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火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火葬分类:【传统文化】 丧葬习俗之一。将遗体用火焚烧的葬法。汉、满、蒙古以及在族源上与古羌人有关的西南部分民族有此俗。春秋战国时期,羌人即有火葬。《太平御览》卷七《庄子》佚文:“羌人死,燔而扬其灰。”西夏之时党项羌仍行火葬,人死后尸体殓于彩绘棺木,择吉日,与纸扎的人、马、骆驼和钱币一起在焚尸场共焚。各民族各地区的火葬,在对象、礼仪、骨灰处置等方面,各有自己的传统特点。①基于宗教、社会地位行火葬。各藏族地区,因信仰喇嘛教,奉火为圣洁之神,故只有活佛、大喇嘛或部落头人才有火葬资格。火化后将骨灰装入金、银或铜制器皿中,或供于神位,或建塔藏之,或择地埋葬。西藏墨脱地区的门巴族,火葬对象与藏族相类,但方法和程序不同:先将尸体土葬数月或年余,再破土索尸骨火化,取骨灰撒于江河,或与泥伴和,制成若干个却登(状似尖顶塔形,与葫芦一般大小)置于叉康(即专门放置骨灰的长方形小公房)内。信仰小乘佛教的云南傣族,凡和尚、佛爷死后以薄棺盛殓火化,将其骨灰装罐葬于寺后。②基于非正常死亡而行火葬。贵州榕江地区侗族,凡死于刀枪、烧死、吊死、溺死或被野兽伤害致死者行火葬,俗以为如此才能“阴安阳乐”――死者可变为“好鬼”,得以转世人间,生者则祓除邪气,不致发生类似灾祸。黎平地区侗族,凡因身染恶疾或难产而亡者行火葬,意在死者不会作祟。入殓后,将棺材置于柴堆上,然后把棺材头部打通,点火焚烧,复取骨灰安葬。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旧时封建王公贵族死后火化,取骨灰交喇嘛和以麦粉做成饼状,送至山西五台山或寺庙存放。民间行火葬者,多为青少年或孕妇难产等非正常死亡者,尸体火化后取骨灰入木匣用土掩埋。③不分社会地位和死因均行火葬。云南澜沧、孟连等地拉祜族,火葬时,尸体与其生前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一起火化,骨灰葬于集体墓地,并垒石为坟。旧时云南宁蒗普米族,死人火化后的骨灰,由子女装入布袋,送往本氏族共同存放骨灰罐的山洞里。而维西的普米族,则按祖、父、本人三代分别地势高下作三台火化,不拾骨灰,就地垒坟叠葬。但属凶死、夭折者,应另葬他处,不容相混。古代满族凡将士战死均焚尸,但将其骨骸交与父母妻子,因此火化操作要择选业精之人。其方法是:于郊外置柴堆,请巫师举火焚尸,俟火炽应及时扑灭,以存骨骸,然后拾骨于净匣,埋入土中。自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汉族僧人行火葬。后来火葬不限于和尚,也扩及到汉族民间。宋、元时期行火葬的人更多、地域更广了。《宋史?礼志》称,河东(今山西)因“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清波杂志》谓“浙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蕞尔之土以安厝,亦致焚如僧”。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禁止,除和尚外,明、清两代火葬渐衰,但因其节俭、不占用土地,故禁而不绝。如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八便有杭州富室向穷人“给散棺木,助其火葬”的记载。当代.汉族行火葬,在全国各地城镇均已成风,这是丧葬改革的成果。 一种葬法。亦称火化。用火焚化死者遗体。