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灶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灶神

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灶王”、“灶君”。民间多称为“灶君菩萨”、“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旧时民间普遍信仰的神明。俗传为主灶司厨、司命之神。流行全国汉族地区以及满、回、白、仡佬少数民族地区。旧时厨业、茶业、糕点业所崇拜的行业神祗。民间传说其为玉皇大帝派驻人间,巡察善恶的家神。也有说原是天上的神,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人间当灶神,号“东厨司命”。关于灶神的来历,民间有多种说法。汉代以前,一说为火神炎帝、祝融。《淮南子》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注曰:“祝融吴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祀于灶”。一说为老妇人。《风俗通义?祀典》引《礼器记》曰:“燔柴于灶,灶者,老妇之祭也。”此后,世人将其神化,附会为张姓浪子等等。汉代以后,灶神不仅司厨而且司命,成为掌管各农祸福,监视人们行为言语的神灵。《集说诠真》引《敬灶全书?真君劝善文》曰:“灶君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逢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早在周代,我国就有祭灶神的习惯,并将其列为“五祀”之一。民间普遍信仰灶神,并相沿成俗。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送灶神升天,祈求其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腊月三十日除夕之夜,迎接新灶神下界。届时,各户必备果饼、香火供奉,叩头祭拜。清朝至民国时,仍有此风俗,传承相袭。灶王之配偶神,称“灶王奶奶”,与灶王爷共享香火,掌妇女之事。清朝以后,各地的厨业以及茶业、糕点业都奉灶王为祖师,并将其诞辰定在八月初三。《北京岁时志》载:“北京八月初三日为灶君圣诞,丰台之西有庙会,北京中之厨茶行,均往烧香”。昆明一带城乡民众皆于此日祭灶君,厨师们则各显神通,施展绝技,献菜肴酬灶君。

亦称“灶君”或“烛老爷”,民间多称“灶王爷”,是中国最为民众所信仰的神祗之一。灶神信仰产生甚早,《礼记?祭法》中,灶神列五祀之一。早期的灶神职司饮食,且常被火神所替代。先民的传说多以炎帝或祝融为火神。”因此他们又是灶神,《淮南子?汜论》云:“炎帝作火官,死而为灶神。”《说文》亦云: “周礼以灶祠祝融。”至汉,灶神与火神分离。许慎《五经异义》曰灶神姓苏名吉利;而晋人司马彪注《注子?达生篇》则云:“髻,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也自汉代始,灶神的职能有所扩大,由司饮食而掌一家祸福,而还成了上界在人间的“特派员”,每年要去天上“汇报”。东汉郑玄注《礼记》说灶神是“小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亦云: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叙灶神最为详尽: “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故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此外,尚有众多属神,如天帝娇孙,天帝都尉等等。古人将祭灶视为大事,近代民俗中,祭灶多用糖食,大约是让灶神吃了嘴甜,上天去多说好话的缘故。只是后来,灶神的面貌变成了黑面长须,不再是“状如美女”的俊男了。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爷。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据称,六月祀灶,是合乎古礼的《礼记.月令》即有孟夏之月、仲夏之月“其祀灶”的记述。但是大多数地区祭灶皆不在五六月。南北朝、隋朝祭灶时间在腊月初八。唐宋以后,又移于十二月二十四日 (少数地区为十二月二十三日)名曰“送灶上天”。

灶神的居处在伙房,其职责与生火、做饭等厨房里的事有关。灶神无一定形象,各个家庭的厨房里灶神的位置也不尽相同,有的以锅台上边的墙为像征神龛,吃饭、喝茶前先要在墙上泼洒或在墙下锅台上敬献,让灶神受用; 有的以厨房里的某一根柱子为灶神神舍,抹点酥油、挂一些干麦穗,或系一点羊毛,或挂一节牛皮绳等;有的不设固定象征灶神的柱子和墙,而是以灶伙本身为灶神的依附处。为敬奉灶神,伙房要保持卫生清洁,女人梳头,不能将头发等物丢在要烧的柴草上,等等。如果不慎将头发、禽毛等物烧入灶火中,就会激怒灶神,导致爆火伤人等事故,此时家庭主人应以燃松枝、柏叶等仪式祈请灶神原谅。

