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满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满族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429万余人(1982年)。女真后裔。女真在史籍中亦作朱先,又作诸申。后金天聪九年(1635),清太宗皇太极废除诸申、女真等旧称,正式定族名为满洲。辛亥革命后,改称满族。散居东北各省,以及河北、北京、成都、西安、呼和浩特等地。有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现除黑龙江省爱辉县和富裕县内几个屯有少数人能讲满语外,普遍使用汉语文。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史称“诸申”、“满洲”。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人口982万人(1990年)。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16世纪末创制推广满文,对发展和传承满族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历史悠久,其先民可追溯到北宋至明代的女真、隋唐的?砣、北朝的勿吉、汉代的挹娄,以及周代的肃慎。明代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立八旗制度,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废旧族名,改称“满洲”。崇德元年(1636年)改后金为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夺取中央政权,定都北京。满族统治阶级建立的清朝,代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持续统治了260多年。其间,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都是很有历史贡献的杰出人物。满族重视教育,崇尚理学,善于学习,文人辈出,对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自然科学、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等,都有突出贡献。 史称“诸申”。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其余散居在河北、新疆、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区和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地。4,299,159人(1982年)。其先民可上溯到商周时(三千年前)的肃慎、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砣、北宋至明时的女真。明万历十一至十六年(1583―1588)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 “后金”政权。天聪九年(1635), 皇太极废旧有族名,改称“满洲”。崇德元年(1636)改“后金”为清。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夺取中央政权。大批满族入关,形成满汉杂居局面。解放前社会发展处于地主经济及少量资本主义因素阶段。操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除黑龙江省爱辉、富裕县部分人外,均已通用汉语文。曾信仰萨满教。百分之八十以上从事农业, 一部分饲养柞蚕、栽种果树。城市居民大多从事工业。 少数民族之一。原称满洲,近世通称今名。主要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辽宁为最多。其余散居于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区及北京、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人口约700万。有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上可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肃慎、两汉魏晋时的挹娄、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砣、辽金至明代的女真。明代女真诸部渐向南迁,分布于辽东边墙之外的广大地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内部统一形势的出现,其首领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首先统一了建州诸部,并以建州女真为核心,先后统一了海西和东海诸部。同时创建八旗制度,创制满文,并于万历四十四(1616)建立后金政权。从而促进了满旗共同体的形成。后金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誓师伐明。随后进入辽沈地区,使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废旧有族名改称满洲。次年改后金为大清,改元崇德。在不断增加八旗满洲编制的同时,又建立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促使满族共同体的发展和扩大。顺治元年(1644),随着清军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大批满族入关,分散了全国各地,形成满汉杂居局面,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上都起了重大的作用。但一直到解放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其人口减少,社会发展处于地主经济和少量资本主义因素阶段。