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淳化秘阁法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淳化秘阁法帖

分类:【传统文化】

丛帖名。又称“淳化阁帖”,简称“阁帖”。宋淳化三年(992)太宗出秘阁所藏历代法书,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临摹,勒于枣木板上,大臣进登2府,则拓赐一本。全帖共10卷:第1卷为历代帝王法帖,第2至第4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5卷为诸家法帖,第6至第8卷为王羲之书,第9、第10卷为王献之书。由于王著粗于鉴别,故帖中真伪杂糅,错乱失序。但此帖摹勒精细逼真,神完气足,故古人法书赖以流传,并被誉为诸家法帖之冠。徽宗大观(1107―1110)初,以帖石裂损,命重刊石于太清楼下。历代重辑、翻勒者甚多,被奉为法帖之祖。

北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赵炅出内府秘阁所藏自汉至唐名人法书,命侍书学士王著编次为十卷,镂枣木板刻于禁中。用澄心堂纸、李廷?墨拓印,大臣进登二府,则赐拓本一部。《淳化秘阁法帖》第一卷是历代帝王法书帖,收汉章帝至南朝永阳王陈伯智书; 第二卷是汉晋两代名臣法帖,起自汉代张芝,终于晋代谢万; 第三卷是晋代、南北朝名臣法帖,起自庾元亮,终于王僧虔; 第四卷是南北朝至唐朝名臣法帖,起自王筠,终于薄绍之; 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起自苍颉、夏禹,终于张旭、宋儋以及其他法帖; 第六、七、八卷是王羲之书; 第九、十卷是王献之书。因王著鉴选不精,多有真伪杂糅、张冠李戴现象,米芾等人多有刊正之论。然此帖将历代名迹汇于一帙,摹勒精细,对古代书法名迹的摹存及流布起到很大作用。

淳化秘阁法贴

北宋汇刻丛帖。简称《淳化阁帖》或《阁帖》。淳化三年(992)宋太宗秘阁所藏历代法书名迹,合南唐《升元帖》命侍书学士王著编次为《淳化秘阁法帖》十卷,摹刻在枣木版上,拓赐大臣。一卷为帝王法帖,二至四卷为名臣法帖,五卷为诸家法帖,六至十卷为二王书法;计184版,2287行。王著虽采择未精,但古人书法,赖此以传,自此刻帖盛行。宋代重辑、翻摹者甚多。著名的有《绛帖》、《潭帖》、《二王府帖》及“泉州本”、“贾似道本”等,明清又颇多翻刻。故历来将“阁帖”称为“法帖之祖”。

简称《淳化阁帖》、《阁帖》。汇刻丛帖。北宋淳化三年(992),太宗出秘阁所藏历代书家105人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摹刻于枣木版上(一说石版上),编为10卷,拓以澄心堂纸、李廷?墨,赐进登二府之大臣。卷一为历代帝王书,卷二至卷四为历代名臣书,卷五为诸家古法帖,卷六至卷八为王羲之书,卷九、卷十为王献之书。因拓于禁中,未及百年原拓已极难得,后版亦毁于火。王著昧于识鉴,采择未精,故帖中真伪糅杂,错乱失序,米芾《秘阁法帖跋》、黄伯思《法帖刊误》、王澍《淳化秘阁法帖考正》等曾为之订正纠缪。然此帖卷帙浩大,内容丰富,古人法书多赖此以传,且摹勒逼真,精神完足,为书法研究之重要资料。此帖一出,极为盛行,据之翻摹、重辑者甚多,宋代著名丛帖如《大观帖》、《潭帖》、《绛帖》、《鼎帖》、《戏鱼堂帖》等,均源出此帖,故南宋曹士冕《法帖谱系》称之为“历代法帖之祖”。明代亦迭有翻刻,其中顾从义、潘允亮、肃府等刻本最为著名。清乾隆时,又据淳化四年赐毕士安本重辑、摹刻于内府。旧时有有正书局、文明书局、商务印书馆、日本《书菀》杂志等影印本行世。

简称《淳化阁帖》、《阁帖》,共10卷。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出秘阁所藏历代法书,命体书学士王著编次,摹勒在枣木板上,后板毁于火。第一卷为历代帝王法帖,第二至四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五卷为诸家古法帖,第六至八卷为王羲之书,九至十卷为王献之书。编者昧于识鉴,选择欠精,帖中往往真伪杂糅或错乱失序,但古人法书,多赖此以传。此帖盛行后,明清人续有重辑、翻刻和重刻,因之,此帖被奉为历代法帖之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