1945年,于甘肃临洮寺洼山史前遗址出土盛有人类骨灰的大陶罐,可见我国史前已有火葬。其后,典籍中亦有记载。《墨子?节葬》下:“秦之西有仪渠(今甘肃庆阳县西南)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汉代以后,因佛教传入,火葬逐渐流行于民间,宋、元时代相当盛行。《宋史?礼志》二十八《士庶人丧礼》谈到“今民俗有所谓火化者”。又:“吴越之俗,葬送费广,必积累而后办。至于贫下之家,送终之具,唯务从简,是以从来率以火化为便,相习成风。”明、清官府禁火葬,此俗日趋衰落。 即用柴火将尸体烧化。火葬在中国最初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如《墨子》、《荀子》、《列子》等均有异族焚尸的记载。《墨子?节葬》:“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登遐,即登远,灵魂随气焰上赴远方,与汉之升天略同。可见异族之火葬,亦有其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随佛教传入中土,火葬始流行于汉族僧侣中。至宋时才为汉族官、民所广泛采用,尤以东南沿海为甚。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十三?民俗火葬》:“自释氏火化之说起, 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清波杂志》云: “浙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蕞尔(狭小)之土以安厝,亦致焚如僧寺。”焚尸之后,骨灰仍多以汉人之礼葬于墓。亦有器贮而存于寺院者,后代寺庙多供神主者盖为火化寄骨之遗迹。亦有焚后弃骨于水渊或扬灰于旷野者,虽今以挫骨扬灰为恨极之辞,而当时风俗,以灰骨不细,飘扬不高者为不孝。火葬以其大悖于汉族儒家传统的祖灵崇拜观念而为历代名儒所排斥。宋元时已有焚尸者处徒流之刑的禁律,明清禁之愈严,至后其事渐以稀少。 葬俗之一。亦称“熟葬”、“焚尸”、“火化”,即将死者遗体用火焚化的葬法,是中国最古老、也最现代的葬法。基本方法是将尸体装殓以后,用火焚化,保存骨骸。火葬最早流行于古代少数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氐、羌人就行火葬。《太平御览》卷7引《庄子》佚文:“羌人死,燔而扬其灰。”《荀子?大略篇》第二十七:“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墨子?节葬》:“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北史?突厥传》记突厥施行火葬。上古实行火葬的多为游牧民族,这与所从事的游牧经济有关。佛教徒也实行火葬。《立世阿毗昙论》卷6载:印度“剡浮提人,若眷属死,送葬山中烧尸弃去。”东汉佛教传入中国,火葬之风进一步蔓延。特别是在信仰佛教的民族中,僧侣阶层多用火葬。如傣族,大佛爷死去,先举行盛大的拉尸典礼,然后举行火葬。西藏的活佛及达官贵人死后,举尸而焚,焚毕将骨灰置入金、银或铜制器皿中,供于神位;或建塔藏之;或将骨灰带到高山之巅、江河之上撒簸。其它一些少数民族也有不少实行火葬,如彝、哈尼、拉祜、纳西、普米、怒、门巴、赫哲等。各民族火葬的仪式及风俗都各有特色。如赫哲族对烧死、淹死、吊死、被打死的、外边死的、得肺病死的一律火葬。羌族历史上普遍实行火葬,后受汉族影响,改为土葬。但凶死、传染病及其他非正常死亡者仍用火葬。佛教传入,汉族僧人实行火葬。庶民中亦有其俗,宋时盛于江南,许多地方均建有“化人亭”。