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潘季驯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潘季驯

分类:【传统文化】

明代治理黄河专家。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湖州市)人。29岁中进士,曾四次出任治理黄河的“总督”,负责治黄12年,著有《河议辨惑》、《两河经略疏》等。他认真研究水流性能及黄河情况,针对黄河泛滥多因泥沙淤积的实际,反对传统“分其流、杀其势”之法,指出“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相反“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乃“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故主张“筑堤束水,以水攻沙”。采取多种堤防综合治河法实践此理论,将堤分为缕堤、遥堤、月堤、格堤4种。缕堤距河近,为第1道防线,内有月堤筑于水流过激处止水;遥堤离河远,是第2道防线,格堤在遥堤内,以阻水流。又疏浚运河,植树保堤,规定伏秋洪水时,实行“四防”(昼防、夜防、风防、雨防)、“二守”(官守、民守)。其治黄理论与实践开创了治黄史上新篇章。明万历十八年有自刻本《河防一览》。

明代水利家。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嘉靖进士,授九江市推官,升御史,巡按广东,推行均平里甲法。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任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到万历十九年(1591年)前后历时27年,四次奉命总督治河,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累官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在治河中,他主要采取建堤防溢,筑坝减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等措施。主张修防,浚故河道,反对另开新河,并建议借黄通运。他在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在于定性阐明了水流挟沙力的概念。他认为在河流中泓处水深往往较大,而缓留处往往较小,这是由于流速较高的水流挟沙力大,河床被刷深,而流速较低的水流挟沙力小,河床被淤浅,于是主张黄河下流不宜分流,决口也应及时堵塞,因为“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饱则夺河”。在任期间,治河卓有成效。著作有《两河经略》(原名《两河管见》)、《河防一览》(原名《宸断大工录》)等。

明代水利家。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吴兴)人。嘉靖进士。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自嘉靖末至万历共27年间,四任总理河道,负责治理黄河,共计12年。第四次出任时已是70岁老人。他常常亲赴现场调查研究,沿黄河走访老河工、老农。在危急关头与民工一起奋力抢险,多次制服黄河决口泛滥,对黄河下游地段(包括山东在内)的治理作出重大贡献。他治黄方法是:筑堤防溢,建坝减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河行旧道,反对改流,讲究修防,借黄通运。但他极力反对以改进航运为目的的开?河、胶莱河以通海运等建议,反映出他的保守态度。著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四库全书》著录改名《两河经略》)《河防一览》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3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