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清真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清真寺

分类:【文化精萃】

伊斯兰国家和穆斯林地区重要建筑之一,有独立的建筑特色,主要源于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的先知寺。大部分清真寺中间是一方形露天庭院。庭院中心有时有一沐浴喷泉。四边是廊殿。礼拜正向廊殿最大,其中有一凹壁,凹壁右边有一讲坛。清真寺屋顶多为平顶或拱顶,支撑在一排排石柱或大理石柱以及扶壁之上的拱梁上面。这些拱梁由石头或砖砌而成,多呈半圆形、马蹄形。清真寺大都有一至数座宣礼塔和圆形拱顶。寺内的墙壁、天花板、柱子、扶壁、拱梁、圆形拱顶等建筑物上都有各种镶嵌细工和装饰图案。代表了伊斯兰建筑艺术及风格。清真寺问世以来就身兼二职,既是礼拜寺又是宗教和语言学习中心。十一世纪起,清真寺的学校职能增强,建筑设计也因之不同。方形庭院四周的廊殿也按照教授的教律学派数量而建为一至四个,并附有学生宿舍。十三世纪后,大部分清真寺都按学校的模式兴建。

伊斯兰教大约在7世纪中叶开始传入我国,据说唐长安即建有清真寺。今西安大学习巷和化觉巷两座清真寺,是陕西最著名的清真寺院,它们的存在,表明了伊斯兰教在陕西的影响。

大学习巷清真寺,因在化觉巷清真寺以西,故又名西大寺。寺始建年月不详。据寺内所藏碑石记载,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由兵部尚书铁铉督修,敕赐“清真寺”。明永乐年间钦命太监郑和重修。清康熙、光绪两朝亦曾复修。今寺东西长77米,南北宽30米,面积约2300平方米,布局古雅。礼拜堂、宣渝台、邦克楼、阿訇斋都是带有中国传统意味的建筑。室内陈设无偶像,充满几何图案,严格履行了伊斯兰教规。

化觉巷清真寺,因在大学习巷清真寺以东,故又名东大寺。该寺创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历经扩建,形成现有规模。寺院占地近20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规模比西大寺为大,建筑形式略同,既有中国民族建筑风格,又有伊斯兰教寺院特征。前院有高约9米的木质牌坊,琉璃瓦顶,异角飞檐,十分醒目。这座17世纪初的建筑,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仍保存完好。第二进院有石牌坊一座,两侧有明、清重修碑记,碑阴镌刻宋代书法家米芾、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手书。三进院内有敕修殿、省心楼、客厅和经堂。四进院有六角双翅凤凰亭,以及“创建清真寺碑”。凤凰亭旁有可容纳千人的礼拜堂。堂内天花藻井有600余幅精美图案,别致而有强烈伊斯兰教风格。整座寺院保存完整、建筑艺术高超。四进院落划分得宜,各有特色,布局合理,富有园林之趣。经常有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到这里礼拜。

又称礼拜寺,中国古代称回回堂,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主要建筑有礼拜殿(大殿)、邦克楼、讲堂、浴室以及阿訇办公居住用房等附属建筑。大殿是清真寺中的主体建筑,是伊斯兰教活动的中心,由前廊、礼拜殿和后窑殿三部分组成,多用几个勾连搭屋顶连在一起。唐宋时期,中国的清真寺多集中于东南沿海通商港口及长安等地。著名的有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和扬州清真寺。内地清真寺多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布局、木结构体系,如西安化觉巷清真寺。新疆则为伊斯兰建筑风格,并带有地方特征,如吐鲁番额敏塔礼拜寺。

在福州。是福州唯一的伊斯兰教寺。寺内安泰桥下,有碑记载,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但据其它史志记载,此地系闽王王继鹏的大平宫。元至正年间(1341~1367年),始归伊斯兰教,改造为清真寺。《闽都记》云:国朝初建,名“真教寺”,俗呼“礼拜”,色目人礼拜诵经于此。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毁于火,是年冬重建。重建后的寺,属东方建筑形式。现存建筑在1955年又经修整,并保留永乐圣谕、嘉靖重建清真寺记等石碑。

位于道外区十三道街,占地2400平方米。初建于1908年,1935年修,1980年整修并对外开放。清真寺由大殿、楼梯形敏拜儿(讲坛,宣教台)和窑殿组成。大殿面积426平方米,高13米,殿顶有五个隆起的绿色圆顶,圆顶上都竖有月牙。敏拜儿位于大殿两侧,高1.8米。窑殿尖塔高21米,俗称望月楼,塔尖亦竖有月牙。

位于市西,卫运河东岸。俗称北寺。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现存大门、钟鼓楼、望月楼、穿厅楼、礼拜堂、北讲堂和沐浴室等,共80余间,大门底层有清代“彝伦攸叙”匾额。礼拜堂为主要建筑,绿琉璃瓦覆盖,葫芦形尖顶,彩绘花形斗拱,出檐较长。室内壁画,工笔重彩,色泽绚丽。整座建筑既具有中国古代庙宇特点,又有浓厚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

