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游春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游春图

分类:【文化精萃】

我国存世最古的一幅山水卷轴画。隋展子虔作。绢本设色。画上有宋徽宗赵佶题“展子虔游春图”六字。画生动地描写了许多人物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神态,巧妙地表现出阳光和煦的春天。层次分明,构图立意有独特功力,在运笔设色上用浓重的青绿填色,作为全画的主调;以细线勾描,无皴笔。使画面轻重有致,粗细自然。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李思川、李昭道父子,便形成了“青绿山水”,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

隋代画家展子虔作品。为现存最古的卷轴山水画。描绘贵族游春,阳光和煦,翠岫葱笼,碧波荡漾,游人策马于堤岸的情景,在画法上采用青绿填色,有勾无皴,人物与枝干直接用粉点染。隋朝以前,画中山水多为人物陪衬,南北朝的山水画,亦多“人大于山”;而此画则表明,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人物与山水有了适当的比例,山水的远近关系也有所解决,故此画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极重要价值。

隋展子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卷。作者用大青绿着色,描绘人们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山间水傍游玩“踏青”的情景。笔法细劲有力,色彩浓丽鲜明,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湖山佳境。人物点缀其间,虽小如豆,却一丝不苟,形态宛然。山水树林与人马的比例也较六朝时期合理,反映了早期独立山水画的风格面貌。此画是一件流传久远并为历代鉴赏家所珍视的名画。

隋展子虔作,绢本设色。曾经北宋宣和内府收藏,由宋徽宗赵佶题签为 《展子虔游春图》,后又经元、明、清诸名家的题跋或著录,董其昌视为世所罕见之墨宝,是一件流传有绪的稀世之宝。全图在辽阔平远的山川景色中点缀人马和舟船,描绘官贵士人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都城郊野踏青赏春的生活情景。画面右上半部分绘的是大片山石树木,一条湖堤小径蜿蜒而入山间幽谷。左下部分绘浩淼江水,气势开阔,一舟载男女游人荡漾其间。两岸山峦重叠,树木葱茏,人们或策马纵游,或伫立观赏。所画四马,一为前导缓行,二为昂首疾步,三为扬蹄奔跑,四为垂头追逼,姿态各异,各具天趣,为平远静穆的胜境凭添蓬勃生机。隔水相应的是左下角的山林屋宇,湖畔草地上有两人伫立观望涟漪微漾的湖面,闲适之意尽现纸上。《游春图》 以山水为主体,恰当地形成“丈山、尺树、寸马、豆人” 的结构比例关系,具有咫尺千里之势,彻底改变了过去人物画衬景中 “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的稚拙状态。在用笔设色上,以青绿勾填法描绘山川、人物、树石,并直接用青绿赭石涂染,不施皴斫,使画面达到了轻重有致,粗细自然、明暗间出的艺术效果。展子虔,渤海(今山东信阳) 人。历北齐、北周,在隋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善画人物、鞍马、尤长楼阁和山水,是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画家。《游春图》历来被视为 “开青绿山水之源” 的重要作品,突破了山水画的传统格局,对我国山水画趋向独立画科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隋展子虔绘。绢本设色横卷,纵43厘米,横80.5厘米,藏故宫博物院,宋徽宗赵佶签定为展子虔所画(也有人认为是中唐摹本),是传为展子虔的唯一名迹,也是我国存世山水画卷中最古的一幅。此图在辽阔平远的山川景色中点缀着人马和舟船,描绘了一派明媚的春光和士人踏青游乐的情景,达到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和“动笔神似,画外有情”的艺术效果,标志着山水画艺术已经趋于成熟。浓重的青绿填色,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给山水画的发展以深远影响。

隋展子虔作,绢本设色,无款。画高43厘米,长80.5厘米。经过历代皇家贵族及其他收藏家辗转珍藏而保存下来,是中国存世山水卷轴中最早的一幅。画上有宋徽宗赵佶题“展子虔游春图”6字。至元、明以后,历代都有著录和题泳。画面以青绿山水为主体,生动描绘了许多人物游春情景,巧妙地表现出阳光和煦的春天。山间白云浮动,湖面微风拂水,再辅以水上游艇,岸边骑乘和红男绿女,更显的春意方浓,别有意境。在绘画技法上,创造性运用了青绿勾填,和画枝干与人物直接用粉点染等方法。从而改变了过去人物画衬景中常见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拙状态,具有“咫尺千里”之势,标志着山水画已开始成为独立的画科。《游春图》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奠定了山水画的基础,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该画原由张伯骑私人收藏,现为故宫博物院珍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22: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