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清商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清商乐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汉族民间音乐。包括清商三调(平调、清调、瑟调)歌曲。也作“清乐”。《隋书?音乐志》:“清乐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来旧曲。”晋朝播迁,声伎分散,在南朝发展为江南吴歌、荆楚西声。它们与北魏孝文帝、宣武帝采集的中原旧曲,总称为“清商乐”,以别于“雅乐”、“胡乐”。《旧唐书?音乐志》:“清乐者,南朝旧乐也。永嘉之乱,五都沦覆,遗声旧制,散落江左。”隋代改称“清乐”,由太常寺置清商署掌管。唐代武后时,尚有63曲,唐末仅存44曲。

南北朝时期,在继承了汉、魏相和诸曲的基础上,又吸收当时民间音乐(主要是吴歌、西曲)发展而成的俗乐之总称。亦称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一般在宫廷朝会、宴飨、祀神及民间娱乐等场合均用之。由于它与汉魏时期的相和旧曲都是汉族传统音乐,在当时各类乐舞中具有独尊的地位,被称为“华夏正声”,为宫廷所重视。清商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中原旧曲”,即相和诸曲;一是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曲)。吴歌、西曲是两种柔婉抒情、各具特色的民间徒歌。据文献记载,曲调非常动听,所谓“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子夜》即是吴歌之一。吴歌、西曲各包括歌曲与舞曲两类。歌词均见《宋书?乐志》、《乐府诗集》等书。清商乐舞的伴奏乐器较相和诸曲已有增益,计有:节鼓、琴、瑟、筝、筑、琵琶、箜篌、击琴、笙、笛、篪、箫、埙、钟、磬等。结构形式与相和诸曲略同,但又增加了“送声”、“变头”、“和声”等形式。送声用在每首短歌之后,后世民间乐曲中常用的合尾形式可能即源于此。变头是每一首短诗开头第一句的曲调总要有所变化。和声即帮腔。清商乐舞中有一部分大型乐曲,称大曲或清商大曲。其所用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同,因此一般文献中所提到的“三调”既指“相和三调”又指“清商三调”,即平、清、瑟。隋朝统一中国后,作为“华夏正声”的清商乐亦受到相当的重视。隋文帝制定的九部乐,清商乐(清乐)舞居于首部。唐太宗时增为十部乐,其居第二部。唐武则天以后,“朝廷不重古曲,工伎转缺,……开元以后,渐不传”。实际上,它是融入“胡夷里巷之曲”,以新的面貌在民间继续流传。在现存部分琴曲中仍可窥见清商乐的踪影。

中国古代的一个音乐流派。源于汉、晋时期的 “相和歌”。东晋渡江后,中原相和旧歌南迁,与江南 “吴歌”,荆楚“西声”相融合,形成新的音乐流派,时称 “清商乐”。北魏孝文帝及宣武帝南伐,得到江南乐工,“清商乐”复传至北方。此时江南清商乐仍有发展。至陈朝后主陈叔宝时,大倡“清商乐”,并取其曲调制有《黄鹂留》、《玉树后庭花》、《金钗两臂垂》等名曲,又令文臣、妃子作歌词,“绮艳相高,极于轻荡”,不久亡国。隋朝灭陈,天下统一,尽得“清商乐”,遂于太常之下设清商署,加以管理。并将 “清商乐” 分为雅、俗二部,雅乐即隋文帝称之 “华夏正声”,以 “夏” 为号,用于郊庙等礼仪。俗乐则有黄钟宫、中吕宫等十六个乐调,用于宴乐等场合。至唐代,俗乐增为二十八调,统称为 “燕乐”。且自周、隋以来,西北少数民族音乐大量传入中原,极为盛行,遂取代“清商乐”,而成为宫廷 “燕乐” 的主流。仅在琴曲中,尚存有楚汉旧声及清调诸曲。清商乐之乐歌,南北朝时所传汉、晋旧曲,有 《明君》、《圣主》、《公莫》、《白鸠》等; 新制者,则有《吴声四时歌》、《团扇歌》、《雅歌》、《乌夜啼》、《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 等。到唐代中期,“清商乐” 之曲调,尚存《白雪》、《公莫》、《巴渝》、《明之君》等六十三首,而有调无辞者已近半数。至唐末,能用乐器合奏者,仅有《明君》、《白雪》、《春江花月夜》 等八首而已。唐亡,清商乐亦绝。其遗调,仅见于少数传世之古琴曲中。清商乐演奏时,所用乐器,有钟、磬、节鼓等打击乐,琴、瑟、琵琶、筑、筝、箜篌等弦乐器,以及笙、笛、箫、过等管乐器。

“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清商三调》、《吴歌》、《西曲》和杂舞等俗乐舞的总称。是铜雀伎表演的音乐舞蹈,这些来自民间的舞蹈,经过加工整理,形式更为华美。有内容丰富的乐曲、歌曲、舞曲和高技巧的舞姿,目前留存下来的有六十多曲。包括《巴渝舞》、《砝舞》、《铎舞》、《拂舞》、《巾舞》、《前溪舞》、《白?舞》、《明君舞》等。随着历史朝代的变迁“清商乐”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并流传至今。在传统的舞蹈中,仍可追寻到清商乐的遗踪。

东晋南北朝时由南方民间音乐“吴声”、“西曲”与北方相和歌相融合而产生的乐种。吴声,西曲原是南方的民间徒歌,配有乐舞,因其形式新颖,曲调抒情柔婉而受到宫廷的重视。北魏孝文帝采集相和旧曲与吴声,西曲,总其成称为清商乐,在宫廷的仪式及娱乐场合表演。清商乐中的吴声,西曲大都采用五言四句一曲的形式,伴奏的乐队也各有样式,一般用箜篌、琵琶等组成的小乐队,也有时只用一件筝自弹自唱,清商乐中亦有大型曲子,称为清商大曲。

魏、晋、南北朝俗乐舞的总称。关于“清商”之名的来历,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源于古代的《商歌》。《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清,商也。浊,宫也。”所以《商歌》即可称《清商》。张衡在《西京赋》里对汉代女乐伎人演奏《清商乐》有生动描绘。曹魏几个帝王都喜好清商乐舞。曹操生时欣赏清商女乐,死后还遗命其婕好伎人居住在铜雀台上,“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曹丕称帝后,设立了“清商署,”专门的女乐机构。正由于此,南朝王僧虔论《清商乐》才说:“今至清商,实由铜雀。魏氏三祖(曹操、曹丕、曹睿),风流可怀。京洛(魏、晋)相高,江左(南朝)弥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