西藏人非常崇信灶神,有人把他(她)们奉为家神。他(她)们住在每个家庭的厨房的柱子上,或者就住在炉灶里边,以护佑这个家庭有足够的饮食,而且保证炉火能持续不断地燃烧。他(她)们很容易生气,主妇们稍不留意便可能得罪他(她)们。炉灶不干净,或不慎将头发、狗粪、指甲、羽毛混填进了炉膛,再或者茶水、稀饭溢出来弄脏了灶台,他(她)们都可能非常生气,给主妇们一些惩罚,例如光冒烟不出火呛得全家没法安生,或者柴火突然猛爆,或者陶锅无缘无故穿底,或者煮的东西半生不熟、难吃无比。西藏人认为这些都是得罪了灶神的缘故,赶紧要进行祭祀和供奉,请灶神原谅。

藏族人对灶神伺候非常小心。每年藏历新年到来之前,要把厨房打扫干净,墙上用糌粑或白土绘出几只大蝎子,据说那是灶神的一种化身;打了新鲜酥油,要赶紧在柱子上抹一点,请灶神享用;秋天庄稼黄熟了,先要拔回几根绑在柱头上,让灶神尝新。喝茶、喝酒,必须用无名指沾上3下,其中包括对灶神的供养。搬家的时候,首先替灶神安置神位:主人捧一陶罐在前面引路,陶罐里煨烧着香草香枝,还有很小的糌粑粒,主妇跟着边走边说,“灶神啊!请吧!请吧,请搬进您新的四柱八梁的宫殿里去吧!”在经过种种小心行事之后,还出事故,有的主妇便想出一些办法来哄骗灶神,例如,茶水或“土巴”(一种带肉的粥)溢出,她便赶紧报告:“灶神啊,溢锅的不是我们家,是邻家呀!”

伙房里供奉的一种神,流行于各地藏区。灶神无具体形象,各地区每个家庭的灶神所处位置也不尽相同,大致分以下几种情况:(1)以锅台上边的墙为象征灶神,吃饭、喝茶前先要在墙上泼洒或在墙下锅台上敬献,让灶神受用;(2)以厨房里的某一根柱子为灶神神舍,每次打好酥油茶后,往上抹一些,或在柱上挂些干麦穗、系一点羊毛、挂一节牛皮绳等,供奉灶神;(3)以灶火本身为灶神的依附处,为敬奉灶神,伙房要保持卫生清洁,每当做完饭后,要把掉在锅台边上的东西打扫干净,女人梳头,不能将头发等物掉在柴草上,灶火不能乱烧东西等等。人们以为,如果不慎将头发、禽毛等物丢入要烧的灶火中,就会激怒灶神,导致爆火伤人等事故。为消其灾,要烧松枝、柏枝,请灶神原谅。

土家族敬奉的家主神。认为灶神是一家人家的当家作主神,掌管一家烟火,掌管人间道德良心。祭灶神日为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夜晚在锅里点盏油灯,摆上糖果豆腐粑粑。相传灶神吃斋,性刚直,惩恶扬善,于这天上天向玉帝言事。故祭之祈其言善隐恶。石门土家族人,祭祀时将灶上所有什物收拾走,灶前灶后打扫干净,点锅灯后,在灶门口烧烟,念祷词:“一把稻草一把烟,把您送上天;灶前灶后得罪您,莫在玉皇面前……。”年三十夜,为灶神到玉皇那里奏言后返归日,夜晚点锅灯祭奉迎接,祈祷给家里送来福祉。