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元代京、冀、晋、江、浙、巴蜀等地均有“人死焚其尸”之俗。但由于火葬与儒家礼教不合,明、清时被明令禁止,惟一些特殊死丧情形,如战争或瘟疫造成疾病流行,乃焚尸去病。骨灰有多种处理法,或置于匣中,或深埋,或扬之江河悬崖。火葬经济、简便、卫生,近几十年来,火葬日益普遍。 风俗。流传于黑龙江鄂伦春族。指一种葬式。火葬只限于孕妇或得急病而死的青年人。鄂伦春人认为他们死后会变成恶鬼缠绕家人,所以要把他们烧掉。鄂伦春人相信孕妇死后,如果不烧掉,她还会抚育她的胎儿变成妖精危害活人。火葬时,要通知孕妇的娘家人。火葬必须将死人烧透,尤其是心脏部位。如果不烧透,剩下什么,还会闹鬼的。有时候,火葬时还请萨满跳神驱鬼。〔护谷魂〕风俗。流传于云南贡山独龙族。指一种农业祭祀风俗。独龙人认为每一粒粮食谷物都有灵魂,自然界的各种鬼常变成各种虫、鸟和兽来作祟谷魂,谷魂因此被吃掉或吓跑。每当农作物发芽或结实时,主人在地边草丛中放一筒米酒,再插上一把砍刀,意思是鬼来了,请喝酒;若作祟庄稼,则小心砍刀。收玉米时,主人对着玉米堆反复祈祷:‘卜郎’(鬼)们不要到这里来,不要搞我们的包谷!” 将死者遗体用火焚化的葬法。始于欧洲新石器时代。主要在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国流行。到二世纪欧洲各民族信仰基督教后,火葬减少而多改为土葬。在中国,火葬初在春秋战国时的氐羌人中流行,其后,蒙古、彝、拉祜、纳西、普米、怒、哈尼、畲、土家、傣等族也都受到影响,藏族只在活佛、上层喇嘛和贵族中间施行,而鄂伦春、德昂、景颇、独龙等族仅规定因患恶疾致死和凶死者才可实行。在印度,自古以来火葬就与土葬、风葬、水葬并行,但多为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所采用,焚化后的骨灰极受敬重,多撒于被视为神圣的恒河水中,或立祠祭祀。其他国家的佛教僧侣,亦多行火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火葬在欧洲迅速普及。在现代,世界各国大中城市的居民亦大都实行火葬。盛骨灰的容器有日常所用的陶罐和特制的骨灰盒、骨灰罐等。如在土耳其的查纳卡莱省以及波兰等地,曾出土耳、目、口、鼻形状的骨灰壶。 藏族群众对亡者的葬俗之一,是仅次于塔葬的高级葬仪。过去仅限于活佛、领主及有地位者使用。活佛、高僧火葬后,收其骨灰藏于舍利塔内或将骨灰和泥团成鸡卵大泥球,放置于山洞里。亡者先由喇嘛念经超度,然后捆绑成坐状,或置于木箱内,或置于薄棺中,选吉日火葬。葬地一般是固定的,火葬时用特选定的木柴,砌成交叉状,打碎箱或棺,将死者抬放于柴堆上“坐”定,四周以柴相撑,柴过头顶后,浇洒油或酒,然后开葬。先从底部四周点火,喇嘛面对坐尸讲述他(她)一生功德,祝灵魂被天堂之神接受。火将灭时,人们分批离开,一般三日后捡回骨灰存放。 ①多为蒙古族王公贵族富户所采用,贫苦农牧民只限于患肺痨病或妇女难产死的人。葬法是:给死者全身缠上白布,涂上黄油,请喇嘛念经超度,然后将尸体投入烈火焚烧。三日后若骨灰飞尽,就认为死者已进入天国;若骨灰尚存,则认为死者在地府受难,家人要请喇嘛诵经。过去,有些王公贵族富户人家还捡拾骨灰,把骨灰和以麦粉,制成人形,存于寺庙的灵塔之中,表示死者已成佛。贫苦人家的火葬比较简陋,只把尸体移出蒙古包或用车拉到野外焚化,然后烧树枝或牛羊粪熏蒙古包,有送“瘟神”之意。现在,最原始的火葬方法已不复存在。②辽宁省义县锡伯族丧葬习俗之一。大约在清代嘉庆之前,义县锡伯人均采取火葬方式处理遗体。近代考古发现,锡伯人坟内均埋着盛有骨灰的陶坛。