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满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满月分类:【文化精萃】 是弥月之喜。婴孩出生三十天的时日,要敬神祀祖,大宴宾客,以表庆贺。满月之日,得给婴儿剃胎发。《东京梦华录?育子》 载,宋朝时已流行这种风俗:“浴儿华,落胎发”。剃头时,先在水中放小石头几块、铜钱几文、葱子一根,十二个红鸡蛋。把头剃后,将红蛋在婴儿的头上轻轻滚几下,寓意吉祥安康。再取出蛋黄与葱汁混合,在婴儿头上佯做涂抹样,表示给孩子的头发去垢; “葱” 同 “聪”谐音,象征孩子聪慧。石头、铜钱象征孩子健康、发财。头发与石头用纸扎好,放在房屋上面。然后婴儿由祖母或外祖母抱到门外,并鸡篙敲打地面,并不停地叫喊“鸱?飞上山,小孩快做官” 之类流溢着喜气的话语。对四周围观的小孩,每人送给红蛋一个。所以,满月又称为 “剃头”。满月这天,外祖母家要送衣服、鞋袜等贺礼。亲戚朋友也送衣物、鸡或鸡蛋为贺礼。生男孩的家庭还要置办酒席答谢。 古今生育礼俗。指新生儿满月时所举行仪礼。宫廷满月礼尤显隆重,除皇帝恩赐婴儿生母外,还有赐宴群臣、大赦、赐脯等活动。如《新唐书?高宗纪》记载: 龙朔二年(662) “七月戊子,以子旭轮生满月,大赦,赐脯三日。”此外,满月礼中还有替婴儿剪发的仪式。据《礼记?内则》记载,满月剪发仪式早在先秦时期就有: “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裟,男角女羁。”按孔颖达解释: “裟, 所遗发也。夹囟曰角,午达曰羁。”大约是男婴留下囟顶两侧的头发,女婴仅剪下勺后的头发。 婴儿出生一个月的时候,要行剃头礼,敬神祀祖、宴请宾客,以示庆贺。宋代已有这种风俗。剃头时,先在水中放小石头3块或12块,铜钱12文,葱1根,红鸡蛋或鸭蛋12个。剃发后,将红蛋在婴儿的头上轻轻滚三次,象征吉祥、聪明伶俐、健康发财。剃掉的头发与石头包在红纸里,放在屋顶上,或用红绿线穿起来挂在堂屋高处,谓婴儿将来有胆有识。然后再由祖母或母亲把婴儿抱到门外,也可以由兄姐背着绕房屋一周,或在街上走一圈,并用赶鸡的竹竿敲打地面,呼喊“鸱?飞上山,小孩快做官”之类的带喜气的话。对围观的小孩,每人送给红蛋一个。满月之日,父母发帖宴客行剃头礼,亲友携礼相贺。外祖母家送衣服、鞋袜、帽等贺礼,亲戚朋友也送衣物、鸡或鸡蛋等礼物。生男孩的家庭还要办酒席来答谢。 蒙古族生育习俗。小孩“满月”时要举行小型的仪式。有的只请近亲,有的还请邻居等更多的人。满月既是对孩子出生的庆贺,更是对未来成长的祝福,因此较为隆重、热烈。宴会开始时,父亲要以孩子的名义给每个人敬酒,孩子的母亲抱着孩子给每个人叩头。家族、舅族等来祝贺的人都执有礼物,一般为食品和衣物,重则赠羊、牛,也有赠钱的。小孩满月时可以剃胎发,但不能剃完,脑门上要留一块胎发保命。 土家族生育习俗。婴儿出生满一个月时,婴儿家请满月酒,凡给婴儿送礼的亲族,都请来喝酒致谢。外婆给婴儿取乳名,给婴儿解除襁褓,俗称“放脚”;穿上新衣裳,抱出房来,在堂屋拜见众亲族,拜祭井水,俗称“出月祭水”。是日,外婆接婴儿母子(女)到家里去住。为使婴儿在路途中不受鬼怪的惊吓,外婆用灶锅烟子在其额门画个“王”字,象征虎祖神在此;其母在背婴儿的背笼里放只鸡,表示骑着神凤;路途上,外婆提根布片搓的火绳,意为以火塘之火开路;篮里装着鸡蛋两个,遇着第一个对面而来的行路人,请其吃鸡蛋,喻为蛋生出开天辟地神,为婴儿镇伏精魅;过桥过渡时,其母必须呼唤婴儿名字,喊道: “宝宝,我们行卡婆(土家语:外婆)去!”