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明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清明节分类:【风俗文化】 汉族传统节日。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举行。《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二十四节气中,俗演为正式节日的只有清明,这是因为寒食和清明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至清明,久而久之,作为节气的清明就演变为清明祭祀节日。古时候,清明这天,人们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的习俗。凡坟茔都于这天拜扫,剪除荆草,供上祭品,焚化纸钱。秦代以前已有祭墓习惯。赠画蛋作为寒食这个清明习俗,盛于隋唐。据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记载,人们把鸭蛋染成蓝茜杂色,加以雕镂,作为寒食节和清明节见面时互相馈赠的礼物。民间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人们折柳枝扎成圆圈或帽子戴头上,或插柳枝于屋檐和门窗,说可避邪驱鬼。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有“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禊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的记载。在南方一些地区,清明前还把井沟搞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插上杨柳枝。此外,各地在节日中还有斗鸡、荡秋千、蹋蹴、作假花、放风筝、拔河等活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