灶神传说是天神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并接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的神。于是人们把这个决定着一家祸福的灶神尊奉为“一家之主”,亲切地称其为“灶君”、“灶王”、“灶王爷”等。每家每户都虔诚供奉,在灶台靠墙边安灶神位,贴灶神像。也有的用红纸书写灶神之位,左边是“上天奏善事”,右边是“下地降吉祥”,中间书写“司命府君神位”。农历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三,家家备纸钱、香烛和米糖(让灶君吃后嘴甜,多报善事),鸣放鞭炮,送灶神上天;除夕(也有的地方在元宵节),再备香案祭品,接灶神下地,并在炉上新贴灶神像一张。1949年后,群众破除迷信,有的用“五味清香”贴之于厨代替了灶神。

灶神俗称灶君或灶王爷,乃一家之主。此神原是管理一家炊事的火神,源于母系氏族时期,后经发展演化,现已成为每家每户大小事务的总管神。民间俗信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下来专门查访各家民事的,每年都要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人间善恶,故民间称这天为祀灶日。20世纪中期以后,民间对灶神的恭敬程度已大不如前。“一碗凉水三炷香”一语道明了辽宁如今祭祀灶神的真实景象。

辽东民间还称此日为灶王诞,即灶王上天之日。是晚,不仅要焚香燃烛以供之,还要用秫秸扎成马形,将灶王跨在马上,以火焚之,并唱祝词为:“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西天,见玉皇,好话多说,歹话少说”;“灶王爷今年走,明年五谷杂粮多带些来。”从中可见百姓求吉纳福的大众心理。

祭灶习俗源于古老的火崇拜,由祭火神演变为祭灶神是农业社会发展的结果,辽北阜新的蒙古族至今仍将祭灶与祭火仪式一并举行。蒙古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就是过小年和过大年。过小年,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祭火,谓之年祭。这天要在灶神龛前烧香,供牛羊肉、黄肉、奶皮、糖果之类的食物,俗称祭灶。当晚要焚化灶神偶像,俗谓辞灶。除夕晚上接神时再将灶王神重新请回,并摆供品拜祭。同时,当夜子时,要在院内点一堆火,将各种供品投进火中。全家向火焰祭拜叩头,并向火神祷告,称为接神,以求火神带来吉祥。现今,人们多以燃放鞭炮、礼花等活动来取代祭神仪式,以示迎新春求吉祥欢乐之意。

灶王神位(马魁摄)

又称“司命菩萨”。每逢腊月二十四日,民间要备供品,燃香敬灶神,送灶神上天向玉帝汇报。祭灶一般在晚上进行,家庭主妇在灶前上香、化纸,合十祈祷:“灶神灶神,送你上天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太平。”这种仪式俗称“辞灶”。俗谓新年来临之际,灶神将带着玉帝旨意回到人间,所以人们腊月三十晚上要架柴火迎接灶神。过了半夜子时,燃放鞭炮,迎接新年第一天的到来,同时也迎接灶神的降临。

鄂南乡俗行敬灶神之仪一年有两次:头次为四月初八日(谷诞),二次为小年节。祭灶日,要备三牲供品,燃钱化纸,并要在灶壁处悬挂一束干秧禾,以此祈求灶神的保佑。在孝感地区,人们初一十五点灶灯、祭灶神,说是可以保一屋大小太平。

灶神为“一家之主”,俗称“灶王”、“灶王爷”、“藏母老爷”、“灶君”、“灶君菩萨”,是最重要的家神。直到今天,祭灶神习俗仍相当普遍。

灶神是谁?民间以为灶神姓张,因与玉皇大帝同姓,所以被派到人间掌管万民众生祸福。民间戏曲和民间故事传说他叫张腊月,家有万贯,娶妻郭丁香,人称丁香女,聪明贤惠,但张腊月却瞒着她,与王海棠偷情,勾搭成奸之后,想暗害丁香女。暗害不成,便休她回家。一头老牛,一辆破车,拉丁香女进了一座破窑。她安身其中,辛苦劳作,将破窑变成了瓦房,富裕了起来,并且开了舍饭门,救济贫民。张腊月前门赶走了丁香女,后门接进王海棠,新婚之夜,一把大火,将家财烧了个精光,王海棠被活活烧死,张腊月被烧瞎了双眼,只好以乞讨为生。后到丁香女庄院吃舍饭,丁香女给他擀了他最爱吃的长面条,他一边吃一边怀念丁香女,越吃越琢磨面前这个夫人就是丁香女,于是,便一头撞死在灶门口。张腊月死后,丁香女哭了一阵,刻了个木像供养着。人问这个木头人是谁,她羞于实说,便说是灶王,是管家理财之神。人们听了,遂效仿起来。后嫌刻木人太费事,又改用纸画的,直到今天。显然,这是附会。

