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澶渊之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澶渊之盟分类:【传统文化】 北宋与辽(契丹)订立盟约的事件。北宋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与圣宗率师攻宋,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新任宰相寇准主战,力谏真宗亲征。真宗勉强至澶州督战。城下一战,北宋军胜。但真宗执意求和,以图苟安,两次遣使至辽营谈判,并于公元1005年元月议定:双方以白沟河为界;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契丹)在澶州(又名澶渊,今河南濮阳)订立和约之事。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大军南下攻宋,直抵黄河北岸。真宗畏敌,欲从参知政事王钦若、陈尧叟等之计,迁都南逃金陵(今南京),遭宰相寇准反对,并力促真宗亲征,以振士气。真宗遂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大败辽军,射死辽大将萧挞凛(一作萧挞览)。辽军孤军深入,恐腹背受敌,提出议和。当时形势对宋军极有利,但真宗执意求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辽暗通关节,继而两次派曹利用为使到辽营谈判,终于同年十二月(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宋每年输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以白沟河为界罢兵停战。事见《宋史?真宗本纪》。 宋与契丹订立的城下之盟。宋真宗咸平元年 (998) 以来,宋与契丹的边境战事频繁,双方边将,尤其是宋将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常主动出击契丹边防,契丹皇帝在军事占优势的情况下,常常亲至南京指挥对宋的惩罚性战争。景德元年(1004),契丹国言 族拔黄三百余帐叛逃入宋,同年宋威?军突袭契丹军, 跨越长城口, 再攻阴山,斩获契丹军无算。不久,契丹贵族耶律吴裕又逃亡至宋。这年秋闰九月,契丹皇帝为报复上述诸事,麾军南下,进次固安,在唐兴大败宋军,主力在大将萧挞凛率领下,再败宋军于遂城,进抵瀛州,宋军坚守,契丹别军攻破祁州,又于洛州打退防御的宋兵。东京留守萧排押捉获宋魏府官吏田逢吉等人,至此,契丹军已基本粉碎宋军攻势,打乱了宋的防御计划,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但还远没能彻底击溃宋主力军,宋军在局部战场上坚守要塞,采取轻骑决战的战术取得稍许胜利,契丹也相机改变战术,采取游动攻击的策略,攻一城不下,即转攻其他城池,有力地扼止了宋军的行动。在攻克德清军后,契丹军进逼翼州,宋固守要害,警备严防,契丹转至澶州。澶州为战略枢纽,攻陷澶州即可抚定黄河南北,宋朝内官民大震,宰相王钦若、陈尧叟等主张宋廷南移,寇准独劝真宗亲征澶州,激励将士士气,与契丹决战。宋真宗勉强调军亲出,前锋李继隆伏兵要道,用床子弩突杀察验前线地形的萧挞凛。萧挞凛富有智勇,不幸中箭身亡,极大地影响了契丹精锐士气。真宗虽亲至澶州,但胆怯不敢渡河作决战,寇准、高谅逼迫真宗渡河后登澶州城观战,大张帷盖,宋军将士望见帷盖,知道真宗亲自督战,士气大涨,欢呼声彻万里。契丹本无意夺取河南北土地,战前就已派使者通报宋廷,愿意和议,在契丹国中的宋降将也力促和议。真宗至澶州后,先后派曹利用持议和书前往契丹营地,宋廷内的主和派力促此事成约。契丹也派韩杞等往来洽商。契丹军以骑兵为主,在平原驰突剽袭,宋军往往失利,而宋军凭借高城据险固守,契丹军也无有效战术手段达到目的,这成为双方进行战场和议的前提之一。和议几经反复,终于在大战之前达成,宋廷答应认契丹国太后为叔母,岁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其订盟约: “共尊诚信,虔守欢盟。……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永不得交侵……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忽纵搔扰,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 ( 《契丹国志》卷20) 契丹通过城下盟约迫使宋承认了自己存在的事实,确保了双方未来发展的状态。盟约后,寇准等人曾提议胁迫契丹称臣,献出幽蓟土地,还有些宋军将军企图利用契丹大军深入,纵深长,没有屏障保护的机遇,在契丹撤军时偷袭,均被宋真宗否决。此后,契丹坚持了与宋的和好关系,并使之维持了较长时间。 濮阳,古为澶州。此地以古时有湖名澶渊,故亦称澶渊。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军大举南侵,直逼澶州。首都汴京(今开封)朝野震动,王钦若建议逃往金陵,陈尧叟建议逃往成都;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决定抗战。宋真宗赵恒在寇准极力主张下,御驾亲征,于十一月进驻澶州。寇准亲自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大破辽军。辽军见势不妙,遣使谈判。十二月,双方议和成约。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史称“澶渊之盟”。宋真宗在获军事胜利的条件下,订下如此条约,颇受后人非议。