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渔业生产方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渔业生产方式分类:【中国民俗】 贵州省天然鱼类有200多种,以腐屑、青苔为食的鱼类资源最为丰富,很多鱼类适宜于人工喂养。贵州民间养鱼的历史十分悠久,《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薅”。近代以来,渔业生产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和黔南地区,该地区各民族皆有稻田养鱼习俗,既表现为多种经营和利用自然资源,也利于水稻的生长。如养草鱼,可以在稻田中杂草生长的初期,杂草被草鱼吃掉,从而起到清洁稻田的作用;喂养鲤鱼,则可以防治病虫害,因为鲤鱼的食料以微生物和幼虫为主,在栽秧季节,在稻田中放入适量的鲤鱼,在秧苗返青和发蔸季节,幼小的蝗虫和水稻根部的细稻蚊就会成为鲤鱼的食物,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防害虫的目的,保证农作物生长。鱼类也成为人们的荤菜之一。由于渔业生产以稻田养殖方式为主,属家庭式生产,故产量不是很大。 贵州的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壮族均有稻田养鱼的习惯,而以苗族为最甚,有水田者无一家不养。据1981年调查,仅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稻田养鱼面积,就占贵州全省稻田养鱼总面积的85.8%。黔东南苗族在田中养殖的鱼类,主要有鲤鱼、偷嘴鱼、黄鳝、棒棒鱼、小花鱼、鲫鱼、泥鳅、七星鱼、锅盖鱼等。此外河中的鱼类还有膏鱼、鲶鱼、西鱼、蛇花鱼等。稻田养的多为鲤鱼,系当地品种,最大者仅一斤左右,鱼肉味美无腥味。饲养方法是每年插秧后放入母鱼和鱼苗,秋收后把鱼留在田内,家里来客即捕捞待客,一直留到次年春耕前。春耕时把母鱼和鱼苗捞回家喂养,待插秧后再把母鱼和鱼苗放入田内。为使鱼安全过冬,秋收后养鱼的田内均蓄有约一尺深的水,在田的中间用树枝、木棍、稻草搭成鱼窝。稻田养的鱼,既可用捞网捕获,也可放干田水捕捞。 野外江河自然生长的鱼,捕捞方式有鱼簖,即垒石拦河为堰,在河的岸边留一缺口让水流过,使之有0.5米以上的落差,下面以细竹或芦苇滤水,鱼随水(或击水惊鱼)入鱼簖无法逃出被捕。鱼笼,方式同前,在缺口处安鱼笼,或顺水或逆水。鱼笼以竹篾编成,形如漏斗,口大颈小,鱼游进后不能游出,取鱼时将底部打开,把鱼倒出。另一种是形如两个 口对口相合的大筛子,中空,内置香饵,放入水中,鱼闻香纷纷进入笼中,渔人适时将洞口封住即得鱼。网捕,有撒网、拦河网、围网、漂网、碰网、虾耙等。毒鱼,有植物毒、石灰毒等。植物毒有化香树叶、辣蓼、茶枯等多种,将鱼毒昏上浮捕获,而昏鱼过一定时间即恢复常态,且不会造成污染。钓鱼有碰钓、排钓、独钓、刷钓等。此外,还有戽鱼塘(指在河中围塘,把水戽干捉鱼),砍鱼、叉鱼、摸鱼等。 布依族地区的渔业生产方式有自然生产和人工养殖两种,人工养殖多为稻田养鱼,少数为池塘养鱼、水库养鱼。放养的鱼类主要有鲤鱼、草鱼等。稻田养鱼是在每年栽秧后,在田中放鱼苗,秋收完毕则放水捕鱼。自然生长的鱼主要分布在公用的江河地段,农闲时捕捞,自身食用,或出售。渔业工具有提网、撒网、拦河网、撮网、竹制拦河笼、倒刺小鱼笼、鱼叉、竹制鱼篼、渔船等,少数人家喂有鱼鹰作捕鱼用。 水族地区除稻田养鱼外,在村寨中间往往还有公共鱼塘,放养的鱼一般不得随意捕捞,全村寨的重大活动如祭祀等才能捕捞。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