有东、北二寺。东清真寺在清平南北街路西,俗成东大寺,为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清真寺。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坐西朝东,内分三进,大门五间,三明三暗,右廊房内有明代阿拉伯文《可兰经》石碑和清康熙重修清真寺碑。二门后为庭院,两房南北厢房各五间,为讲堂,中为礼拜大殿,高三丈余,进深七丈二尺,宽六丈,顶覆碧色琉璃瓦。北清真寺在铁塔寺街,俗名北大寺。传为清初修建。现寺坐西朝东,内有大殿六间,高三丈,进深四丈,宽七丈,顶为碧色琉璃覆盖。大殿左角门有石刻一方,篆书“龙图负马处”五字,下款“嘉钓二年三月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包拯”正书。寺内还存有宋、清碑刻多方。

位于城关镇自治街中段。俗称北大寺。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清重修。为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伊斯兰教寺院。占地3800余平方米。寺东向大街,男寺在左,女寺在右。男寺有厦殿三间,客庭三间,客庭四角有四座讲堂; 客庭后为大拜堂,殿呈长方形;拜殿后为主殿。主要殿宇均以琉璃瓦覆顶,瑰丽壮观。两拜殿木柱通体雕画,沥粉贴金;主殿曲拱结构,未用一椽一木,似受阿拉伯建筑影响。

临夏为我国伊斯兰主要教派、门宦的发源地,也是宗教学者较集中的地方。临夏市是临夏回族自治州首府,是一座古城,“只道河州天尽头,谁知更有许多州”(明解缙《寓河州》),为古丝绸之路所必经,系有名的商品集散地。市内有大小清真寺90多座,故有“中国小麦加”之称。南关八坊,随处可见望楼和尖塔,穹隆式的圆尾顶、曲拱形的门窗。中国古典式和阿拉伯尖顶式的清真寺建筑,各具特色。华寺已有近700年历史,中间屡毁屡建,外表素洁,凝重端庄,殿内雕梁画柱,富丽堂皇;王寺初建于明洪武年间,后多次毁坏,今存为1980年重建,宽敞明净,庭院数进,拱门顶上的砖雕琳琅满目;大西关寺和水泉寺的宣礼塔格外壮丽,气度不凡;南关清真大寺原来规模不大,1982年重建,占地6530平方米,大殿面积2160平方米,可供数千人同时礼拜,雄伟的前厅廊柱,宏大的球形顶盖塔楼,肃穆壮观。

伊斯兰教宗教活动场所。又称礼拜寺,为穆斯林举行宗教仪式、传授宗教知识的寺院的通称。寺内常用建筑主要是圆形拱顶的正殿和尖塔式宣礼楼。阿拉伯语称其为“麦斯吉德”,原意为叩头或礼拜的场所。传入中国后称清真寺,因明清之际伊斯兰教在中国被称为清真教。早在唐宋时期,中国即已出现清真寺建筑,广州怀圣寺、泉州圣友寺、杭州真教寺和扬州仙鹤寺被称为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到了清代已完全形成中国特有建筑形制“三堂一院”布局,即大殿为礼拜堂,南北厢房为经堂和澡堂。现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撤拉、保安族穆斯林生活地区都建有大量清真寺。

亦称礼拜寺。阿拉伯语 “麦斯吉德”的意译, 原意为“俯首叩拜处”,渐演变指寺院。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和从事教育场所的通称。在中国, 唐时称“礼堂”,宋元时称“清净寺”、“净觉寺”、“真教寺”、“回回寺”等,明代统称“清真寺”,沿袭至今。其建筑形式依各地各民族而异,较常见者为古老宫殿式,也有圆顶尖塔式。主要由大殿、经堂和沐浴室组成, 规模大者还设有宣礼楼和望月楼等。大殿一般外部殿脊高隆,飞檐四出,内部西墙正中有1米高浅窑,称“米哈拉布”,标志朝拜方向,四壁通常以阿拉伯文艺术字体(古兰经文)装饰, 忌形象景物。入殿者须净身脱鞋。经堂设于寺内正院南北厢房。由教长、阿訇主持教务,设有学东、乡老等,征集学粮、课税,管理寺务。

信仰伊斯兰教的教徒举行宗教活动,传授宗教知识的场所,也称礼拜堂。清真意为“真主之清静”、“至清至真”,用以颂扬伊斯兰教所信奉的真主,后来“清真”二字成为伊斯兰教的专用名词,如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礼拜寺为清真寺,以及该教“五功”之一的清真言等。其建筑特点比较明显,一般为宫殿式或圆顶尖塔式,由大殿、经堂、沐浴室组成,祭坛背向麦加方向,为做礼拜的教徒指示方向,四周则用阿拉伯文艺术字体加以修饰。做礼拜者须净身脱鞋,妇女不得进入。寺内由教长、阿訇主持日常教务、寺务。我国比较著名的清真寺有北京的牛街清真寺,新疆喀什市的艾提卡尔清真寺,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广州怀圣寺,泉州的艾苏哈卜清真寺,杭州的凤凰寺等。

