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焚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焚书

分类:【文化精萃】

诗文合集。明李贽著。又名《李氏焚书》。六卷。书约成于明万历四年至三十年(1576―1602)间。由门人汪本钶编印。分书答、杂述、读史及诗四个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儒家的经典及道学的假面目进行批判。提出童心说,认为童心即是真心。指出道学家的一言一行以及作文均属虚假。抨击道学家所读之儒家经典《六经》、《论语》、《孟子》等,“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主张发展个性才能,反对复古摹拟,并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书出即遭查禁焚毁,作者也下狱自杀。但愈禁而愈传广。有明、清刻本多种。1961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了校点合刊本。后又有《续焚书》五卷,亦为汪本钶编纂。

秦代的焚烧图书事件。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下令焚书。规定除史官所藏《秦记》外,别国的史书一律烧毁;除博士官所藏图书外,私人所藏《诗》、《书》和诸子百家撰著一律送官府烧毁。三十天内不送所藏图书到官府的,罚筑长城四年。聚谈《诗》、《书》者斩首,是古非今者灭族。只允许民间保存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欲学习法令者,以吏为师。焚书的目的是禁止私学、统一思想、反对非议朝政。事件的发生是由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引起的。秦并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征服百越后又增设四郡。郡下各设若干县。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免,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但秦统治集团中仍有人主张继续实行分封制。三十四年发生了一场尖锐争论,仆射周青臣称颂废诸侯行郡县,使得“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可使秦代政权传之万世。博士淳于越认为,自殷周千余年来实行的分封子弟功臣的制度,起着藩屏朝廷的作用。废分封制,使皇族子弟为匹夫,若遇齐国田常、晋国六卿那样反对朝廷的臣下出现,皇族将无以相救。还认为分封制是不可改变的古制,“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指责周青臣面谀始皇,只会加深废分封行郡县的过错。丞相李斯反对淳于越的看法,认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五帝、三代制度不同,各适应于不同的“时变”,所以都能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愚儒不知今世与上古时代已经不同,仍要实行三代之制,不能使“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有力地论证了郡县制促进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李斯进而将这一争论引向文化专制主义。认为诸侯并争的时代需要招游学,天下已定的当令,只需百姓努力从事农工、学习法令。不同学派继续并存,各学派皆称道其私学而非议朝廷政令,提出不同主张以标榜高明。有些学者还会是古非今惑乱人心,率领一般人诽谤朝廷。私学导致帝王权力下降、朋党势力形成,必须加以禁止。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焚烧图书,又引起不久后的屠杀儒生、方士事件,对于古文献的保存和学术传授造成很大损失,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文化专制主义的先例。然而焚书并未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反为赵高纂权创造了条件,使秦代政治更加昏庸暴虐,成为秦王朝崩溃的原因之一。

亦称 《李氏焚书》。明代回族学者李贽撰著。六卷, 约成书于1576―1602年, 内容有书答、杂述、读史和诗四部分。有明清间贝叶山房张氏刻本、清宣统年间《国粹基本丛书》本等。曾遭查禁、焚毁。中华书局分别于1960年、1961年标点出版。1975年经再次修订, 合印为一册。原刻本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