不使婴儿魂散魄失,或被鬼怪卡住不放。这样,婴儿便平安到达外婆家。 满月或称“弥月”,是在婴儿出生满一个月之后举行的庆贺活动。各地民间在当天一般都要举行敬神祀祖和宴请亲朋好友的活动,闽东周宁等地民间还流传《婴儿满月宴席歌》,歌谣的内容都是一些祝福的吉语,如“天赐麟儿百岁寿,地生贵子千秋官。喜生贵子耀门户,欣祝长龄发千孙”等。除了满月宴席外,各地满月的婴儿一般都要剃去胎发。剃发时也有一定的仪式,如闽中等地要将染红的鸡蛋在头上滚动,寓意红顶,希望长大后能出仕等。这一天女家要送来小孩衣服、鸡、面或红祭等礼物,男家除宴请亲戚外,还向邻舍分送红鸡蛋等物。这时产妇结束了坐月子活动,婴儿可以抱出室外,少去了月内的各种禁忌。 婴儿满四个月时,许多地方还举行收涎仪式。敬神祭祖活动和满月时相同。这时女方家中还要送来婴儿衣服、颔垂、虎仔帽、鞋等物,家人将糖饼用红线穿挂在婴儿胸前请长辈取饼在婴儿嘴唇揩抹,名曰“收涎”。 婴儿满月日,父母要请理发师将胎生头发全部剃掉,称“剃满月头”,又称“剃胎毛”,说是剃掉后再长出的头发便会浓密粗黑。洞庭湖区将剃下的胎发搓成团,称为“搓胎果”,妥善保存起来。芷江侗乡剃满月头时,连眉毛都要剃掉,说是免得将来眼皮子浅,但后颈窝里要留一撮头发,称“记性毛”。剃完头后,祖母将一个煮熟的红鸡蛋交给剃头师傅,剃头者一边剥壳一边赞吉语。剥完壳后,用鸡蛋在头皮上轻轻滚擦,并赞吉语:“头上滚蛋,聪明能干;多滚几圈,赛过神仙。” 婴儿剃完满月头后,收拾打扮出门,第一家去外婆家,叫做“出窠”。外婆用100根红线系红包系在小儿身上,叫“长命线”。红包内可放10元、20元、40元、50元、100元不等,一般不放30元、70元和90元,称“百岁钱”。 土家族小儿满月日,由母亲抱婴儿去水井边祭拜水井,将小米撒井中,插香于井旁,抱小儿三拜,然后取井水给小儿洗脸,喂一口井水,认为能避灾厄。拜过水井后,母亲用摇窝背着婴儿去看外婆,称“出行”。出行时要带一碗热团馓和两个染红的熟鸡蛋,先碰上谁就让谁吃掉。同时还要带一根布绳点着火,摇窝上放一把剪刀或其他铁器,用尿布盖着小孩,并在小孩额前用锅烟灰画个十字,以避惊邪。过桥渡水时母亲要呼唤儿名说:“××,我们去阿婆家啊!”据说如此才能避免路上中邪失魂,顺利到达外婆家。 小儿满月日多做“满月酒”,宴请宾客,进行庆贺。 小孩出生后,健康满月,称为“弥月之喜”。由外婆、舅公、舅母牵头,备衣服、鞋帽、围裙、棉披风、背带、雌子鸡、鸡蛋、红糖、糕点和立桶、卧桶、摇床枷车等。亲朋好友则送猪肉、鸡蛋面等。进贤地方称“送下饭”。主人家要设宴款待来客,称作“满月酒”。 婴儿满月后,要请理发师傅给婴儿理发,俗称“剃汗脑”,主人要送红包,煮鸡蛋、面条酬谢理发师傅。剃头前,摆上红色米?,烧香敬天地。剃头时,先在水中放小石头3块或12块,铜钱12文,葱1根,红鸡蛋或鸭蛋12个。理发师傅边剃边唱赞语。剃发后,将红蛋在婴儿头上轻轻滚3次,象征吉祥、聪明伶俐、健康发财。剃掉的头发与石头包在红纸里,放在屋顶上,或用红绿线穿起来挂在堂屋高处,意指婴儿将来有胆有识。然后再由祖母或母亲把婴儿抱到门外,也可以由兄姐背着绕房屋一周,或在街上走一圈,并用赶鸡的竹竿敲打地面,呼喊“鸱?飞上山,小孩快做官”之类的吉利话,俗称“赶老鹰”。对围观的小孩,送给每人一个红蛋。 新余,还有“送黄吉”(黄道吉日之意)的习俗。以外婆、舅母为主客,也叫“接外婆”或“当外婆”。一般在第一胎婴儿生下几月(半岁左右)后,外婆送去鸡4至12只(要退回一半)、猪肉若干斤,以及儿童睡觉的摇 篮、小蚊帐、小被褥、玩具及鞋帽等礼物。