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满族生子育儿习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满族生子育儿习俗分类:【风俗文化】 往昔,满族人年过三十而不得子,便请萨满求子,此俗在金代女真人就有,昭祖石鲁无子,与威顺皇后徒单氏祷告于巫师,生下了景祖及乌古出。黑龙江的满族在“送子娘娘”背后立一柳枝,上面用草秸筑成鸟巢的形状,这就是小孩灵魂寄托的地方,向其祈拜,就能求子。 吉林宁安地方四月十八赶庙会,也是满汉妇女求子的重要时刻,她们为了早生儿女在神前虔诚地祈祷、叩拜。 满族妇女一旦怀孕,被全家视为吉事,婆母要告诉她一些保胎知识和传统禁忌,如:不准孕妇到产房,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听也不准说某人难产;不许扭身坐,不许大哭大笑;不许侍奉祖先神;怀孕五个月,不许去马棚,不许牵马;谁结婚拜天地,坐帐都不参加。这些禁忌带有一层宗教色彩,实际上多是孕妇的保健措施。妇女在临产前,要请萨满在佛托妈妈前祈告,保佑产妇身体强壮。临产期间,男人不准进产房,产房不设在西屋,产前要把玉器拿出去,或用红布包好。在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中,全家盼望着新生命早日问世。 满族生儿育女的习俗,带有浓郁的山野古风。相传,祖先生落在草窝,为了不忘本,后人沿袭成俗。 时至今日,岫岩农村满族妇女分娩时仍袭此俗。 婴儿“落草”后,如是男孩悬弧于门左,女孩则设幌子于门右。弧,并不是真的弓箭,而是用小杏树条曲成弓,用红丝线作弦,约三、四寸长,中间插一根羽翎作小箭,象征其长大成为一个精于骑射的巴图勇。一般待满月后,将小弓箭拴到“佛托妈妈口袋”的子孙绳上。女孩的标记实际上是一块红布条,既表示吉祥,也实在是古代满族妇女骑马射箭的需要。因为那时女孩生下后,在她的胳膊肘、膝盖、脚脖子三处,用四、五寸宽的布带捆绑起来,以使她在长大时拉弓射箭能保持胳膊平直,骑在马上腿能端正。如今,东北一些满族人家生孩子时仍有此风。 婴儿生下来第二天,要请子女多、身体好的妇女喂第一次奶,叫“开奶”。小孩生下后,第一个进产房看孩子的外人叫“踩生人”,小孩的性格将像“踩生人”,所以想方设法地不能让品性刁乖的外人进产房。三天之内产妇要吃一些飞禽走兽的肉,助产婆则请吃粘糕和水饺。 沐浴礼 孩子在生下第三天,要请儿女双全、有威望的老太太给孩子沐浴。沐浴用大铜盆,内放槐树枝、艾蒿,倒上热水后,前来祝贺的亲友们将铜钱、花生、鸡蛋放入水中叫添盆。 老太太给婴儿沐浴时,边洗边吟:“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脸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洗完后,用姜片和艾蒿擦脑门和身上各重要关节。据说这样,孩子就能健壮、不得病。尔后,老太太用一块新布沾些清茶水用力擦婴儿牙床,要是婴儿放声大哭,便是大吉兆,亲友们大喜,这叫“响盆”。最后,用一根大葱打三下,边打边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打完由孩子父亲将葱扔到房上,而后亲友们一起贺喜。 悠车 婴儿降生的第七天要把其姥姥、姥爷请来,如是头生男孩,娘家父母要送一台悠车,并叨念:“一车金,一车银,一车胖小子到家门。”婴儿第一次睡进悠车要请儿女全齐的妇女抱到车上,车内铺上糠麸褥子,粮食枕头,意思头枕粮仓,另一个意思,也怕长大后脑勺。挂上悠车后,产妇可以下地,但不许到西炕。 “睡头”如孩子头没有睡扁平,长大则被取笑为“南北头”、“前奔娄”、“后勺子”。庆百岁、抓周都与汉族同。 命名 满族孩子在月子里常常连小名也不起,说是月子里妖魔常来,起了名容易被妖魔叫着抓去,所以一般满月后再命名。起名这天,富贵人家要摆酒设宴,贫寒人家也要请几个人简单招待一次。命名有根据时辰定名的,如丑时生叫“依汗”,巳时生叫“梅赫”;有以节气命名的,如“宁聂力”(春天)、“伯罗力”(秋天),还有以出生时祖父年龄命名,如“六十八”、“七十三”。女孩以花命名较多,如托罗(桃花)、吉娜(凤仙花)、讷恩德恩(梅花);也有以野牲为名,如努尔哈赤这个名字意思就是野猪皮。 吃钱粮 清代,满族生男添丁,要到旗衙署登记造册,领一份“银子钱”,俗称“吃钱粮”,一直到十六岁以前都是八旗“幼丁”,十六岁后称壮丁,就可披甲当差了。也有终生不领钱粮的余丁,满语称“苏拉”,又叫“闲散”。清末此俗废。 挂猪牙 往昔,满族孩子自降生时,便年年往婴儿悠车上增挂猪牙饰物、亲戚长辈可在年节、生日时赏赐猪牙,因为猪牙寓意着孩子体格茁强,勇敢无畏,可早立世。此俗后废。 跳喜神 孩子在五岁以前必须举行一次家祭,叫“跳喜神”,一般只一天,不杀猪,只做糕、杀鸡,祭祀祖先神,以谢神祖送子之恩。 换锁 孩子降生时,悬于门外的弓矢和红布条,待满月后收回拴在子孙绳上,放在西墙正中北侧的子孙袋里,是为佛托妈妈神位。每到春秋两祭,须向佛托妈妈祭祀求福。祭时,将子孙绳从佛托妈妈神位拉到院里柳枝上,全家族未婚男女和抱小孩的妇女跪于案桌前叩拜,萨满用柳枝醮水遍洒孩子头上,又捧香碟在每个孩子前熏一下,意味着驱邪除魔,随后取下子孙绳上的五彩线,分别套在孩子们的颈上或手脖、脚脖上,如有的孩子没来,则由其母接代领,按“男左女右”将锁线套在姆指上。过三天,将五彩线收回贮于子孙袋里,因五彩线俗称“锁线”,所以此俗谓之“换锁”。有的满族人家的锁线要带回家放西炕上挂一年再换,有的姓氏,于阖族大祭时,才进行换锁仪式。各姓仪式有异,但佛托妈妈――保婴之神的吉祥物“锁线”一直受到满族的珍重。姑娘长大许配人后,要举行改锁仪式,将母家的“锁线”改系在婆家的子孙绳上。这样,生下的孩子好养活。 满族孩童有病,则常举行“换小索”。这是向祖先许愿、祭供,以祈康复的一种仪式。如病重,则请萨满叫魂,如叫魂时,看到麻雀飞来,就认为孩子病愈灾除,阖族致喜。因为喳喳叫的麻雀像孩子一样活泼可爱,是童子魂所化。平时,满族也敬麻雀为灵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