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湘西苗族服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湘西苗族服饰分类:【中国民俗】 湘西苗族的服饰特点是清嘉庆(1796―1820年)以前,永绥乾州一带红苗服饰为男女蓄发椎髻,插簪,戴耳环、项圈、手镯,裹腿、跣足。男子衣宽袖短,长近膝,衣边和袖口绣花,裤宽大过膝。女子衣宽袖大,长过腰,下着青红相间、以红为主的百褶裙,袖口衣边和裙边绣花。清道光(1822―1850年)以后逐步发生变化,较为流行的服饰是:男子头包布帕,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短而大,青布裹腿。衣服有蓝白花格,全青全蓝等,以花格布衣为最普遍。衣扣一般为7颗,穿多件衣服最外层只扣最下边纽扣,第二层扣下边两对纽扣,第三层扣下边三对纽扣,依此类推。清末民初,男子穿大袖无领的满襟衣,如今一些老年人还穿这种衣服。民国以前,男子同满族一样蓄辫子;之后,蓄一种下剃光头,上如大分头的瓜瓢式发型;大约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才逐渐习惯剃光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跣足或穿草鞋,现在穿胶鞋、皮鞋。 湘西苗族妇女简装(左汉中提供) 湘西苗族妇女盛装(奉大春摄) 女子用青帕或花格帕包头,发不外露,平正不偏斜,挽一道刘海。头帕层层缠绕,长数丈。寒冬季节,外包约1米长短帕,由前额包向脑后及两耳,不透风寒。未婚女子梳独辫,盘于脑际,婚后结髻于脑后。衣为满襟过腰,大而长;袖大而短,无领;胸前及袖口滚花边或绣花、抽纱,并加栏杆花瓣于其间。还有开衩和放摆,前后两面边沿都刺绣云钩。裤脚短而大,边沿滚花边,绣花或挑纱。在参加牛接龙等大典时,穿百褶裙。裙长而宽,折叠式,边沿绣满花纹,滚栏杆、缀花瓣。鞋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蓝色布袜,上船底,边钩3针,在喜庆时穿。包布裹腿,穿草鞋。现在多穿胶鞋。喜戴银饰,如髻簪、耳环、手镯之类。逢节日、祭祀、婚娶,加戴各种项圈、银纽、披肩、牙签、银冠等。 湘西南靖州上锹和中锹苗族服饰比较接近,称“花衣苗”;下锹服饰差别较大,称“青衣苗”。上、中锹男子青布包头,两头绣花边;下锹男子少数包头,头帕无花边,下锹人衣服喜浅蓝色、青色,上衣为对襟。上中锹喜用白线在衣领上扎格子,穿草鞋。上、中锹妇女喜用白帕或蓝帕包头,两端绣花边;下锹喜戴花帕。三锹妇女均用毛线麻线(盛装时还掺杂假发)同头发缠在一起梳辫子。未婚时,将辫子盘在头上;婚后,上中锹结髻于头顶,下锹则结髻于脑后。喜戴银饰。下锹银饰多为项圈、手镯、银纽、耳环之类;上中锹银饰繁多,逢喜事节日,头上插满各种银饰。未婚姑娘戴银冠,上穿满襟衣,用自染青色带红的布缝制。上中锹女装有衣领,衣襟袖口缀花边;下锹无衣领,衣较长。清代妇女穿裙,上中锹的裙脚镶两指宽的两节花边,滚红布,腿上套布袜,袜上绣花,穿草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