木版年画:灶奠

灶王之像。民间灶王之像今多为彩色木版年画,分大小两种。大者上有灶奠头,为墨印的二十四节气,类似现在的年历。下分两格,上为彩印的财神和招财进宝童子等;下为彩印的灶神及其两位夫人,还有一鸡一狗。两旁是八仙镶边,每边四个。小灶奠只有灶神,或者加一位夫人,无灶奠头和财神等。人们根据灶王像,又附会说,有一张姓兄弟,哥哥以盘锅灶见长,人称张灶王;弟弟是个画匠。弟弟年前上庙会上画画,道士总把当年的历头抄一份给他,他就照样画几百份给哥哥,让他在走乡串户盘锅灶时送给各家各户,以便按历头耕作。一年腊月二十三,张灶王积劳成疾,死去了。死后,家庭失去管理,吵架闹矛盾,好吃懒做。弟弟管家无方,想借哥哥威望治家,于是在哥哥忌日,就画了一幅画,上有哥哥、嫂子,上面两条龙抬着历头,下面12个童子。然后贴在灶边墙上。二更时辰,他将全家老少几十口人叫起,说梦见哥嫂成了仙,被玉帝封为灶神,掌管历头和全家人祸福,年年腊月二十三上天宫住七天,家中凡是有人好吃懒做,不孝敬公婆,就向玉帝汇报,然后根据作恶情况,让其生病、生灾,大年初一回来就照办。家人们慌了,纷纷叩头谢罪,悔过自新。

灶神供奉在厨房东面墙上,灶的左上方,两边贴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或:“上天去多言好事,回宫来广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文革”时期,灶王像为“四旧”,封查禁用,民间便用大红纸书写“灶君之位”代替,为避名讳,将“灶”写成“皂”。

辞灶供品。祭灶民间称“辞灶”,其供品多为糖瓜、米糕、柿饼、枣等黏食和甜食,有的还为灶神用秫秸插一只小马和小鸡,并供上草节和料豆。据说灶神的嘴臭,净上天说人家的坏话,所以用糖和糕粘住它的嘴。鲁北地区,真把一小块糖粘在神像的嘴上,或抹在灶门上,谓之“涂神口”,曲阜一带在灶门上抹酒糟,谓之“醉司命”。荣成一带则上供一碗拌上地瓜经过发酵成酒糟,用酒糟将其脑袋熏醉。古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近世山东却多由家庭主妇率领小儿女祭灶,并进行灶前祈祷。

辞灶词。辞灶时,人们往往说一大串顺口溜,以媚灶王。如泰安一带就唱《灶王告状》:“九月九日是重阳,灶王爷爷上了天堂,双膝大跪在灵霄宝殿,尊了声玉帝你称一个王。天宽地大你不让我去坐,为什么叫我当个灶王?庄户人家把我请了去,浆子糊我一脊梁。刷锅澎了我一身水,烫了我一脸黄皮子疮。单等腊月二十三,糊了我一嘴麦芽糖。他让我上天一定言好事,朝王回宫降吉祥。”有的则干脆念叨读过的《日用杂字》:“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早晨二十三,辞灶在眼前。糖瓜称几两,黄面烙几盘。点酒辞了灶,拾掇置办年。蒸糕用黄米,加枣味更甜。发面蒸馍馍,多多搋几拳……”一般则多说吉利语,如:“早晨起来进厨房,问声灶王可安详。保佑俺锅里有米下,保佑俺囤里有余粮。保佑俺子女不生灾,保佑俺公婆永旺祥。手举高香双膝跪,把灶君送到明路上。”“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干饭一碗汤。二十三日上天去,大年初一下界来。上天多言好事,下界多带金银。”灶词念过,便将旧奠烧掉。有的马上贴上新奠,有的直到除夕,和对联一起贴。

