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灵宪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灵宪分类:【文化精萃】 天文学名著。东汉张衡撰。成书于118年左右。系统总结了前人关于宇宙生成及演化的思想。倡导东汉论天三家(盖天、宣夜和浑天)中的浑天说并作了发展。应用当时正得到发展的元气自然论等哲学思想,完整阐述了天地万物、日月星辰的生成、变化、发展和运动的过程。在天文理论方面有三点创见尤为突出。其一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的见解,认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魄”指月之亏缺阴影部分。其二是对月食成因的解释,指出“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遇月则食。”“暗虚”指地球的影子。其三是宇宙无限的可贵思想,认为“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意指观察到的空间是有限的,观察不到的空间是无限的。这种卓见对后世天文学家具有启迪作用。书中还计算出了日、月的角直径,记录了在中原洛阳观察到的2500颗恒星,并绘出中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在中国天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 我国天文学史上重要理论著作。东汉张衡(78―139)著。他沿用道家有生于无观点。较系统描述天地万物之生成、演变,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他提出“近天则迟,远天则速”,虽不能脱离地球中心的客观唯心主义学说,但对行星运行远近与迟速之定性关系已有所认识。他认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 虚。 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他还说:“中外之官(指星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两千五百”,非常接近现代科学所统计的肉眼能见星2500―3000这个数字。 古代天文学著作。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撰著。该书原文已佚失,现尚保存的该书辑本有梁朝刘绍的《续汉书?天文志?注》、唐瞿昙悉达的《开元占经》、明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清洪颐煊的《经典集林》、清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及清严可钧的《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全后汉文》等。其中学术界公认以严可钧本最为精审。张衡以约已博艺、好学不倦的精神,如川之逝、不舍昼夜地观察天象,研究总结当时的天文知识,著成此书。书中对天文学多方面内容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如在宇宙观方面,他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即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理论。在当时,能够提出这种看法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张衡还采用元气说,比较系统地描述了天地万物生长、变化、发展的过程,对后世的宇宙论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衡在书中还就五星视运动问题提出了重要的理论。他用“近天则迟,远天则速”解释五星运动快慢现象,从而表明他已认识到五大行星同地球距离有近有远,而且就同一行星而言,其运动轨道也时远时近离开地球与接近地球。这即是五星运动快慢与距离之间定性关系的早期描述。张衡对月相及月食成因也提出了很科学的见解。他说:“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这是说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是日光的反照。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它以阳光照不到的黑暗半球对着我们地球,所以人们就看不见月光。而当月球转到地球的另一面,即地球处在月球和太阳中间时,月球面对地球的那一面,正好全被太阳照亮,人们就能看见很亮的满月。他还说月食的发生,是由于地球遮住了太阳的缘故。张衡还测出日、月的视直径约半度,同今测值相近。在《灵宪》书中,张衡又指出在中原地区能够看到的星共2500颗,在海外能看到的星不计在内。今知,我们能够用肉眼观测六等星以上的星数确为2500至3000颗,与张衡所说的数字非常接近。可见他是经过实测的。 科技类著作。东汉张衡撰。《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作一卷。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洪颐煊《问经堂丛书》、《经典集林》、王谟《重订汉魏地理书钞》皆辑为一卷,《说郛》弓六十亦有辑本。内容为阐述古代的宇宙和天体理论。发挥《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义,推测宇宙是由寂冥无象的“汉?(一作茎)”、萌而未兆的“太素”、阴阳动静的“元气”和有形有象的万物所构成。认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它没有起点与终点,强调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从“未知”向“知”逐渐转化的过程,并非定论。以“日譬犹火,月譬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为喻,科学地解释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月食是由于地影遮蔽了月亮所致。探讨了紫宫、太微、明堂、大角、天市诸星位置,提出行星运行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有关的见解。但也包含“日月运行,历示吉凶”、“五纬经次,用告祸福”等迷信成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