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灯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灯会分类:【地域文化】 元宵节期间习俗,历时7天左右。这几天,无论是聚会之所还是民家,都要悬灯。此俗源于这样一个传说:很早前,扬州一带平民得罪于天庭。老天爷动了怒,要在正月十五夜焚烧这个城市,并派火神下界。不知何人泄露天机,众百姓以大礼相迎。火神终于被感动了,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令大家于正月十五晚上点燃灯笼火把,堆放柴火,如同焚烧一样,避免了一场火劫。人们不忘纪念这个日子,以后每年都要挑花灯、放烟火。是日,大街小巷都挂上各式灯盏,家家户户还要摆放面灯。萝卜灯,整个夜晚如同白昼。花灯品种极其繁多,有五光十色,玲珑剔透的熊猫灯、狮子灯、老虎灯;有栩栩如生的嫦娥奔月灯,天女散花灯、武松打虎灯;有精妙绝伦的走马灯;也有富有民族特色的龙灯、云灯、面灯、萝卜灯等。近年来,蔚为大观的淄博灯会也使中外游人叹为观止。 温州元宵灯会,唐时已兴,当时制作彩 农村灯会(叶劲草摄) 灯已很精巧,并已上贡朝廷。宋时更盛。永嘉叶适有诗云:“艾褐家绸阔阔裁,抱子携孙看灯来。”到明代中叶,从正月初七、初八开始就搭“松棚”(用于编结彩幕,悬挂灯彩)。明姜准《岐海琐谈》描述温州元宵节盛况:“元夕张灯街市及神庙,起十二三至十七八方止。街市结盖松棚或用欢门,神庙如仁济、忠靖、惠民、广惠诸所,以珠囊(即珠灯)、竹丝灯等华饰,角胜争奇,游观者肩摩踵接,几无置足之地。”清代,灯会在温州所属各县均已盛行。灯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城乡社庙均有龙灯,沿街旋绕,名曰“滚灯”。当时,市区街上结竹棚,挂彩幕,夜间悬各色花灯,放花炮,装鳌山,旁作鱼龙,喷水如丝,高丈许,又装小傀儡,四周驰逐,作渔猎耕,状极生动。还有台阁、高跷、烟火、木偶戏等。而最为壮观的是以各种民间文艺组成的队伍,俗称“迎灯”。其行进次序是:领先是一个壮汉,赤膊曳火球(即火流星)在前开道,后面是两人掮了一对“高灯”,为全队指路,接着是四个武生打扮的人骑在马上,高擎四面大彩旗,俗称“打头旗”。打头旗后面还有七个队:第一队,叫头旗队;第二队为纱龙;第三队为板凳龙;第四队为鱼形灯、百鸟灯、花篮灯、八蛮灯(即八只庞大猛兽),各种灯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走灯阵法,在灯队的末尾为金鱼戏鸟郎(即豚鱼),两个都是大腹便便的形象,由几个八九岁的小孩扮演,一边走,一边表演豚鱼诱戏金鱼,金鱼捉弄豚鱼,形状逼真,引人发笑;第五队,由人们打扮成《封神榜》、《西游记》、《水浒》、《三国》等戏曲中的人物,有的骑在马上而过,叫“马驾”,接着是“抬阁”、“高跷”、“狮子”、“旱船”;第六队为布龙队;第七队为香亭。这支浩荡大队要走遍温州各主要街道。元宵玩灯之夜,全城内外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四乡男女,扶老携幼,赶进城来观灯,城门不闭,出入自由。“到更许,城门始闭”,但南城水门仍开,内外用小舟接送,到天明犹可出入。 浦江花灯(叶劲草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