手,富贵年年有。 滚滚脚,长大能登科。 然后给婴儿穿上准备好的新衣服。同时,烧香摆供,鸣放鞭炮,酬谢“送子娘娘”,并宴请同族中长者及接生者吃“三天饭”。古时称“汤饼会”、“汤饼筵”。偃师、巩义市一带,还要给近邻送碗捞面条。在柘城县一带,此日婴儿的外祖父也要前来看望外孙,俗称“送毛面”。 婴儿出生后第3天,外婆要来给婴儿“洗三”。首先是用艾蒿熬水,水中放两个鸡蛋,水熬开后,捞出鸡蛋,稍冷后在婴儿头上滚一遍,名“起伤”,认为用艾水蛋滚过之后,可以祛风,免鬼怪吓伤。用过的鸡蛋摔给狗吃。在鄂东,艾水蛋分给婴儿的堂兄们吃掉,名曰“吃孝顺蛋”。接着将艾水盛到大木盆里,水里放几枚铜钱,以示日后钱财丰盛,再在水中添进生水,以免日后小孩惧生人。外婆用艾水给孩子洗澡,产妇也用艾水洗澡,洗过的水要泼到床脚里,泼到外面怕泼到“太岁”头上引来不吉。洗过之后,外婆还要抱起孩子在房门后面向门神作揖,认为这样小儿日后会胆大一些。洗三时,还要用黄连水给婴儿洗口,一是为祛病毒,二是取“先苦后甜”之意。土家人为婴儿洗“三朝”时亦用茶叶、大蒜、金银花藤等中草药熬水,给婴儿洗澡,防止婴儿生病。 在鄂南,洗三朝礼仪由洗娘操持始终。一般在当日上午,取来生母陪嫁之澡盆,注进用松柏树枝煎的汤汁,盆外放些辟邪用的菖莆叶、桃树叶等物。洗沐时,洗娘唱着洗歌,一面洗沐,一面向盆内抛撒冻冻米(用糯米泡制而成),并抱着婴儿参拜五方。“洗歌”云:“伏矣,发哟!洗三朝,洗邋遢。伏矣,喜哟!三朝洗,洗金嘴。洗去邋遢穿官衣,洗出金嘴状元提,洗了儿手掌官印,洗了儿脚骑马归。拜东紫微照中,拜西万事顺遂,拜南招福纳圣,拜北长命富贵……”洗好后,由洗娘抱婴儿,主人随跟去宗堂上香奉供参拜宗祖,嗣后把生儿交与母亲,宣告洗礼结束。在新洲,洗三完毕,由婆婆抱婴儿到室外(撑伞遮强光),名曰“见天日”。 旧时,十分讲究在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三天举行“洗三”仪式。即在第三天时由接生的老娘为新生儿洗澡,以“洗”音寓“喜”意。这种庆贺仪式,主要还是为婴儿祈福,兼有酬谢老娘接生的意思。 洗三仪式在产房举行,炕上铜盆中盛温水,放艾叶、桃枝等少许,盆外放葱数根。老娘打开襁褓,将裸体婴儿抱在怀中,用软布蘸温水擦拭婴儿脸、手以及全身。这一天,老娘最为得意,给婴儿洗时,嘴里念念有词,说吉祥话的顺口溜,如“先洗头,做王侯,再洗脸,赛神仙……”之类喜歌,逗得众人皆笑。前来贺喜的亲友们遂纷纷向洗盆里扔钱,谓之“添盆”。添盆越多,将来小孩的寿命也就越长,且人财两旺。洗儿时,老娘还不住地往盆里放“碰头蛋”,专门送给亲友中不孕少妇吃,余者最后捞出,供向贺喜亲友还礼时用,俗称“喜蛋”。洗儿盆中的洋钱、铜子儿统归老娘所有。老娘给婴儿擦拭后,要给他穿上衣裤,梳梳胎发,用秤砣轻压婴儿身体,名曰“压千斤”,象征孩子长大后能担当重任。然后用葱轻打小儿身体,据说能使孩子将来聪明。还要象征性地用锁锁住婴儿的口和手足,望其以后谨言慎行。最后,将婴儿放在褥子上,盖好被子。洗儿水必须单独泼掉,不能与其他污水混杂。一般没有儿子的妇女会争着去倒洗儿水,倒时让水朝自己的方向,以寄托得子的希望。这时,婴儿的奶奶要向“子孙娘娘”神马儿上香拜祷,并随黄钱等一起将神马儿焚烧,谓之“谢奶奶”。