60年代,在义县一村民祖坟中发现15只青条砖盖的大肚坛,上刻死者姓名,其中有夫妻合葬的骨灰。据考,火葬方法是将尸身置于木柴上焚烧,然后由嫡系子女收殓,装入坛中,埋入坟墓。 ①藏族葬俗之一,仅次于塔葬的高级葬仪。过去仅限于活佛、领主及有地位的人行葬。由于佛教影响,活佛、高僧火葬后,收其骨灰藏于舍利塔内或将骨灰和泥团成鸡卵大泥球,放置于有灵气的山洞、湖边,供人朝拜。死者先由喇嘛念经超度,然后捆绑成坐状,或置于木箱内,或置于薄棺中,经卜算选定吉日火葬。葬地一般是固定的,火葬时用特别选定的木柴,砌成交叉状,将死者放置于柴堆上“坐”定,四周用木柴相撑,垒柴过头顶后,浇洒油或酒,然后煨桑。一般先从底部四周同时点火,喇嘛面对坐尸诵经,同时讲述死者一生功德善业,祝灵魂升天,被天堂之神接受。火将灭时,人们分批离开,一般三日后捡回骨灰存放。②云南拉祜族传统丧葬习俗。每个拉祜族村寨都有火葬场,各户又都有火化处。将死者双手交搭于胸前,白布裹尸,由妻儿背着死者生前遗物,在前引路,送往火化地。架起松明枯枝,将死者放在柴堆上,点火焚化。柴堆成四方形,从柴架的四角斜放木柴,男子架9层,女子架7层,火化时从下部点燃。根据死者的性别、年龄、辈分,放置尸体的位置和方向都有规定,如死者的头要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头人、家长的尸体要高于一般人,父母的尸体要高于儿女, 兄姐的尸体要高于弟妹,女子的尸体要低于男子的腰部以下等等。死者生前的生产生活用具包括衣物、被子等均作为随葬品与尸体同时焚化。拉祜族视火葬为神圣,凶死、夭折之人不得火葬。 西藏?说脑崴字?弧A餍杏谡??人社会。在五六代人之前,?松缁嶂惺敌型猎幔?罄慈衔?猎峤?蟮匚廴荆?岱⑸?栽郑?矢男谢鹪帷P谢鹪岷螅?鱿肿?诩醪??衔?腔鹪崾钡难涛砦圩橇颂欤?世咸旖底锒?甘铡K?栽谧?诔鏊胍院蟮角锸掌诩洌?敌型猎幔?渌?奔涫敌谢鹪帷P谢鹪崆埃?劝阉勒咔??Τ啥鬃矗?厍胺派倭坑衩椎仁澄铮?硎靖?勒叽?甘场S弥裣?蚝靡挛锇??鹄矗?υ?鲜担?7庞谖堇铩H缓螅?杉父瞿惺吭谧》空?鸥浇?睢安既佟迸铷一种简易木棚,棚内有一层祭台,棚门用竹条编制。相传不关棚门,鬼就会乘虚而入)。“布荣”是死者灵魂暂时寄居之所,也是祭坛。棚尖插小棍,上挂黑白红三色小旗,有了这道屏障,可以阻止鬼从这里通过。棚内挂死者衣物、首饰和铜锅、米粮种等物。如果是在播种季节行火葬,还要在棚四周撒上粮种。死者是男士,还要挂牛头。一切就绪后,把死者抬进棚内,停尸半天、1天或3~4天不等。停放时间长的,有女四男五之说,即女死者停尸4天,男死者停尸5天。停尸期间家人先在棚子旁边哀哭,悼念死者,然后亲戚接着哀哭和悼唁,亲朋好友还要送些物品慰问死者家属。晚上,全村人慰问死者家属,并哀悼死者,有的整夜陪伴死者家属。在死者木棚前哀哭称为“哭灵”。哀哭结束后,在棚前烧竹子,并要使竹子爆炸,发出劈啪之声。死者是男士,则要在棚前向天放枪,认为死者去世时间已久,必须用枪声才能使死者的灵魂苏醒。巫师则围着棚子一边跳一边唱,驱赶魂灵。驱赶魂灵之后,要把尸体扛到村外僻静处火化。火化场地不固定,要选一个村民们闻不到烧尸气味的地方。但火化场要选在没有人开过荒的地方。火化时将尸体面朝地,背朝天,置于木柴堆之上点燃木柴火化。两天后家人到火化处用草掩埋骨灰,如果发现没有烧透,要继续烧,否则认为会使天气变坏,不利于庄稼。掩埋骨灰后不再来管理,没有坟墓。?巳衔?鹪嵋鞘绞巧袷サ模?辉市砟惺坎渭印V挥屑抑形弈凶邮保?九?拍艿交鹪岢 8九?脑鹑问乔謇矸考洌?料赐9??宓牡胤剑?⒆急该拙啤⒅砣饧θ庹写?セ鸹?娜恕;鹪岬诙?欤?腹??宓娜撕筒斡牖鸹?那着蠛透舯诹诰樱??孟骷獾闹窀突虺っ??凇安既佟迸锢锫掖蹋?蚩?衩虐阉勒叩墓砘旮铣雠铮?缓蠼?锷栈伲??被挂?纯薜磕睿?灼菰虬岩恍┫笳餍缘男∫路???鹄铮?硎舅透?