富裕之家还要送银颈圈、手圈、脚圈、九个罗汉(帽子上用),还有送金锁、金圈的。 婴儿满月那天,要大办“满月酒”。届时,外婆和亲朋好友都要带着礼物前来祝福,主人要设酒宴招待。到婴儿40天时,要为他剃头,剃头时婴儿由他人抱着,父母回避。头剃完后,要把剃下的头发揉成团,用红绿线拴牢,挂在堂屋内的高处。 在阿坝藏族民间,孩子满月后,要请喇嘛选择吉日举行“出门”仪式。这天,母亲和婴儿都要穿上新衣服,在亲人的陪同下母亲怀抱婴儿“出门”。“出门”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寺庙拜佛,祈求神佛保钓婴儿长命富贵、少灾少难。此后,母亲再抱着婴儿到亲朋好友家串门,一般选有福气的人家,如该家是三世同堂等,意思是预示孩子长大后也要建成这样的好家庭。接着便请活佛或有威望的长者给孩子取名字。 彝族地区,婴儿满月后,要为婴儿举行消灾避邪、祝福婴儿健康成长的仪式。彝族称“阿依洛衣若”仪式,意为“婴儿手蘸水”。届时,毕摩一手端着木碗,内盛净水和招魂草;另一手举一枝小树苗,面前放一小块石板,毕摩边念婴儿的名字和招魂经,边让婴儿的母亲拿婴儿的小手(男左女右)蘸一下木碗里的净水,摸一下小树苗,使小脚踩一下小石板。而后,由婴儿的父亲将小树苗栽在家屋附近精心护育。将招魂草收藏在家中。把小石板放在枕头下边,让婴儿枕着它成长。据说,这样婴儿就能如同小树苗一般茁壮成长,就会像石头一样坚强。这正如彝族尔比尔吉所说:“手抓树枝牢,脚蹬石板坚。” 举行“阿依洛衣若”仪式,必须选在逢“九”日进行。初九、十九、二十九均可。彝语中的“九”字与“牢靠”谐音,寓婴儿结实茁壮、健康成长之意。举行这个仪式,还有一层含义是:婴儿参加此次仪式之后,灵魂已经招来,已是这个家庭中的正式成员了,必将在这个家庭中茁壮成长。 在举行“婴儿手蘸水”仪礼之后,还要选择吉日进行一项“阿依补”活动,意为婴儿拜见外公外婆。这天,婴儿的母亲、父亲和婴儿,都要穿上漂亮的新衣,由母亲背着婴儿,父亲背着一坛二三十斤重的酒、鸡蛋、燕麦炒面和猪膘等等孝敬老人的食品,让婴儿去拜见外公外婆。途中无论是遇见生人还是熟人,都要热情地请人家喝杯喜酒。路人喝酒后照例要给婴儿见面礼,或钱或衣物等,以表祝贺。外公外婆、舅舅和邻里乡亲都要向婴儿赠送见面礼品,如衣服、器皿、牛羊牲畜等,其中应以舅舅家的礼品为最重。 满月是初生婴儿第一个“庆诞”。特别生了男孩更是隆重。苏南地区请亲友到家里来喝“满月酒”,吃“满月面”,还给邻居挨家送面。有钱人家往往请了 “堂名”、“滩簧”、“宣卷”等艺人来家弹唱。亲友前来祝贺,分别向婴儿赠送礼物,礼品一般为金银项链、锁片、手镯、脚镯、项圈,制作精巧的小算盘、小如意等。礼品上往往刻有“长命富贵”、“状元及第”等吉祥字样。信佛者则送小木鱼,也有送衣料食品的。亲友辞行时,主人送红蛋,一般五只,取“五子登科”意。满月这天,产妇吃七顿饭,不做事,这样才可消除坐月子的病痛。有的还用扁担搁在门槛上,产妇往上躺一会儿,民谚:“满月七顿饭,到老腰不酸,满月睡扁担,到老腰不弯。” 孩子满月,蒙古族要举行满月仪式。办满月宴时要请邻居、亲友来参加。满月的当天开始解除一切忌讳。满月仪式时,为使孩子长命百岁,要做“长寿”面,不放肉类。这一天以奶食品为主招待客人。宴席开始时,家长以孩子的名义给每位来宾敬酒,孩子的母亲抱着孩子给每个人叩头。参加者,给孩子送礼祝贺,农业区多送食品、衣物,牧区送奶制品或羊。婴儿的外祖父母送的礼物最多,邻居还要给婴儿挂彩线,既祝福婴儿福寿绵长,也含拴住之意。 婴儿满月这一天也是给孩子起名的日子。