女祭灶。旧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但山东境内,大多为家庭主妇率小儿小女祭灶。到除夕夜,也祭祀灶王,为迎灶王下界,供品多为水饺、年饭。还有“镜听”习俗,即拜过灶王后,抱镜出门,偷听遇见的第一人的语言,以为休咎。平日有什么灾祸,也要祈求灶神保佑,娶来的新媳妇和刚生孩子的产妇,第一次下厨房都要烧纸敬灶。如今印灶奠的很少,但一些年龄大的妇女,仍习惯在腊月二十三日向灶前烧香、烧纸、放鞭炮。

是古人将崇拜之物和自然现象人格化的神灵之一。在民间,灶神又被称为“灶君”、“灶王”、“灶王爷”、“灶君菩萨”等。作为家神,灶神的神马儿常年被供于家中灶台上方墙壁,接受香火。人们普遍认为灶神的神职是掌管人们的饮食,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祭灶有感谢和颂扬灶神功德的意思。在民间还传说灶神有搜集家庭的隐私,然后向玉皇大帝报告的职责,说他:“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被奏举告者,大错要减寿300天,小错也要损寿100天,因此人们惹不起他,又躲不过他,于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出现了祭灶的风俗。天津称这一天为“小年儿”。这天,人们要在灶王神像前摆放许多用饴糖滚芝麻做成的糖瓜和年糕。认为用糖瓜和年糕可以粘住灶王爷的嘴,这样,他就不能说人们的坏话,如果说话,也只能是甜言蜜语。人们还在他的神像两侧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到了晚上,要将灶王的神马儿取下,连同准备好的纸钱、纸金元宝等祭品烧掉。同时,还要燃放鞭炮,说是送灶王爷上天。这一切都是由家中男人负责,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的说法。

农历腊月三十,家家要将新的灶王神马儿请(买)回家中重新供在灶台上方。直至今日,民间部分地区仍沿袭此俗。春节期间,天后宫一带仍有出售灶王神马儿和糖瓜的摊贩。

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居住在市内特别是公寓式楼房的居民百姓家庭已经没有过去年代所使用的灶台了,也不再需要供奉灶王神马儿,因而祭灶的风俗便发生了变化,一般是在晚上燃放一串鞭炮,有些人家在放炮时还念叨一些吉庆话,然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吃上一顿丰盛的年饭,说是“过小年儿”。人们还是要到街上买一些糖瓜,但享用对象则是自己了。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爷”、“灶家菩萨”,为玉皇派往各家监察的神碉。因与饮食起居有关,家家虔诚供奉,民间在厨房灶台上方有一龛,称“灶王殿”,供灶王。旁贴对联“上言好事,下保平安”。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家家设祭“送灶”,次年正月十四、十五日灶神下界,设祭“接灶”。六月初四、十四、二十四,要制米粉团子祭灶神,称“谢灶”。八月初三是灶神生日,又得为灶神上香,吃素斋。每逢朔望,还得在灶君像前焚香,家庭主妇念《灶家经》:“初一月半上东天平香,一保公婆大人二保娘,三保夫妻同到老,四保自身修得男女福寿长;福也长来寿也长,煮粥者饭米满仓;好年好月天门里去,恶年恶月免灾殃;左手拈香香炉里插,亲身跪地拜灶王。”祭祀灶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但实际上苏南、苏北都有让主妇祭灶之事,在无锡乡村还明确“男不斋灶,女不请路头(财神)”。祭品一般为果、饼之类,苏南供素菜忌荤腥。“送灶”时还供“糖元宝”(麦芽糖),以粘住灶爷的嘴,不使他上天讲坏话。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