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浑仪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浑仪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浑天仪”。①汉代测定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西汉落下闳制造。以两个分别代表地平圈和子午圈的圈,互相垂直地固定在支架上,在圈内还有若干个能绕一条和地轴平行的轴转动的圈,它们分别代表黄道、赤道、时圈、黄经圈等,并在可转动的圈上,附有可绕中心旋转的窥管,用以观测天体。落下闳曾以此仪重新测量了二十八宿的距度。原仪不存。明正统(1437―1442)年间的复制品现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②科技类著作。东汉张衡撰。久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洪颐煊《问经堂丛书》、《经典集林》皆辑为一卷。记述“浑象”(水转浑仪)的制作方法。参见“浑象”。 用来测量天体座标的观测用仪器。历史上制造过多种浑仪。其关键部件是窥管和四游仪,其他部分是代表各种天文意义的环圈和支承结构。各代制造时对环圈时增时减,随测量的目的而变化。史籍记载浑仪的制造始于汉落下闳。104年,东汉贾逵在仪器上增设黄道环,以黄道来测量日月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架黄道铜仪。张衡加上地平环和子午环,构成了完整的浑仪。后魏的斛兰用铁铸浑仪时,在底座添置十字水趺,用来校正仪器的水准。唐李淳风于633年制造的浑仪包括内、中、外三层。内层是四游仪,中层是三辰仪,外层是六合仪,使浑仪复杂化。后经郭守敬简化。浑仪在长期的天文观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