蒙古族姓名的整体结构是姓?名,如云硕布?德力格尔、包?孟克等。现在一般蒙古族聚集区多以名字称呼。蒙古族命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按民族心理习惯命名。这也分各种情况:男子多以历史英雄人物命名,如铁木尔、忽必烈、哈萨尔、格斯尔等;有的以长辈期望、意愿命名,多以幸福、大喜、坚强、富有、结实之意命名;有的以勇猛矫健的动物命名;有的按婴儿出生时,祖父的年龄命名,如乃音台(八十)、依仁台(九十)等;有的按蒙古古代公认的社会称呼命名,如巴特尔(勇士或骑士)、莫日根(神箭手);有的以贵重的金银或坚硬的铜、铁命名,如阿拉坦(金)、蒙根(银)等。女子有的习惯以明亮的星辰命名,如娜仁(太阳)、萨仁(月亮)、敖登(星星)等;有的习惯以美丽的花草树木命名,如其其格(花儿)、海棠、梅花等;有的以善良的珍禽类命名,如香鹄、美鹿等;有的以贵重的珠宝玉器命名,如塔娜(珍珠)、哈斯(玉石)、水灵(翡翠)等;有的以象征女人命运的名字命名,如呼吉雅(赐儿子)、杜达古拉(带弟)等。此外,女子按出生月份命名的也颇多,如正月、三月、五月、腊月等。 二是喇嘛教传入东蒙地区以后,许多长者专门请喇嘛、活佛给儿子赐名,这种名字多为藏名,如尼玛、仁钦、桑卜、扎布等。 三是随着蒙汉民族长期杂居和互为影响,有的蒙古人在名字的前面加上了姓氏,如金?布和、韩?乌力吉、海?格日乐等;也有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父名的字头,如苏?扎布、玛?巴特尔等;汉蒙杂居区的蒙古人除起蒙古名字外,另有汉名,或直接起汉名。 产妇“坐月子”满月后,产妇要“打遮肚子”。“打遮”一词系青海方言,有清扫、清洗的意思。家里人要割来半斤公猪肉,以白水煮熟,其汤由月婆子洗脸洗手,意为清除秽物。洗完之后,让月婆子吃一点加作料的肉,这就是“打遮肚子”。经过这一仪式,产妇“月婆子”的称号就算除去,同时解除众多忌口,可以食荤腥了。青海汉族往往要给孩子过满月,又称“弥月”,青海民间将过满月称“看满月”。新生儿满一个月时,抱出“月房”,称其为“出月”。当日,由一个年长的妇女怀抱婴儿,从上房(堂屋)、厢房、灶房、厕所等处依次转过,意为与各方家神见面,认识家中环境,祈求平安。有的农家还将婴儿放在马槽中小睡片刻,以示婴儿如小马小骡,像下贱的小牲畜,愿其健壮好养。此举与江浙一带、余姚地区流行的“蹲狗窝”类似。 黑龙江地区,生男孩29天为满月,生女孩30天为满月。满月这一天,要庆贺满月,设宴邀请亲友来欢庆。《梦粱录》载: 七日名“一腊”,十四日谓之“二腊”,二十一日名曰“三腊”。女家与亲朋俱送膳食,如猪腰肚蹄脚之物。至满月,则外家的彩画线或金银钱杂果以及彩缎珠翠囟角儿食物等,送往其家,大展“洗三会”。亲朋聚集,煎香汤于银盆内,下洗儿果彩钱等,仍用色彩绕盆,谓之“围盆红”,尊长以金银钗搅水,名曰“搅盆钗”。亲宾亦以金钱银钗撒于盆中,谓之“添盆”。盆内有红枣儿,少年妇争取而食之,以为生男之征。浴儿落胎发毕,以发入金银小盒,盛以色线结涤络之,抱儿遍谢诸亲坐客,及抱入姆婶房中,谓之“移窠”。 满月之俗一直传承至今,不过已简单多了。庆满月除宴请诸亲友外,黑龙江这里仍传承着“移窠”之俗,满月之后要抱孩子回娘家,俗谓“躲骚窝”。 满汉杂居,其俗杂糅,满族也给孩子过满月。孩子满月这天,盛情款待亲友,庆贺百岁,姥姥姥爷要送给孩子绣花帽、绣花襁褓、玩具,以此祝满月之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