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清代孙奇逢的哲学思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清代孙奇逢的哲学思想

分类:【地域文化】

起源于11世纪北宋中期的理学,到19世纪末的明末清初,已传衍了6―7百年,世人早就认为它虚伪和迂腐,讲学之徒遂为人们厌恶和耻笑。明代中期兴起的王阳明的“良知说”,也流行了100多年,其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发展而为狂禅,末流之弊比理学更为空疏。明末风起云涌的农民大起义,倾覆了封建王朝的“神器”;清兵入关,带来了“天崩地解”的巨变。明王朝的崩溃,使得士人们觉醒过来,企图对它的精神支柱的理学进行审察、总结,对理学分析和批判精神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在中原地区对宋明理学进行总结的代表是孙奇逢,他被称为清初三大儒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在清初相当长时间内,对河南产生深远的影响。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卒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原籍河北容城人。14岁考上秀才,17岁中举,以后屡试春官不第。他早年任侠仗义,天启中(1621―1627),宦官魏忠贤擅权专政,滥杀无辜,大捕东林党人。无人敢当其锋,孙奇逢置祸福于不顾,挺身而出,举幡击鼓,醵金以营救在狱东林诸君子,其高义亮节,名振天下。清兵入关后,在畿南州县圈地,孙奇逢在容城田庐园舍均被圈占,遂移家至河南辉县,水部郎马光裕邀请他到夏峰村居往,辟兼善堂读《易》其中。从此,他在辉县苏门山下率徒躬耕讲学25年,海内学人,争趋受教。河南当时的名名士大夫与之交游,清初中原学者,多出其门下。新乡的任文晔、刘源吉,上蔡的张沐都是他的学侣。其门生弟子满天下,中原人士尤多,其中著名的有睢县汤斌、登封耿介、中牟冉觐祖、密县赵御众、许昌刘体仁、泌阳钟国士、新乡郭遇熙等人。他们有的中了进士,以廉吏为世人所钦仰;有的主讲书院,著书立说。中原地区一时书院林立,如雨后春褂,当时的百家书院、嵩阳书院、大梁书院等,在发扬中原文化教育方面作出很大的贡献。

孙奇逢的哲学思想早年笃信程朱,他自己说:“某幼时而读书,谨守程朱之训。然于陆王亦甚喜之”(《夏峰集》卷七《寄张莲轩》),后又潜研王阳明心学。明清之际,王学亦在变化之中,孙奇逢意欲调停两者之间,不欲判程朱陆王为二途”(《清儒学案?夏峰学案》)他认为,实际上在朱熹的思想中,有许多与陆王相同的地方;在陆王的观点中,与朱熹相一致的也不少。孙奇逢在两者中取其所长,以朱注王,又以王注朱,不主一家,左右逢源,实为非朱非王之学,清人评价他说:“奇逢行谊不愧古人,其讲学参酌朱陆之间,有体有用,亦有异于诸儒”

。他自己也在《四书近指》中说:“文成(王阳明)之良知,紫阳(朱熹)之格物,原非有异。如主文成,则天下无心外之物,无物外之心,…知与物不相离也。如主紫阳,则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一旦豁然,则物即是知,物物皆知,…此亦知与物不相离者也”。孙奇逢认为,学者应该从大处着眼,观其会同,不必作朱陆异同互相水火的无谓纷争。

孙奇逢注重心性休养,躬行践履。他的门人赵御众说:“先师之学,以天为归,以孔为的,以至诚为全量,以慎独为工夫,以知明、处当为力行之实地,…以孔子(之学)印诸儒”。(《夏峰集?旧叙》)可以归纳其学为三点: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慎独为宗,以日用伦常为实际。

