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焦距测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焦距测定分类:【传统文化】 北宋凹面镜成像与焦距测定实验。沈括《梦溪笔谈》首次详载实验过程:将一手指置于凹面镜前,不断改变手指与镜面间距离(即物距),通过仔细观察成像情况,即可发现:当手指近靠镜面时,成像则正;渐远至某一处(焦点处),因成像处无穷远,故无所见;移过此段距离时,成像遂倒。足见,凹面镜成像同物体与镜面间距离(物距)有关。此实验既正确演示了凹面镜成像原理,又成为粗略测定凹面镜焦距的一种方法。沈括将物体(手指)与观察者(眼)分开,故使成像情况能得以详尽描述,不仅是方法上的一大革新,而且也促进了近代光学焦点的发现。沈括将正像与倒像的分界点(即焦点)称为“碍”,并喻之为“腰鼓最细处”,指出:其大如麻菽,离镜一二寸,着物则火发,此大致揭示了焦点的位置(焦距)及其物理特性。此焦距测定法较之英国人罗吉尔?培根发现焦点要早200多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