位于临清市卫运河东岸。为全国著名清真寺之一。整个建筑群由大殿又俗称礼拜寺、望月楼、讲堂、沐浴室等组成。殿堂高高隆起,四出飞檐,雄伟壮观,殿内雕梁彩绘,丹柱擎立,工艺精巧。建筑风格既有中国古代民族庙宇特色,又有浓厚的伊斯兰教建筑韵味。大殿左右有角楼对立,院内古柏,苍劲葱郁,为寺院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寺院始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载:“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重修”,距今已有400多年。

吉林市有东、西、北清真寺3座。东寺在船营区青岛街兴吉胡同。1735年初建大殿4间。1911年省城火焚。1912年复建大殿10间、礼拜堂3间、教长室2间、沐浴室4间、养病堂2间和住房17间。现作仓库和民宅。西寺在北大街124号。1737年建。1911年焚后重建大殿10间、沐浴6间、传达室2间、教长室2间、客厅5间和住宅45间。现作工厂商店和民宅。北寺在北大街致和门外太平街路西。1760年初建草房3间,1775年改砖瓦结构,建大殿3间,1837年扩建为6间。1898年扩建大殿13间,增建沐浴室5间。1922年增建学阿文校舍5间,客厅5间和教长室3间。1929年建女清真寺1座。近年整修后殿内新制砖雕龙灯座,屋檐燕尾木雕彩绘“犀牛望月”、“丹凤朝阳”、“老龙训子”和“海市蜃楼”等民族传说图案。今北寺殿宇辉煌,古树参天,古朴肃穆。

回族受先知穆罕默德的影响而崇尚知识。自明代以来,回族大力推行经堂教育。阿拉伯人将进行集体礼拜的场所称为“麦斯吉德”,宁夏回族穆斯林也用这个词语称呼清真寺。宁夏回族村落中的清真寺不仅是回族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也是村民商讨公众事务、举办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心场所。所以,从广义的范围上讲,回族清真寺的实际含义比单纯的礼拜场所“麦斯吉德”更为广泛而丰富,它是一种带有中国穆斯林宗教生活特点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宁夏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方圆几十里的回族村落共有一个清真寺,请阿訇为孩子们教授伊斯兰教经学知识,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办过学堂,但不成气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积极普及义务教育,如今,几乎每个回族自然村都有一所具有一至三年级设置的小学,为回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回族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银川南关清真大寺 (胡宪国 摄)

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虔诚的回族穆斯林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也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宁夏各地纷纷修建清真寺,“搬阿訇”(请阿訇)。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目前宁夏境内基本上每个自然村都拥有一座清真寺,总数达3000多个。清真寺的规模、气派依自然村的大小、经济收入高低而定,也有几个规模较小的自然村共有一个清真寺的现象。在清真寺里讲学的阿訇一般都能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在劝解广大回族群众尊教爱教、履行教规的同时,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将伊斯兰教经学知识与现实社会问题联系到一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回族群众遵纪守法,使穆斯林在接受宗教洗礼的同时增强法制观念,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清真寺还具有村议事厅的功能,回族村落对内对外事务的重大决定一般也在清真寺商议拍板。历史上,回族群众多次反抗反动统治者的斗争或起义,都是从清真寺开始的。所以,清真寺在回族村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意义重大。

宁夏回族清真寺建筑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的各项原则,同时大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手法,在宁夏宗教建筑中别具一格。宁夏最著名的村落清真寺是永宁纳家户清真寺,坐落于永宁县杨和乡纳家户村,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为宁夏境内著名大寺之一。因村中纳姓教民占教民总数的63%,故名纳家户清真寺。清同治年间曾遭严重破坏,1978年以后,在政府的资助下,由教众集资进行了整修,并重建邦克楼。寺内原有文物在“文化大革命”中均遭破坏,近年寺内修复了部分匾额。如道光十二年(1832年)陕甘总督杨遇春题“古教正宗”,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甘肃提督董福祥题“道本古初”,民国二年(1913年)宁夏护军使马福祥题“清真无二”等。1985年,当时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黑伯理同志题写了“纳家户清真寺”寺名,现为宁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纳家户村在历史上即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回族村庄。据《陕西通志》记载,元初,贵族赡思丁?纳速拉丁因子孙众多,将纳速拉丁之姓分为纳、速、拉、丁四姓,居留各省。故宁夏有纳家户,长安有拉家村。今宁夏纳氏为最盛。现村中纳姓回民即是明代由陕西移居纳家户的。全寺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大殿面阔20米,深30米,可同时容纳1500余人进行礼拜。

清真寺装饰 (陈长祥 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