勒叽┯谩0选安既佟迸锷栈俸螅?衔?勒叩墓砘晡薮?幼。?突嵩独氡敬宥?ィ?獬?嗣堑目志甯小R灿胁环偕漳九锒?闷渥匀桓?嗟淖龇ǎ??凸硪鞘皆蛞?险婢傩校?裨蚬砘瓴蛔撸?突嶙魉罱翟帧;鹪岷笫?栈挂?傩兴凸硪鞘剑?阉勒吖砘晁妥撸?⒆F浒沧∮诤玫胤健=幼虐鸭抑行乱挛铩⒌丁⒐笾仄魑锏确旁诿趴冢?资τ玫杜鲆慌觯?硎窘?抑幸徊糠植撇??勒撸?⒖谒校?“因为此地风火差,死后财物被鬼抢;今日送来衣和粮,尽情穿吧尽情吃。”送鬼之日全村要停止生产劳动,全村人都要去参加悼念和慰问死者家属。人死后,在数月,或半年或一年之后,还要请巫师送鬼。认为死者鬼魂一段时间后会到家中来,故到时就在房外撒一些饭菜,并大声说: “你回来做什么?快走吧!羞不羞啊!快走吧……。”送鬼时可以联合同姓人一起做,人们认为死者的魂与本姓有血缘关系,只有送走它同姓族人才会得到平安。 将死者尸体用火焚化的葬法。我国在春秋战国时,火葬已流行于氐羌人中,后来逐渐影响到蒙古、彝、傣、怒、普米、拉祜、纳西、哈尼、畲、土家等族。藏族只在活佛、上层喇嘛和贵族中施行。而鄂伦春、景颇、德昂、独龙等族则限于恶疾致死或凶死者才实行。其他国家的佛教僧侣,亦多实行火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火葬在欧洲迅速普及。现在世界各国大中城市居民都实行火葬。盛骨灰的容器有陶制的罐或特制的盒。在土耳其的查纳卡莱省及波兰等地,则出土的有耳、目、口、鼻等状的骨灰壶。 宋元时期福建各地曾流行火葬,福州郊外曾发现不少当时用陶棺盛骨灰的陶棺葬。明清时期,一些偏远地区依然流行火葬。明冯梦龙《寿宁待志》卷上说:“寿多火葬……其葬法别为虚棺,内设木板,凿数孔,以置骨瓶,曰金瓶位,美其名也。位设则亲房共分之,举所陈棺火之,而拾骨依次以后,有余不足,授受必价。更有余位,他人亦得议酬而附骨焉。不尽亲族,而光授他人,则讼。自非巨姓素封,祖有坟山,不能专葬,停而火之,厥有自矣。”清至民国,一些州县仍有火葬之俗,清乾隆《福鼎县志》卷2说福鼎“贫者多火化”。清道光《政和县志》卷1说,政和“村落小民向多用火葬者”。民国《闽清县志》卷5亦载:“火葬之习,邑旧有之。” 近现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政府大力倡导殡葬改革,一方面宣传厚养薄葬,另一方面鼓励火葬,大力宣传火葬的好处,使得火葬在城镇蔚然成风,并逐渐影响到乡村。全省各地基本都建立殡仪服务站,为火葬提供方便。近年来,在全省各个城市,除极少数人外,一般都实行火葬。火葬的葬仪如土葬,出殡之前除大殓省略外,其他环节几乎与土葬相同。出殡以后的各个环节则较为简略。出殡时,由火葬场派专车运遗体,亲属也乘车护送至火葬场。殡仪车先行,送行车随后。在福州,去火葬场时送葬的车队包括殡仪车在内必须是单数,回来时要双数,否则被视为不吉。送葬车沿途放鞭炮、撒纸钱,有的还备有鼓乐队,哀乐不绝于耳。到火葬场后,一般要在场内大厅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由死者生前所在单位的领导致悼词,送葬者向死者遗体三鞠躬,然后绕过遗体,向死者鞠躬致意,同时与死者亲属握手表示慰问。仪式结束后,即将遗体推入火化场内,等待火化。此后送葬者及孝眷要将扎在腰上的白布条解下,换上红织带或红布条,有的女性还要插一朵红花乘车返回。返回丧家时,要从稻草火堆上跨过,称“跨火熏”,之后再到灵堂向遗像鞠躬。事毕,送葬者即由丧主设宴招待。尸体火化时,亲人要在场,当遗体推入火化炉时,亲人在旁要连声喊叫“父(母)亲,快跑啊!”俗信这样灵魂不会被烧。遗体火化后,丧主购一骨灰盒或骨灰罐装骨灰,而后将骨灰盒安放在火葬场专门存放骨灰盒的地方,或置于寺庙、陵园,丧眷随时可去凭吊,有的则将骨灰盒带回土葬。