新中国建立后,给这个古老的民族带来了生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口迅速增加,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皆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近几年又先后在辽宁、河北、吉林建立了新宾、岫岩、凤城、青龙、丰宁、伊通、本溪、宽甸、北镇、桓仁、清原等十几个满族自治县和近百个满族乡,为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该族本操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现除黑龙江省爱珲、富裕县部分人外,均已通用汉语文。 民族名。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以辽宁省最多。新疆的满族主要是清朝平定准噶尔之后,移驻新疆的驻防八旗官兵的后代。当时移驻新疆的驻防八旗除了热河驻防八旗之外,主要是陕甘地区的西安、凉州、庄浪、宁夏等地的驻防八旗中抽调的。主要分布在伊犁、乌鲁木齐、巴里坤、古城(今奇台县)、吐鲁番等地,共有16200人(1990)。 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16世纪末借用蒙古字母创造的。17世纪初,又进一步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或“点”,以更精确地表达满语中不同于蒙语的语音。这种经过改造的文字称“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以前的满文则被称为“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17世纪40年代以后,满族逐渐习用汉语汉文,现在除了黑龙江省境内边远乡村的少数老人会讲满语外,其他地区的满族一般都通用汉语文。 满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我国东北地区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战国以后至魏晋)、勿吉、?砣(南北朝、隋、唐)和女真(宋、辽、金、元、明)。明代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明人称野人女真)等部。16世纪中叶以后,建州左卫的首领努尔哈赤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事业,将东至海滨,西达开原,北抵嫩江流域,南至鸭绿江的分散的女真部全都统一了起来。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了“金国”(史称后金),称“英明汗”。1635年,皇太极废除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次年即帝位,定国号为“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满族是一个勤劳、智慧、伟大的民族。在文化、科技各个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著名词家纳兰性德,世界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天才的数学家永琪、奕绘,整骨专家伊桑阿以及人民艺术家老舍、语言学家罗常培等,都是满族人民的代表。 满族曾经信仰萨满教,早期分为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古代满族喜好歌舞,舞蹈多由狩猎、战斗活动演化而来。满族人民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有跳马、跳骆驼、滑冰等。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人口9821180人(1990)。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此外北京市、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也是满族比较集中的地区。早在7000年前,满族先人就生活在东北大地上,3000年前就与中原地区有了密切的联系和往来,成为中华民族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舜、禹时期的“肃慎”就是满族先人的一个比较先进的部落。西周初年(前11世纪),肃慎向周武王贡?矢石冲,肃慎的居住地也成为周之“北土”。战国至两汉时期,满族先人被称为“挹娄”,三国时期被称为“勿吉”,南北朝至唐代被称为“?砣”。713年,唐王朝册封?砣人粟末部落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渤海”国是满族先人历史上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后被辽灭亡,渤海文化却以灿烂的光辉闪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辽国上层称满族先人为“女真”。女真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17世纪30年代。女真人建立的“金”国,是满族先人的第二个大规模的政权。16世纪末,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军事、经济和行政三者合一的“八旗制”,建立了“后金”国。1635年,皇太极下令改女真为满洲,直到1949年后,方改称为满族。1636年,皇太极即帝位,金国改号为“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全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治全中国的政权。