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清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清音

分类:【中国民俗】

太和清音流行于太和、阜阳、亳州、颍上、临泉等地。清乾隆年间,开始广泛在群众中扎根。当时,所唱曲目有《大场福》、《全家喜》等,都表现吉祥如意的内容。民国初年,清音在家族中世代相传,且势最盛,出现了许多家族清音演唱家。平时约定十天或半月聚会一次,演出按人头排列,轮流做东。此外,凡有火神祭日,土地生日,新房落成,新店开张以及庙会等,由清音会首邀约,聚集赴演。演出场所不是客厅就是院落,演唱者衣冠整洁,围桌端坐,各执乐器一件。弦乐有三弦、琵琶、坠胡、古筝等;打击乐有引磬、铜鼓、手板、钵孟等。演唱时分行,每人各任一角,或一人演唱几角,往往通宵达旦。以阜阳地区为中心的清音称为“南派”。它的唱腔特点为四句腔、小起板、小煞板、低弦,唱法腔调柔和。以太和为中心的清音称为“北派”。它的特点是三句半腔、大起板、大煞板、高弦,唱法腔调激昂。20世纪30至40年代,由于当时苛捐杂税重,百姓日趋贫困,清音也随之衰落。

亳州清音流行于亳州及其周边一带,因曲调婉转动听,词白文雅,为有别于徐州琴书(在亳州称之为“清音”),当地人加亳州两字,遂以“亳州清音”为名。不久,又吸收南阳大曲中许多曲牌及各地传来的曲调,丰富了唱腔。起初,皆传唱于豪门和富裕阶层,后逐渐为一般群众传唱。至民国年间,经几代艺人的继承与革新,吸收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和艺人创作的“琨光曲”,其艺术又进一步地方化。由于它原从单弦长时间演变而成,唱腔字少而音多,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它虽然长时间变革,但仍属联曲体,基本上由引子、曲牌或词牌、尾声三部分组成。因此,不论唱任何段子或“鼓片”时,都必须是两三句平头起唱,中间唱曲牌,用鼓尾结束,成为一种较固定的曲体结构形式。其伴奏乐器有三弦(低音皮鼓)、筝、坠胡、扬琴、八角鼓。挎板用于敲击节拍和烘托气氛,其他乐器作协和之用。所唱曲牌分两类,一是“牌子曲”,或谓“正牌子”、“词牌子”;二是架曲,或谓“杂牌”、民间小调。据不完全统计,亳州清音共有60多支,至今犹为流行的有30多支。其书目段子,大多是出于《三国演义》等传统故事,也有演唱许多民间生活故事的小段子。1949年后,演出团体仍称亳州清音社,为自唱自娱的业余性质。从演唱惯例来说,以“走票”为习尚,非请不唱。唱时讲究长衫服饰,举止儒雅大方,不接受报酬。凡有喜庆之事,需于三日前持红贴(请柬)去清音社邀请,当日早晨主事家要派人将乐器和风灯送演出场所。演出时,在演出场所的客堂中摆好两三张方桌,桌面上铺大红毡条,两端各摆风灯一盏,点燃蜡烛,中间摆好上等糕点。桌后正面放“斗椅”多把,作为演唱、伴奏者的座位。桌的四周摆长凳。当演唱者至主事家门口,主人拱手相迎,口称:“众位先生劳驾,请!”便开始入席演唱。这种演唱方式,至今依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5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