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遭日本飞机轰炸严重,死亡甚众,多数无棺盛殓,葬地也发生困难,有人在报上发表文章,提倡火葬,但未能实行。1947年有的县提倡火葬,如醴陵县便请同德堂设火葬场,贫苦者免费,一般酌收燃料费,虽获有识之士赞赏,但响应者甚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推行火葬。火葬场设有公用棺木、运尸灵车、冷藏保尸等设备,殡仪馆进行整容、灵堂布置,出租花圈、鲜花,举行亲人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等活动,十分方便,花费又少,是我国丧葬习俗的重大改革,现已逐步为人们所接受,火化率逐步提高。但人们的土葬观念不能很快改变,尤其是农村,许多人仍然要求土葬。 即焚化尸体,取骨灰埋葬。火葬起源很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世人日益广泛地采用。人死后,将遗体送殡仪馆(俗称“火化场”)火化,取骨灰置于盒内,然后埋入土中,或存放家中,或洒入江河湖海。葬礼多开追悼会,悼念死者生平,吊者佩黑纱或白纸花志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丧事从简,移风易俗,丧葬仪式有所改革。入棺、出殡仪式从简,请道士念经、闹丧、开吊、看风水、供山神、祭七等已逐渐废除;提倡改土葬为火葬,并在2~3日内安葬;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病故,多以追悼会的形式进行。追悼会多在死者生前住址或殡仪馆举行,由死者生前单位(或村委会)牵头成立治丧委员会,发出讣告,通报丧情及丧事安排。死者单位同事或生前好友亲朋,带上花圈、花篮、挽幛和长青松柏等祭品,戴黑纱或挂白花前往参加追悼会。家属则臂系黑纱,侍立灵前。追悼会的程序,一般是先奏哀乐,默哀致敬。接着由主祭人致悼词,来宾致哀辞,缅怀死者生前的业绩和优良品质,以寄托哀思,鼓励死者家属和生前亲朋好友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死者遗志,更好地工作和学习。然后是向遗体告别,到死者灵柩前去瞻仰遗容,向死者鞠躬、默哀,以示对死者的永别之情,并对死者亲属进行慰问。最后,在哀乐声中出殡。农村,大多数仍沿旧习,只是仪式稍简。 火葬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很早就有的习俗,据《周书》卷50《异域列传下》记载,突厥人死后,“取亡者所乘马及经用之物,并尸俱焚之”。辽代佛教盛行,而佛教是提倡火葬的,所以辽代契丹火葬日益盛行。契丹建国以后,接受汉人文化,丧葬习俗有极大变化。比如帝王死后,就有了棺椁陵墓,实行土葬,有了陵寝,贵族们对此纷纷仿效。而下层人民则无定制,有的有棺,有的仅有尸床,有的仍行火葬。金代女真人受佛教的影响,也盛行火葬,比如出使金朝的南宋人陈过庭死后就以金人习俗进行火葬,他的部属还自割股肉投之于火,说将此肉与相公之肉同焚。金元之际的王恽在《论中都丧祭礼薄事状》中说:“切惟送终,人子之大事,今见中都风俗薄恶,于丧祭之礼有亟当纠正者,如父母之丧,例皆焚烧,以为当然,习既成风,恬不知痛……其在汉民,断不可训。”指明中都城内有火葬之习。至于王恽对火葬的攻击,显然是受我国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因为在儒家看来,火葬乃身后之戮,是大逆不道之事,因此,火葬在中原地区无法流行。 