清王朝注重研习并发展汉文化,为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清朝后期的统治者昏庸腐朽,从而导致外强入侵,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911年,清王朝湮没在民主革命的浪潮里。满族早在肃慎、挹娄时期就有丰富优美的神话传说,《三仙女的传说》是其中优秀的代表。在满族的发展史上,出现众多的文化名人。清代组织编纂的《康熙字典》和《四库全书》早已被公认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瑰宝。此外,在政治、经济、书法、绘画、体育、歌舞等广泛领域里,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满族居住习俗包括群居与户居两个方面,即包括部落、村庄、旗营与单门独户的院落居舍。满族居俗在整体上有个历史发展过程。17世纪30年代,在满族共同体形成时,所有成员都已被编入八旗之中。在八旗制下,他们“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所以他们的居地多按旗划分。而在此之前(即八旗制度形成前)的女真时代,则多以血缘姓氏(哈拉)关系为主的聚族而居。自编入八旗之后,则变为以“旗籍”地缘为主的乡或村屯(嘎山)为单位居住,一个村落多归属于一旗之下,由一姓或数姓构成。有清一代,凡满族聚居之处多如此,因而村落的命名也多与姓氏、地望、旗有关,如叶赫、伊丹、莽卡、白旗堡、蓝旗营等。 满族居室(王明霞摄) 吉林省的满族原有四部,即扈伦部、辉发部、叶赫部、乌拉部,后为努尔哈赤统一,如今他们的后裔仍遍布于吉林境内各地,至今形成伊通满族自治县和三个满族自治乡:乌拉街、叶赫、莽卡。其中尤其以乌拉街为清廷搜罗贡品的基地,特设乌拉街打牲衙门总署,是东北满族渔猎生产的集散地,更有其完备的官僚与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机构。叶赫―――叶赫那拉氏西太后的故乡,更是清朝遗族后裔的集居地。如今在这些地方挖掘出重要的民族文献,仅满族研究家尹郁山就掌握乌拉街等地满族土著家谱百余种,还有人从萨满教的遗存中抢救出大量资料。 宁夏满族最普通的平民住家,其住宅占地面积一般为一亩三分。如果职位较高,住宅占地面积也相对较大。 院落内的房间全部是“满洒窗户”,即房间正面3尺以上全是木制窗棂。窗棂上多为糊纸,也有在上房窗户上安装玻璃的。院内的上房一般是3间,一律向南,多为立木滚脊,比较高大,供家长居住。厢房都是小而浅的平房,一般供年龄较大的子女居住。火炕靠院内窗户,叫“前沿炕”,炉灶叫“二龙戏珠”,室内无烟囱。上房正面分里外间,东西两间有后厦,中间是佛堂屋,用以敬神佛和放置诰封。后厦有火炕,圈口牙子可挂幔帐。厕所设在西南角或后院。 满族讲究室内装饰。隔扇或家具上一般都有草木虫鱼雕刻,屋内挂有山水风景绘画,或“金陵十二钗”、《西厢记》中的人物画,或张贴墨宝、楹联、中堂之类。家家户户院内都养鸟、种花,栽种葡萄。由于满族有以西为上的传统,所以在上房的西墙都供有“祖先板”,作为祭祀先祖的标志。 满族住宅内的主要陈设有书案、茶几、琴桌、木箱、立柜、椅凳等。卧室中一般都有幔帐,也叫“帐子”,由两幅组成,中间开缝,表里两层。帐面质地有缎、绸、布等,有手绣吉祥图案,上方有横眉为饰。白天,两幅帐子各挂在两边固定,就寝时放下。冬季用地炕取暖,即在室内地面下砌成通烟孔道,烟道上表盖有砖面,一端通往烧火口,另一端连通烟囱,一经点燃,便可取暖。 炕桌是旗人住宅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家具,因放置在炕上而得名。桌面为正方形,边长1米左右,桌高45厘米左右,用来读书或吃饭。也有将炕桌中间做成圆形活动木板的,冬季吃火锅时,抽掉木板,安上火锅,全家围坐。 宁夏满城旗人的生活来源完全依靠朝廷安排。清政府对八旗军民实行“恩养”政策,大自将军,小至炮手六甲兵丁,均可领取俸银。所不同的是按照森严的八旗制度,依官职大小而分配,多寡不同罢了。将军每年共支银2598两,俸米90石;位至八品的笔帖式每年支银则仅21两1钱1分4厘。将军一年的银两项目有“养廉银”、“俸银”、“衙役工食银”、“门炮火药银”、“心红纸张银”、“俸米”、“家口米”等7种;而笔帖式文官仅有“俸银”、“俸米”、“家口米”、“马匹单料”等4种。至于马炮手、弓箭铁匠头目、匠役、步甲、养育兵等这些底层旗民每月也都可领到饷银,最低标准一年也可达到16郾5两银子。虽然等级悬殊,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个马甲的粮饷能养活5口之家,养育兵也可奉养一人。对老弱幼妇、告退甲兵、进京会试者,朝廷还另有补贴。所以当地汉族中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说满族“生子有钱粮,婚丧有恩赏,退伍有赡养,孤寡有抚恤”。这种恩养政策和旗民聚集为城的特殊生活环境,使满族旗民在衣食等方面忠实地承袭了本民族的传统民俗,在服饰方面显现出明显特征,其中不少着装习俗曾影响了汉、蒙古等民族。比如妇女的旗袍,男子的长袍马褂等,特别是旗袍,至今还盛行于世。辛亥革命以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满族服饰逐渐向具有浓厚农业社会特征的汉族服饰转化,表现出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相融合的态势。因此,满族服饰特征以辛亥革命为界,形成了前后两个不尽相同的阶段。 满族衣饰最早具有防御寒冷、便于骑射的特点,入关后经不断发展改进,衣饰分为官服和便服两大类。满族穿戴均有典制,不能随意乱穿。男女官衣袍裤因品级不同而各有区别。官服一般为前后开衩,袖口镶貂皮制成的马蹄袖盖,脚穿长筒靴,头戴皮帽,腰间束带,束带上常常佩挂鼻烟壶褡裢、旱烟荷包等小挂件。便服是一种窄袖旗袍,一般左右开衩,腰间也须束带。男子平日多穿“巴图鲁”坎肩(巴图鲁,满语音译,意为勇士、英雄);女子平时穿旗袍,足蹬高底木鞋(俗称“寸子”)。婚宴喜庆之时,头上必戴“把头”,平日居家,则梳成道冠,穿平底布鞋。每逢骑射操练时,为官者穿袍,袍外穿官衣,戴官帽,官衣则为补子服;为兵者要在袍子外面穿上“号褂”。青壮年男子冬季多穿夹裤,外面再穿“套裤”(一种有腿无裆的裤子,有皮、棉、夹之分),此裤非常适合骑马射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