然后,请前来贺喜的亲友吃俗称“四个碟面”炒菜捞面。晚间还要设酒席款待来宾。 洗三 老娘在给婴儿洗毕后,还要单独向主家讨赏钱,她嘴里不停地说着“给奶奶道喜了!给爷爷道喜了!给少奶奶道喜了!给姑奶奶道喜了!……”走到谁处,说到谁处,谁都要另外赏钱。午饭后,主家要雇车将老娘送回。 婴儿生下第三天要洗澡,称“洗三”。江南产妇卧室内供“监生娘娘”,武进供“送三娘娘”神码,无锡叫“斋监生”。主家备“三朝酒”招待亲友叫“过三朝”。吃“三朝面”浇头必有百叶、黄豆芽、菠菜等。由收生婆给婴儿洗澡,浴盆里要放长生果、桂圆等讨口彩的食物,还边洗边说“长命百岁”、“聪明伶俐”等吉祥话。苏中地区给婴儿洗头用绿茶叶水,谓头皮青好看,且明目、平肝火。苏北较富裕人家用洁净的软布或新棉花蘸香油为新生儿擦身,喜话是“擦擦鸡,会吟诗;擦擦蛋,做知县;擦擦沟,做知州,擦擦小腚旁,中个状元郎”,还用黑布蘸明矾或黑墨和锅灰拭牙床,叫“擦马牙”,以防口腔秽毒。民谚云:“三天就怕马牙子,七天又怕七朝风,十二天小满月,老娘才放一点心。”海州人不做三朝而做十二朝(小满月)。 这一仪式古已有之,《梦粱录》载:“足月,既坐蓐分娩,亲朋争送细米碗醋。三朝与儿落脐灸囟。”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习俗也在发生变化。《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北京城内,凡小儿生后三日,名为洗三,是日必招收生婆到家,酒食优待,然后由本家将神碉(俗呼娘娘马儿),并床公床母之像,供于桌上。供品用至边缸炉(北京点心名)五盘,由收生婆烧香焚神碉,毕,将先煮之槐条水,倾入盆内,旁置凉水一碗及两盘,一盘盛胰子、碱、胭脂、粉、茶叶、白糖、青布尖儿、白布数尺、秤、剪子、锁、镜等物;一盘盛鸡子、花生、栗子、枣、桂圆、荔枝等物,均用红色染过。诸亲友齐集堂前,将各样果子投数枚于盆内,再加冷水两匙,铜元数十枚,名为添盆。添毕,由收生婆洗小儿。洗罢,将小儿脐盘于肚上,敷烧过的明矾末,用棉花捆好。所有食物,全由收生婆携去,洗三告终。”这一洗三习俗,黑龙江与北京基本相似,更有趣的是黑龙江满族的洗三习俗,于此既有相似处,又有独特处。 满族的洗三习俗在婴儿降生第三天举行。届时把接生婆请来,在洗三的热水中,放野玫瑰树枝、艾蒿叶,熬成热水,散发着清香,用大盆盛来。在热气蒸腾中,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争着往水盆中扔铜钱,俗谓“添盆”。然后由接生婆为婴儿用热水洗澡,边洗边唱喜歌: 洗洗头,当王侯; 洗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 洗洗肚,一辈更比一辈富。 洗浴之后,用盆中的艾蒿叶在婴儿身上拍打三下,边拍打边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长大有福气。”洗后轻轻把婴儿放在炕上,如果婴儿此时大声啼哭,谓之“响盆”,意为孩子将来大吉大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