金秀县茶山瑶的传统葬式是火葬,其过程大致如下:已婚老人临终,家人赶紧喂他一口温水,并在他的口中放置一枚银币、一片铁片,寓意死后口狠不被鬼欺。逝世后,儿孙们立即哭着到河边买水(同壮汉民族,但强调要汲水三下)回家,烧热后即为老人沐浴更衣。若逝者的父母还健在,在其头上缠一条白纸带表示戴孝。若逝者为未生育的妇女,在其手上各放一片白布片,寓意她上天时可用它来扫云拨雾。沐浴更衣毕,即将尸体扶坐在置于厅堂中央的椅子上,并请师公来作法事。若逝者生前是师公,便杀六只鸡六只小猪(做过道公的仅杀鸡一只)作祭品,先祭祀他的兵马然后再祭他。若逝者生前并未度戒,就替他“开光”一次,民间认为这样可使他的灵魂在进地府时能够看得见路。有的地方,对生前未度戒者,用麻绳串两枚铜钱盖在他的双眼上。禳神结束之后即可装棺。装棺前先在棺底的四个角各放一枚硬币,然后重叠铺垫三层白纸和白布。放尸体后,尸体上也重叠交错铺盖三层白纸白布。瑶族逝者入棺,头放棺尾,脚置棺头,因棺头四块大板翘起形似莲花,俗称“脚踏莲花”,与汉族逝者“头戴莲花”刚好相反。遗体盖上棺盖后停放在厅堂一至七天,同时请道公来打斋超度。这期间,棺前供一碗水给逝者当餐,棺下放一盆水供逝者沐浴,女婿制一纸棺放木棺上表示孝心。出殡的前一天,由家人把逝者生前所用的物品在棺前用火熏一下,寓意让亡灵带到阴间使用。灵柩出门前,派一人沿途“喊车”,村里人听到喊声后马上把大门关上,灵柩过后才又重新打开。喊车者也是出殡队伍的前导,他一边喊一边走,还带一盆饭沿途抛撒。民间认为,这样可使野鬼为了抢饭吃而不来扑棺闹事。师公走在“喊车”者的后面,也在棺前引路。孝子孝孙跟随在棺后。丧家中另留一师公作法事,扫除外鬼。 灵柩抬到火葬场所后,置于房族亲戚采集来的干柴上。师公作法事后把棺盖撬开,并用横木把它架住,使棺盖与棺身间留有一道缝隙。接着便点燃一束干竹片(男性逝者36条,女性逝者24条),把干竹片从所留缝隙中插入棺内。师公与送葬者都离去了,只有孝子们仍在守候。待灵柩烧尽灰冷,他们便将尸体的胸、头颅及四肢的骨灰各捡一点装入陶坛内并盖上,然后带到墓地安葬,其余骨灰在附近挖一个小坑掩埋。安葬骨灰时,先将斜坡垂直削成直壁,再在直壁上横挖一坑作安放骨灰坛的墓坑,直壁的底部削平做成一个祭供平台,墓口大多用一块石板封盖,旁竖木板、幡布,前置碗筷、雨具、背箩、烟筒、食品等。在茶山瑶,父亡戒盐五日,母逝戒酒五天。出殡后三天,由原来打斋的师公除孝服,未除孝服前不能进别人的家。守孝期大多为21天(也有33天的),在守孝期内不准睡高床,坐高凳,夫妻不能同房,在别人家住宿不睡正房。 金秀县花蓝瑶的葬式与茶山瑶大致相同,但老人临终时,只在其嘴上放半边银币。逝世后,为逝者穿衣时,布鞋外面也套草鞋,双眼各盖一枚铜钱。生前做道公、师公的,亲属不能哭。民间认为,哭了会把他的兵马哭散,以至到处作祟,不能收拾。出殡时,孝子伏身棺底禾把上,民间认为这样可防止逝者把家中的粮食全部带走。然后装一碗饭,一半留家中,一半包好拿着随棺同行。戴孝者也从老人逝世之日起斋戒,送葬后由道公开斋。在24天的孝期内,也垫草睡在厅堂地上。 据清朝乾隆年间编写的《庆远府志》载:“南丹、东兰瑶、壮,亲死俱火化,择额骨、手指骨、脚膝骨,以小罐贮而瘗之,余俱不收矣。十余日后,就焚化处掘土乱埋,不祭扫。忻城亦如此,而骨则全收。”1934年编写的《上林县志》亦载:“明代县境壮族往往有火化之举。”今南宁、柳州、桂林等市壮族还承传此俗。 火葬是与土葬并行的殡葬形式。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火葬得到了发展,尤以宋、元最盛。当时火葬成风,不少地方设有火化场,时称“化人亭”,“人死焚其尸”不为憾事。一些开明官吏认为“从来率以火化为使,相习成风,势难蘧革”。因此,一度遭到封建卫道士们的强烈反对,尤其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河南,更是如此。