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清舞蹈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清舞蹈

分类:【传统文化】

元代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元代89年的统治使京都大都(今北京)成为一个街道纵横、商贾众多,京城内外,“乐工舞女不下两万人”的大都市,新兴的杂剧自然是贵庶共赏的艺术,不少杂剧节目也穿插和吸收了舞蹈节目。宫廷的队舞,燕享娱乐,基本继承了宋代队舞的旧制,但有的弃置,有的发展,增加了蒙古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宗教色彩。如《乐音王队》这个用于元旦演出的乐舞和皇帝生日用的《寿星队》,舞者扮作乌鸦、金翅鹏,手执金斧或披甲执戟,表现狩猎和游牧的蒙古民族特色。所演奏的乐曲,有粗犷的蒙古族《山荆子带》(寿星队用)和《吉利亚》(乐音王队用)等,同时还演奏西藏的佛曲《金字西番经》。

蒙古族古代信仰萨满教,萨满巫舞一直在民间流传,元代统治者笃信佛教(藏传派),同时也保护道教、伊斯兰教,元世祖成吉思汗封道士邱处机为国师,这种佛道同尊的宗教观,也在宫廷队舞中有反映。《说法队》表现得最为鲜明,如第二队,妇女10人戴僧伽帽,穿紫禅衣,有的还有持念珠,这是扮作僧人的;第四队,男子戴隐士冠,穿白纱道袍,执拂尘,是扮作道士的;第十队,由妇女扮演八大金刚和文殊菩萨等。

即使在宫廷宴享娱乐舞蹈中,也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创制的有名的《十六天魔舞》也是表现佛家密宗一派思想的。此舞由宫女三圣奴、妙乐奴和文殊奴等16个女子扮演,她们头戴象牙佛冠,身披缨络,穿大红销金长短裙,行云回雪、飘忽欲飞,表现了佛国天香的曼妙舞姿。元人张翥诗云:“十六天魔女,分行锦绣围。千花织布障,百宝帖仙衣。回雪纷难定,行云不肯归。舞心挑转急,一一欲空飞”(《张蜕庵诗集?宫中舞队歌词》)。萨天锡也有诗云:“红帘高卷香风起,十六天魔舞袖长”。

宗教性舞蹈在民间亦极盛行,如带有明显萨满教巫舞特点的《安代舞》就是一例,它在蒙古族地区流传甚广,成为群众喜尚的娱乐形式。传统的汉族民间舞蹈,如“舞狮”、“舞龙”、“踏歌”等,依然在民间演出,只是异族侵凌下,农民起义频繁,歌舞升平之象日趋凋零罢了。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代,不只出现了大量作品,也产生了象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等伟大剧作家。元杂剧吸收了宋代宫廷队舞的音乐和舞蹈,亦吸收了民间舞蹈中的许多生动舞姿。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元大都五方杂处,许多少数民族的舞蹈也被元杂剧的表演所吸收,当然武术和杂技也成为元杂剧表演的重要内容。这种趋势在明清传奇和清代至近代的京剧和地方戏中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上述戏曲表演中,舞蹈艺术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吸收和发展: 一是表演生活动作的舞蹈化,这种表演,元杂剧剧本中称之为“科”。如关汉卿《救风尘》第四折有:“外旦怕科”、“周舍夺科”、“周扯二旦科”等,都是通过夸张的、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来表现生活及角色的心理。在京剧中,这种舞蹈化的生活动作被称为“做”,是京剧“唱、念、做、打”四大要素之一。二是武打。明清以来的古典戏曲中,武打逐渐成为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清代的部分地方戏和京剧,尤为重要。这种武打,固然吸收了中国人体文化中武术及杂技的成分,但对于自古流传的“武舞”的继承更为直接,因为戏曲中的武打显然不以竞技为主,而是一种舞蹈化的表演。例如京剧中的武打,是在锣鼓等“武场”的伴奏之下表演,有时还加入唢呐等“文场”乐器的伴奏,形体动作夸张并突出美感,动态的对打与静态造型――“亮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舞蹈艺术,深受观众喜爱。三是插入性舞蹈,其中又有两类,一类与剧情关系密切,表现人物的心理和身份,如元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楔子中有安禄山《胡旋舞》的穿插,沉香亭畔的小宴上,有杨贵妃登盘舞《霓裳羽衣》的表演。安禄山善《胡旋舞》,杨贵妃善《霓裳羽衣》均载于史籍,上述表演是贴合剧情的,但剧中的舞蹈并不一定是唐代舞蹈的原版,可能经过加工提炼,以适合剧情需要。第二类是与剧情无直接关系的插入性舞蹈,其功能是铺垫和调节观众欣赏的兴致。如元杂剧《刘玄德醉走黄鹤楼》(朱凯著)中,就插入整段的宋代民俗舞《村田乐》,故事讲的是关平奉诸葛亮之命,到黄鹤楼给刘备送衣时,途中问路遇到村姑和伴儿,这两个群众角色正在对舞对唱。虽然删掉这 一段并不妨碍剧情发展,但加上它可以增加观众的趣味。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小放牛”,牧童与村姑一问一答,载歌载舞,原见于清传奇剧《牧羊记》中,后被许多地方戏和京剧所采纳,并且成为一段独立的小品。

考虑到舞蹈化的“做”、“打”以及深受观众喜爱的穿插性舞蹈,舞蹈在元、明、清戏曲中的位置之重要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戏曲之外,元、明、清舞蹈也在民俗文化活动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时的行香、走会及各种社火活动,都少不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间舞蹈,如高跷、旱船、舞狮、舞龙、各种鼓舞和秧歌舞等,并且传延至今不衰。这些民俗舞蹈除了具有群众性这一明显的特点之外,还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如秧歌和腰鼓,在中国北方广泛流传,但又可分为西北、华北与东北等不同类型,从舞姿到伴奏音乐,有许多细微的差别,表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中国古代舞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淘琢浮沉,经历了上述6个阶段的发展演变,以其绚丽多姿的博大载体,和美仑美奂的东方神韵,成为传递炎黄子孙互通互感的情感密码和负载华夏民族万古不朽精魂的中国人体文化的重要一支。对于古代舞蹈的研究,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而且也有助于深入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方方而面。中国传统舞蹈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下述基本特征:①动作来自生活,模拟自然,象形取意,处处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②以圆润、柔曼为美,动静、刚柔相济,体现着中庸和谐的传统精神;③与武术、杂技紧密结合,强调特技表现;④善于吸收外来因素,并根据本民族传统加以改造和发展。中国传统舞蹈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璀璨明珠,而且也是世界舞蹈艺苑中的珍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根本上扭转了传统舞蹈式微的趋势,使这一古老的艺术获得新生,汉族民间舞蹈,少数民族舞蹈以及民族舞剧,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尤其是80年代以来,各地艺术家经过艰苦的努力,发掘和整理古代资料,使一批失传已久的古代宫廷乐舞在当代舞台上重放异彩。可以预料,通过对于传统舞蹈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外文化更加广泛的交流,中国传统舞蹈艺术将得到进一步弘扬光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