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深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深衣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诸侯、大夫、士平时闲居穿的衣服,亦为庶民的常礼服。以麻布、白布制作,在斋时则用缁(黑)色。上衣与下裳相连,下摆不开叉。制作时上下分裁,中有缝连属为之。下裳用6幅,每幅又交解裁之为二,共计12幅,应岁有12月之象。有上下之杀(杀谓削幅)。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即所谓续衽钩边。因其前后深长,故称深衣。自朝祭之服外,深衣即为其次等服饰。深衣形制对后来服饰产生极大影响。汉代命妇以此为礼服。唐代袍下加役为其遗制。宋代亦有复制深衣而服者。现代连衣裙,亦是古代深衣制的沿革。 深衣 古代服装之一。即上下连在一起的衣裳。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孔颖达《五经正义》:“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有个特点,叫“续亚钩边”,所谓亚即衣襟,续亚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是指深衣改变了过去服制方法,不在下摆开衩,而将左面衣襟前后片缝合,后面衣襟加长,加长后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深衣出现后,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甚至皇帝常服也为深衣制。 古代衣与裳相连而合缝的一种长衣。《礼记?深衣》注:“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彩者。”深衣的创始,据《礼记?王制》称“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则传说中的有虞氏时代即产生了。根据文献结合文物观之,深衣当是秦、西汉以前较普遍流行的服饰。 深衣的形制,上衣下裳分裁而又缝合为一的袍型长身衣。上衣用布四幅,左右连缝为一,然后取横中线折叠为前后两幅。下裳用六幅,每幅都交解裁之,使一头狭,一头宽,狭头在上,宽头在下,则可适合上衣之腰缝,前后合成十二幅之数。另有一说是裳中间以四幅布正裁为八幅,旁用二幅布斜裁为四幅。深衣在左边一旁相连着,右边一旁则有曲裾掩之。曲裾是用另一幅布交解裁之成角形而缀于衣裳之右旁。 《礼记?深衣篇》记载:“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根据深衣篇的记载,那么制成后的深衣应是圆袂似规,曲袷(方领)似矩,背部有上下通直的中线似绳,裳之下摆左右两角向外翘上而底部平直,摆似“权”(秤锤),底部似“衡”(秤杆),裳由十二幅构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深衣的长度根据“短毋见肤,长毋被土”当大致在足踝间,即不致被泥土所粘污。“续衽钩边”,即接长右衽至背后,使曲裾交掩,以掩裳的开露。 深衣的用途,据《深衣篇》记载:“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意谓这种衣服文武百官、士庶军旅都可穿着。由于深衣一般用麻布、白布制作,至多也不过在衣缘上施彩而已,化费少而易为。西汉以前的服饰,除祭服、朝服有制度可循外,深衣则为上下所通服。 1957年河南信阳和湖南长沙仰天湖出土的彩绘木俑,是穿着“深衣”的实物形象,具体特点是上衣下裳相连属,领式作交而方折向下,衣襟下达腋部即向后旋绕而下的曲裾钩边形式。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曲裾绣花绵袍,是方领、曲裾,衣襟下达腋部即缠绕于后。其上衣下裳相连,袖口宽大而下垂等都和深衣制较为接近,但若以文献记载衡量,其形制仍有很大距离。文献记载往往是面面俱全,而且要从礼制方面给以解释。实际上所谓“深衣”仅仅规定一个基本形制,随穿着者的身份、地位、贫富等的不同也不可能完全一律。 古代一种上下连接续衽钩边的服装。它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从而改变了商周以来上衣下裳分开的服式,而将上衣下裳连接起来。制作时上下分裁,然后再在腰间缝连在一起。《礼记?深衣》郑玄注: “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 (衣边) 之以采”。孔颖达疏: “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短不能露出肤肉,长不能覆于地面。上窄下宽,由十二幅布构成,以应一年有十二个月。深衣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钩边。续衽即在衣襟边加缝一三角形的衣裾。续衽有两种形式,一是将左边衣襟前后缝合,加一块三角形的曲裾于右边,穿时先掩曲裾,再掩外襟,腰间以带系之。另一种作法则是将右衣襟缝合,在左衣襟接一三角形的曲裾,穿用时将曲裾绕至背后,再用带子系扎起来。钩边是指把衣裳的下摆加宽,以便行走。深衣用途非常广泛,无论君王、文官武将、贱民、男女都喜穿用。用于燕居、摈相、治军旅等。《礼记?深衣》: “圣人服之……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孔颖达疏: “凡深衣皆用诸侯士大夫,夕时所著之服,故 《玉藻》云: ‘朝元端,夕深衣。’ 庶人吉服亦深衣。”春秋战国时期深衣的制作开始普及,而且领袖襟裾处镶有彩边。西汉早期深衣仍是男子的主要服装。西汉后期出现的意?,逐渐流行,取代了深衣,至东汉时男子中已多有服用者。但深衣却作为妇女的正服,在汉代贵妇中甚为流行。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贵人入庙祭祀的服装,都为深衣制。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所出的十二件服装中,就有九件是深衣。汉代深衣的下裳,并不一定非用十二幅布拼接。而且只用外曲裾,因为所加布增长,缠绕的层次相应增加,腰身裹的很紧,所用质料也极为讲究,做工精良。汉以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主要服饰仍然是深衣。深衣上下裳相连的形式对后代服装影响深远。唐代的役袍, 元代的质孙服, 明代的曳, 乃至今天的连衣裙,均渊源于古代的深衣制。 是把西周以前的上衣下裳合成一件的服装。春秋战国之际出现,战国西汉时期深衣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服式,适用于礼服和常服,不分尊卑,不分文武,不论男女。多用麻布制作,上下分裁,腰间缝合,领袖衣襟部位镶以彩色边缘。用布十二幅,以应十二个月之意,矩领,长短一般至踝间,下摆不开衩,衣襟接长一段,做成斜角,着时由前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防止内衣外露。魏晋以后,深衣渐不流行,但对后世服饰有很大影响。 古代制服。《礼?深衣》注:“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疏:“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其形制为:上衣与下裳相连,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即所谓“续衽戕边”。湖南楚墓出土木俑即有着深衣形象,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有深衣实物出土。深衣为朝祭次服。诸侯以下,自深衣以下无余服,故又为庶人吉服。《礼?玉藻》:“诸侯夕深衣,祭牢肉。”又说:“大夫士朝元端,夕深衣。”元端是一种衣、裳不连的套装礼服,朝礼需穿着齐备,故早晨上朝着元端;傍晚祭祖则可相对简便一些,故可着深衣。为庶人吉服者,可证于《礼记?王制》:“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 古代男服。衣与裳相连,下摆不开衩,向后掩着,前后深长,故称深衣。《礼记?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一般是大领、宽袖,长及脚踝,衣边和袖口等处有半寸宽的镶边。按照古代礼制:“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 具父母,衣纯以青; 如孤子,衣纯以素。” 即祖父母、父母俱在的,衣边用彩色; 仅父母在的,衣边用青色;如果是孤儿,则衣边只能用白色。《礼记?玉藻》: “朝玄端,夕深衣。庶人吉服,亦深衣。” 贵族常以深衣为便服,而庶人则以深衣为礼服。短褐才是庶人的便服。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