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灵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灵台

分类:【传统文化】

①古代天文台。初仅为一观测高台。相传夏、商已有,各名清台、神台。周文王建灵台于都城丰邑(今陕西长安县沣河西),以观天象、察妖祥。《诗经?大雅?灵台》即记此事。灵台得名,毛传以为“神之精明者称灵,四方而高曰台”;郑笺以为“观台而曰灵者,文王化行似神之精明,故以名焉”。周初天子有灵台,春秋时诸侯始有,称观台。灵台,如《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张衡曾于太史令任内主管灵台,并创制多种天文仪器,著《灵宪》。1974年发现台基遗址,为世界较古天文台遗址之一。②星名。三星,在太微垣,明堂西,属狮子座。《晋书、天文志上》:“明堂西三星曰灵台,观台也,主观云物,察符瑞,候灾变也。”③心。又名灵府。《庄子、庚桑楚》:“不可内(纳)于灵台”,“灵台者有持”,《经典释文》:“郭(郭象)云:心也。按:谓心有灵智能住持也。”

在河南偃师县西南岗上村与大郊村附近,是由张衡主持修建的我国最早的天文观测台,距今已有1800多年。灵台,是东汉王朝太史令下的一个机构,张衡曾主管10余年,创制浑天仪和候风仪,著《灵宪》等书。现存建筑方圆14000平方米,东西有夯筑的墙垣,中心建筑为一方形高台,长宽各约50米,高8米。台顶已塌毁成椭圆形平面,四周有上下两层平台,原来建有回廊,今仅存遗迹。北面正中有坡道,可通达台的第二层,两旁为回廊。顶部是观测天象的场所,四周为观测人员办事的衙署。上层平台的建筑布局奇特,每面建筑的后壁皆施色,南施朱色,北施黑色,东施青色,西施白色,这与当时崇拜的四灵,即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有关。

汉代用以观测天象的地方。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均曾建有灵台。西汉灵台位于长安城复盎门以南,即今西安市西郊任家口村一带。西汉灵台高15仞,放置有浑天仪、相风铜鸟、铜表等天文器械。其具体的建筑规模尚不清楚。东汉灵台位于洛阳城内明堂之西,汉城南郊,今偃师县冈上村与大郊塞之间。据《水经?谷水注》记载,灵台 “高六丈,方二十步”。通过对其遗址勘测可知,灵台所占地面积约4. 4万平方米。中心是一方形高台建筑,台基夯筑,高残存8米多,台顶已塌毁成椭圆形平面,长11. 7米,宽8. 5米。台的四周有两层平台,环筑回廓。四周有夯土墙垣,墙壁上分别粉涮成青、白、朱、黑的颜色,这是因为汉代君主认为四方由 “四神” 分管,并有相应的四种颜色与其一致。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址。东汉时,张衡两度任太史令,职掌天文,在这里观测天象,发明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

位于佃庄乡岗上村附近,即汉魏洛阳故城的南垣墙外。为我国最早的天文观测台之一。始建于东汉中元元年(56),后曹魏、西晋相继沿用,计达250余年。整个遗址面积14000多平方米,中心建筑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现东西残宽31米,南北残长41米,残高8米余。土台四周各有上下二层平台。下层平台原有环筑回廊,上层平台四面各有五间建筑遗迹。台顶是观测天象的场所,四周建筑为观测人员办事衙署。灵台是东汉王朝太史令下的一个支构,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先后任太史令十余年,主持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撰有《灵宪》等重要天文学著作,并创制世界上最早用水力推动观测天象的浑天仪和世界上最早的测报地震仪器――候风地动仪。

指安放祖先牌位(亦称灵位)的四方桌子。毛南族的灵台,有的设在堂屋(即“厅堂”)左边靠近灶塘处;有的设在堂屋后面(家里人用餐的地方)。上面摆有祖先牌位、香炉、茶壶和茶杯等。祖宗牌位用红纸一张,写上祖先的名字,有的贴在板壁上;有的用一块木板贴上竖在四方桌上。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先在灵台上点香,摆上酒、肉、饭、菜等祭品,敬奉祖先,然后全家聚餐。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3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