明、清以来,火葬渐被严格禁止,火葬之礼仪受到遏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力提倡火葬,并逐渐运用了高科技手段,成为现代河南民间丧葬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古代的浙江,即有火葬之俗。宋元时期在乡村,人死,虽富有力者,亦不办土葬,“亦致焚如”。贫下之家死于葬地,故以“火化为便”。当时在钱塘门外,设亭火化死尸,时人称“化人亭”或“焚人亭”。至清时期,虽然统治者屡发禁令,但贫者多用火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省逐步推行火葬。其仪式十分简单,将尸体运往殡仪馆,暂时安放(采取冷冻、防腐措施),并通知亲友。一般在两三天内,由家属亲友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会,由家属(或单位代表)致悼词,然后亲友致词。最后,亲友们向死者遗体告别。把遗体火化两日后取回骨灰,装匣存放骨灰堂,或携回安放,或择地埋葬。 藏族火葬。主要用于活佛和千户百户等人。活佛圆寂后,尸体要成双手合十、盘膝静坐,即结跏趺坐状。以占卜择一吉祥之地,其上筑一圆形土炉,炉下填以柏木柴火。吉辰一到,投尸入炉,浇油启火。届时寺院齐奏钟钹鼓号,僧众环聚焚尸高诵经文,在场的信徒群众和附近百姓面焚场叩首朝拜。司炉僧向炉内频频添酥油以助燃,并投掷米、麦、黍、豆等各色粮食。至焚尸殆尽,取骨灰装入专制的黄缎口袋,尊称“噶日东”。“噶日东”将封闭在一个外皮镶以金银箔和各种珍宝的灵塔里供奉起来,依然享有人间香火。 蒙古族火葬。多用于显贵之家和喇嘛及其父母。在喇嘛预先算好的地点挖一土灶,堆上木柴浇以酥油,上置尸体点火焚烧,届时请喇嘛僧人念经,并有专人向火中频频添油。尸体烧尽后,骨灰或埋葬或修塔供奉。 土族火葬。火化前一天,请二人在村外僻静处用120块土坯砌一钟形火炉,土语叫“坛”,下设四个风门火口,砌筑烟囱,下部装干柴。出丧日的清晨,晚辈儿媳、姑娘抬“灵轿”,亲友邻舍随后,送“灵轿”至火化场。向亡人烧纸、献茶,祭奠后,将死者从轿中取出,面向西方,放入“坛”内,用柏树枝燃火,将灵轿砸碎,投入火中共焚。时喇嘛诵经,向尸体上投放五色粮食、浇酥油汁,至焚烧净尽为止。“丧官”代表亡人家属给参加葬礼者每个人散点零钱,并请到丧者家中喝茶、吃饭。进门前,请大家在净盆清水中洗手洗脸。 佛教传入以后,蒙古族开始实行火葬。施行火葬的大多是王公台吉、喇嘛等贵族,在民间火葬的是无子女的孤寡老人,未婚的男女青年,传染病患者,被凶杀者,车祸、雷击等非正常死亡者,以及妇女难产致死者,普通牧民很少火葬。喇嘛阶层也不是全部火葬,主要对转世活佛、寺庙的达喇嘛以及有名望的高僧才实行火葬。喇嘛火葬时,先筑一座三四米高的砖塔,塔内底部架一堆薪柴,塔钵内设铁箅子,塔顶四面留通风的烟口。火葬时举行隆重葬仪,全体喇嘛列队诵经,并伴以各种宗教乐器,走向葬塔,将尸体放在塔中的铁箅上,呈端坐状,全体喇嘛站在塔前诵经,达喇嘛上前将塔底架好的薪柴点燃,霎时火焰升起,将尸体火焚。喇嘛们击鼓吹号,高声诵经,以示助焰。当尸体化为灰烬时,格斯贵喇嘛将骨灰收入坛缶中,放在塔中铁箅子上或埋入塔底。然后全体喇嘛在达喇嘛率领下绕塔三周,再回到原地齐诵葬经。诵毕,葬仪结束,全体喇嘛回庙。事后将葬塔修饰一新,封闭塔门,便成一座灵塔。对于枪杀、雷击、难产、自缢、传染病及其他非正常死亡者实行火葬时不修灵塔,在野外放一堆柴草焚化,后将骨灰埋入墓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