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潜夫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潜夫论

分类:【文化精萃】

东汉末年王符的著作。共10卷,35篇,叙录1篇。据《后汉书?王符传》载:“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讽当时得失,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其内容为指陈时政得失,对汉末社会、政治、风俗等腐朽黑暗的情况进行了揭露和批评,把社会祸乱的根源归之于统治者的昏庸,反对谶纬迷信,对唯心主义的天命观和先验论有所否定,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宇宙生成论。主张崇本抑末,爱惜民力,认为“天以民为心”,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注本有清汪继培的《潜夫论笺》。

是书为东汉王符(约85―163)撰。10卷,35篇,另叙录1篇。有明《汉魏丛书》本、《四部丛刊》本、1979年中华书局排印本。王符字节信,自号潜夫,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少好学,有志操,终生隐居,著书以讥当世得失。在自然观方面,持唯物主义元气论见解,把“气”作为万物的本原,认为宇宙的原初乃是一团元气,“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浊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在道与气的关系上认为:“道德之用,莫大于气。道者气之根也;气者,道之使也。必有其根,其气乃生;必有其使,变化乃成。”(《本训》)这可解释为道气一元论。在认识论方面,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圣人,他说:“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赞学》)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除“自托于物”以外,尤应重视书本知识:“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同上)有一定的辩证思维因素,看到了贫富、弱强、乱治、祸福之间的相互依存与转化:“夫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浮侈》)。“物有盛衰,时有推移,事有激会,人有变化:智者揆象,不亦宜乎!”(《边议》)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提出“天心”服从“民心”:“天以民为心,民安乐则天心顺,民愁苦则天心逆”(《本政》);“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遏利》)在人性论方面,认为门弟血统观念是没有道理的,他说:“陈平、韩信,楚俘也,而高祖以为藩辅,实平四海,安汉室。卫青、霍去病,平阳之私人也,而汉武帝以为司马,攘北夷,郡西河。”因此“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性之贤鄙,不必世俗”(《论荣》)。

学术类著作。东汉王符撰。十卷。《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著录。元大德(1297―1307)年间与《白虎通》、《风俗通》的合刻本为现存最早版本。另有明《汉魏丛书》、《广汉魏丛书》、《诸子汇函》本,清《四库全书》抄本,民国《百子全书》、《四部丛刊》本等。主要著本有清汪继培《潜夫论笺》十卷,收入《湖海楼丛书》、《诸子集成》和《四部备要》。俞樾《读潜夫论》一卷,收入《春在堂丛书》,《评议潜夫论》,收入《诸子评议补录》。辑佚本有清王仁俊《潜夫论佚文》一卷,收入《经籍佚文》稿本。为评论时政得失乃隐姓名而作,故称《潜夫论》。以论述治国安民之术为宗旨。批评东汉末年之政治、经济、军事边防、风俗教化等方面的弊病,强调社会祸乱的根源在于统治者昏愦无能,而寄澄清乱世之希望于明君贤相。宣传“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的民本思想,要求革新政治,任用贤良,崇本抑末,慎用刑威。认为天地人物都是“道”、“气”交互作用的产物,反对利用某些自然现象制造迷信,假托灾祥欺世惑民。然未能摆脱天人感应说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此书“洞悉政体似《昌言》而明切过之;辨别是非似《论衡》而醇正过之。”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4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