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炒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炒米分类:【传统文化】 蒙古族传统饮食习俗。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蒙古族人爱吃炒米,是自宋元时期开始盛行的,作为饮食习惯流传至今。炒米要经过蒸、炒、碾三道工序才能制成,原料通常用糜米。炒米的吃法很多,可以用黄油、奶皮、白糖揽拌后食用,味道香中带甜,颇有花生糖和芝麻糖的味道;也可以用奶茶泡着吃,另外加上一些黄油和奶豆腐,吃起来味道鲜美,香甜可口;还可以干嚼着吃,这种吃法简单方便,很适合于草原上的放牧生活。放牧员常常是奶茶加炒米,就能很好地解决放牧中的觅食问题。蒙古族人流传着一句俗话:“暖穿皮子,饱吃糜子”因为炒米有着携带方便、味道甜美、食后耐饥的特点,又含有一定的淀粉和蛋白质,有着较高的含热量,所以长期为蒙古族人民喜爱。 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食品,蒙语称“蒙古勒巴达”,意为“蒙古米”,用糜子经过蒸、炒、碾三道工序加工而成。吃法很多,可以用黄油、奶皮和糖拌着吃,其味香甜,或者用奶茶泡着吃,若再加些黄油和奶酪,味道更醇,适于老年人食用。最简单的吃法是干嚼。炒米制作简单,吃起来方便,而且耐饥热量高,非常适合牧民的游牧生活。蒙古族有个俗语“暖穿皮子,饱吃糜子”,说明蒙古族人民对炒米的喜爱。 又称“蒙古米”。蒙古族食品。用糜子制成。其加工过程是:把干净糜子浸泡,温火煮到一定程度,停火焖。炒法分为炒脆米与炒硬米两种。炒脆米时待铁锅里的沙子烧红后放入适量的泡胀的糜子,用特制的搅拌棒快速搅拌,待米迸出花且水分蒸发完毕,即火速出锅并过筛子。炒硬米可以不放沙子,干炒到半生不熟即可。冷却后碾去糠皮。一般碾2―3次,才能彻底去壳。米呈黄色,米粒似坚硬,吃时干脆,色黄而不焦,带有特殊的香味。炒米的吃法有多种:用肉汤或肉丁煮炒米粥;煮奶茶炒米粥;把适量的炒米放入碗内,加入少许盐或糖,倒入烧开的奶茶,泡几分钟后食用。还有一些地方,用酸奶或鲜牛奶泡食,也可再加上奶油、糖等。炒米是蒙古族生活、生产、旅行时十分方便的食品。 蒙古语称炒米为“蒙古勒巴达”,其意为蒙古米。炒米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我国汉代时就出现了,宋末元初,蒙古人广为食用。这是一种用糜子米经蒸、炒、碾等工序加工而成,其色金黄,粒如珍珠。 炒米的吃法有多种,一是用黄油、奶皮、白糖拌着吃,吃起来味道如芝麻糖一样香甜;一是用奶茶泡着吃,炒米经奶茶一泡,又香又软,再加上一块黄油成奶油豆腐,味道格外鲜美;一是不加作料,只吃炒米,俗谓“干嚼”,越嚼越有米香味。 蒙古族俗语说:“暖穿皮子,饱吃糜子。”“糜子”即指炒米,炒米极富营养价值,食后耐饥,是蒙古族最富特色的一种习俗食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