慎独是孙奇逢心性修养的中心。“慎独即勿自欺”(《四书近指》卷一),不欺骗自己,同时也是不欺骗别人;待人以诚,待己也以诚,诚意是慎独的主要内容。孙奇逢提出慎独和诚意来,是针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末流形成虚伪妄矫的积弊而说的。他说:“君子戒惧慎独,致吾中吾和。去其不中不和者,而诚存矣”。(《夏峰集》卷七)这些不中不和者包括了欺、妄、邪、欲,慎独的具体工夫在于戒欺、去妄、闲邪、防欲。他说:“诚无妄,邪者妄也,留一分妄,减一分诚”,《夏峰集》卷七)所以要痛下“戒欺工夫”,同时进行“闲邪存诚”,以做到“欲尽理还,不期存而自存。”(《夏峰集》卷七)

他认为,只要对戒欺、去妄、闲邪、防欲“一味朴实做去,不落掩著,不以意气搀和其间,独不期慎而慎,意不期诚而诚”。)《夏峰集》卷七)孙奇逢把慎独看得十分重要,他认为,人们在无意中作出伤天害理的事,在于对天理人欲分辨不清,他说:“天理人欲辨不真,其咎只在慎独工夫做之不熟耳”。(《夏峰集》卷七)他将慎独当作立身处世,分辨是非、善恶最基本的工夫。这样一来,慎独和存诚就不仅是心性休养,只停留在思想意识领域内的事情,它贯穿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切道德实践及政治活动的各个领域中,作为人们从事这些活动的共同基础,及取得成功的保证。

孙奇逢认为,“诚”是宇宙及人生的价值尺度,又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把诚提得很高,他说:“诚者天之道”。(《夏峰集》卷四)作为人就应当遵循和仿效这个“天之道”,尽力使自己“诚之”。(《夏峰集》卷七)作为人类社会基本原则的“诚之”,是人们应当努力追求的目的。这个“诚”,将人和天统一起来,就成了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圣人,“圣人以至诚配天”(《夏峰集》卷七)。这是孙奇逢慎独学说的最后目的,也是心性修养的最后完成。

孙奇逢谓学术多途,他称自己之学为圣学。圣学的目的在于学圣人,圣学的内容本于道,道之大原出于天,于是,他提出:“圣学本天”的命题。天包括宇宙间万象万物,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内容是天理,人世间的一切言行,以是否符合天理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这就是圣人之学的基本原则。他说:孟子的“性善”、曾子的“明德”、周濂溪的“圣希天”、程明道的“体贴天理”都是以“本天”作为自己学说总的纲领。同时,异端与圣学的不同,就在于“圣学本天,而异端本心”。他认为以天为本,对天地万物一视同仁,孝子事亲也等同圣人事天,作到“尽心知性以知天,圣人之能事尽矣”。(《夏峰集》卷四)

以日用伦常为实际是孙奇逢终身躬行实践的原则。他认为圣人之道,既高深又平凡,只是一个中字。他说:“中不离日用,故日庸”。(《四书近指》卷一)尧舜古代圣人的大智大慧,并非先验的天才,而是来源于百姓日用之间。他认为从事圣人之学,不要把道看得神秘莫测,道本来十分浅显,易知易行。他说:“见眼前天地,心上鸢(飞)鱼(跃),室中夫妇,无一处不是道”(同上)“能尽人性,尽物性,皆是眼前事,舍眼前而求诸远且难,不知道者也”(《夏峰集》卷一)

孙奇逢终身从事理学的探讨,活了92岁,至老犹孜孜不倦。他的著作很多,达17种,160卷。但这时理学本身已是日暮途穷,没有更多发展余地。他虽然与当代博学鸿儒有所接触,但因身处山谷僻乡,交游不广,东南兴起的启蒙思潮,对他影响甚微。他还是沿用正统的理学观点,以往一套治学方法,研究过时的学问,这种种条件的限制,使他虽然极为努力,也写下不少的著作,但在理论上没有什么创新和突破,只是起到前人观点的传述和资料整理的作用,和同时代顾炎武等大师相比,就相形逊色了。但他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缜密的思考和献身学术及诲人不倦的精神,都是使人尊敬和佩服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