但当时和议成功,暂时去除了直接的军事威胁,宋真宗十分高兴,即兴赋诗一首,诗云:“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旌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锐族怀忠节,群凶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一康。上天重助顺,回旗跃龙骧。”诗成,由寇准书写,刻于石上,这就是“回銮碑”,又名“契丹出境碑”。此碑今存濮阳城内。碑高2米有余,草书三行。字大如拳,秀丽流畅。 北宋与辽朝订立的和平盟约。雍熙北伐后,辽朝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经常侵扰宋朝边境。真宗即位后,从大局出发,向辽传达和好之意,希望在“执纲纪,存大体”的前提下,为天下苍生谋“久远之利”。但辽朝不予理睬,依旧不时作试探性的进攻。双方互有胜负,宋军虽然损失不小,但不示软弱。景德元年(1004),辽圣宗与其母亲承天萧太后率20万大军大举南下,兵临澶州(今河南濮阳)北城之下,宋廷震动。大臣王钦若、陈尧叟主张迁都南逃。宰相寇准力排众议,主张真宗亲征。真宗在寇准与大将高琼等劝说下,渡河登上澶州北城劳军,士气大受鼓舞。辽军主将萧挞览被宋军射死,士气一落千丈,处境不利。在此情况下,辽宋都有议和意愿,双方互派使臣,最终订立盟约:宋朝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尊萧太后为叔母;双方各守疆界互不侵犯;双方不得收留对方的逃亡人员;双方不得构筑针对对方的军事设施。 澶渊之盟的订立,从辽方说,摆脱了不利的军事环境,取得了它以战争手段所得不到的优厚报酬;而边境榷场贸易的开放,也有利于辽朝经济文化的进步。从宋方说,尽管军事态势上略占优势,却纳岁币以换和平,不能不说有妥协的性质,但它从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及双方互惠的贸易交流中也得到了巨大的回报。从盟约内容看,除岁币一项外,其它项目对双方具有同等的约束力;双方以兄弟相称,其关系是平等的。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数十年来的战争状态,开启了两国之间长达100多年的和平局面,对双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容低估的积极作用。盟约采用岁币形式,也对后来宋夏和约、宋金和约有所影响。 宋辽停战议和事件。宋真宋景德元年(1004),辽圣宗与萧太后率大军南下,震慑宋廷,在宰相寇准坚持下,宋真宋亲临前线督战。于澶州(今濮阳)城下,大败辽军。辽在腹背受敌情况下,提出议和。真宗不顾寇准等反对,与辽订立和约: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议和地点澶州又名澶渊,故史称“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订立的议和盟约。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圣宗与承天太后(萧太后)亲率大军攻宋。辽军先后攻破天雄军(今河北大名)、德清军(今河南清丰),进逼澶州(今河南濮阳南)。辽军自出师,虽有小胜,但屡遭挫折。先锋萧挞凛在澶州城下被宋军伏弩射死。宋真宗采纳主战派宰相寇准之议,亲临澶州城督战,宋军士气高涨,辽军处境不利。宋真宗急于求和,辽宋遂遣使议和,十二月达成协议。宋每年向辽输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双方各守现有疆界。宋真宗与辽圣宗以兄弟相称。议定后辽军退走。因澶州亦称澶渊郡,史称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订立和约 的事件。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1004),辽圣宗与母承天皇太后(萧太后)再统军侵宋,攻威虏、顺安军, 在定州、瀛州遭宋军抗击后,又下祁州,败宋军于?州, 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宰相寇准力驳迁都金陵、成都的主和退守主张, 屡谏宋帝抗击辽军, 真宗纳其谏,亲至澶州督战,败辽军于城下, 并射死辽大将萧挞凛(《宋史》作挞览)。由于辽军进攻受阻,宋帝又素主议和,辽宋遂互遣使议和,十二月和约成,宋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北宋同辽订立的和约。北宋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辽军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经保定二州,直趋澶州(今河南濮阳),威胁东京。宋大臣王钦若、陈尧叟主张迁都南逃,新任宰相寇准力主抗战,促真宗亲征。真宗勉强渡河到达澶渊南线。此时辽军大将萧挞览已中宋军伏弩而死,士气受挫,处境不利。宋真宗急于求和,不顾寇准和杨延朗等人的反对,派曹利用赴辽营谈判,于十二月(1005年1月),双方订立了盟约,规定:1.双方约定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尊萧太后为叔母。2.宋辽仍以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为界。3.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亦名澶渊郡,史称“澶渊之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