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燕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燕乐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帝王祭祀、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民间俗乐。也作“宴乐”,或作“乐”。 “燕乐”一词始见于《周礼?春官》。隋、唐时,宫廷宴享、娱乐所用“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等,亦统称为“燕乐”。宋代沈括把含有少数民族和外来音乐成分的汉族民间音乐“清乐”也称为“燕乐”。《梦溪笔谈?乐律一》:“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

古代宫廷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亦称“宴乐。”周代已有“燕乐,”即“房中乐”,为后妃宫中所用。汉代宫中也有房中乐,皆为雅乐之一部,性质与唐、宋燕乐不同。广义燕乐是宫廷所用俗乐的总称。即在汉族俗乐的基础上,吸收部分外来(外国或外族)音乐,形成供宫廷宴饮、娱乐时用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等,统称燕乐。其狭义则专指唐十部乐的第一部,即张文收所作燕乐,一般用于较庄严场合。唐初至开元、天宝年间,随着社会空前繁荣和稳定,文化艺术达到高峰,宫廷中的音乐机构亦发展到前所未有的规模,音乐艺术遂以新的宫廷音乐燕乐为中心而向多方面发展。唐代燕乐中最突出最辉煌的是大曲。此乃在乐府音乐和外来音乐基础上,综合歌唱、器乐和舞蹈而成的大型音乐,完成于开元、天宝(715―755)年间,集中代表了燕乐的全部艺术成部。大曲中精致绚丽部分称为“法曲”。燕乐中主要乐器有琵琶、箜篌、筚篥、笙、笛、羯鼓、方响等。安史之乱后,宫廷音乐衰落。五代时,南唐和后蜀宫廷音乐虽有所延续,但未能恢复唐代规模。宋代设立教坊,多沿用唐之旧曲。大曲只能选奏其中一部分,演奏规模也小。南宋后,虽仍设教坊、云韶部等音乐机构,但人才零落,燕乐亦极度衰微。辽、金、元、明至清,宫廷中均有燕乐或宴飨乐,但与隋、唐燕乐已不可同日而语。

又称宴乐、?乐。其辞初见于《周礼?春官》:“磬师:掌教击磬……教缦乐燕乐之钟磬”。周代用于宴享宾客,亦称房中乐。后世的燕乐概念,实是宫廷中所用俗乐的总称。唐?杜佑《通典》卷一四六“坐、立部伎”篇,将唐初九部、十部乐及坐、立部伎统称为“燕乐”。宋?沈括《梦溪笔淡》称:“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说明宫廷中所用的燕乐是与雅乐相对而言的,并指出燕乐为汉族俗乐(清乐)与境内各民族及外来音乐(胡部)的总称。隋、唐时期在几位嗜好音乐的皇帝的提倡下,燕乐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这一时期设有规模宏大的音乐机构。隋炀帝有专业乐工30000人,归太常寺负责管理;唐玄宗时宫廷乐工也是数万人,共设5所“教坊”加以管理。隋炀帝时,将宫廷音乐依其来源,分为“九部乐”。即《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文康乐》。唐初改为“十部乐”,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高丽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昌乐》等。其中外族乐舞占有8部之多,这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是很值得一提的,这也正是这个时代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之一。唐玄宗时将十部乐改为“坐部伎”和“立部伎”。前者在室内坐奏,人数少,声音细雅,对乐师的技艺要求较高。后者在室外立奏,人数较多,声音粗大,常与百戏合演,技艺要求比坐部伎低。安史之乱以后,燕乐也在逐步衰落。南宋以后,音乐发展的主流已转向新兴的市民阶层艺术(戏曲、说唱等),燕乐已没发展的可能性。直至清代,燕乐是名存实亡了。代表了燕乐最高艺术成就的是唐大曲,这是一种综合了歌唱、器乐和舞蹈的大规模的乐舞演出。燕乐在唐代,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也曾传入日本、朝鲜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日本宫内省雅乐队以及一些寺院还在演奏与唐大曲同名的古乐,朝鲜也是一样。

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始于周代,为周天子及诸侯王宴请宾客时所奏之乐,以俗乐为主。其风格,与祭祀天地、山川、宗庙、祖先的 “雅乐” 迥然不同。其曲调,多采用民间流行的各种乐歌。至汉代,宫廷音乐分为四部,其中一部为 “黄门鼓吹乐”,用于宴享。又有“食举乐”二曲,亦用于宴会。至南朝,食举乐增为十三曲,如《鹿鸣》、《初造》、《侠安》、《归来》、《有所思》、《大置酒》、《承元气》等皆是。而北朝之北齐、北周等宫廷,复称宴饮时所奏之乐为 “燕乐”。隋朝立国后,将南、北朝宫廷音乐合为一体,统分为雅、俗二部。俗部乐即燕乐,又分为 “七部伎乐” 及 “九部伎乐”。唐初,将周、齐旧乐立为“燕乐部”,梁、陈旧乐立为 “清商乐部”,置于 “九部乐” 及 “十部乐” 之首,而总称之为 “燕乐”。不久,张文收造《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等四部舞乐,也称为 “燕乐”,仍冠于诸乐部。玄宗时,改 “十部伎乐” 为坐、立二部伎时,亦统称为 “燕乐”。其曲调,共有二十八调,除少数独奏琴曲尚保留传统中原音乐风格外,乐曲以西凉乐之风格为主流,舞曲则以龟兹乐之风格为主流。各民族不同流派音乐的相互融合,已成为 “燕乐”发展之总趋势。因唐代 “燕乐”极盛,政府遂设教坊,专门负责管理燕乐事务。而旧有之太常,则以管理 “雅乐” 为主。宋代 “燕乐”,仍属教坊,故又称 “教坊大乐”。分为大曲、法曲、龟兹、鼓笛等四大部。至徽宗时,新造雅乐 “大晟乐”,又于政和年间 (1111―1118) 下诏,命将该乐用之于宴会,并增补徵、角二调,命教坊肄习之。是为燕乐与雅乐之混用。金军克汴京后,宋廷南渡,统治者受到内患外扰之困,被迫裁减教坊乐工,简省乐器,燕乐遂日趋衰微。辽朝始兴,得唐代张文收所造之四部“燕乐”,改称为“大乐”,仍用于宴饮大会。金朝灭北宋,得其教坊燕乐,称为 “散乐”,亦用于宴饮。此后,遂无“燕乐”之专门称谓,而是对于宫廷宴饮时所用之音乐的泛称

亦作宴乐,盛行于隋唐至宋代宫廷。其名称初见于《周礼?春官》,天子与群臣宴饮时用的音乐谓之燕乐,属雅乐,但多采用民间俗乐曲。沈括《梦溪笔谈》云:“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请乐,合胡部为燕乐。”指隋唐时期,汉族俗乐与外族外域音乐结合形成的专供宫廷宴饮,享乐的音乐为燕乐。它们包括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等。燕乐中主要演奏的乐器有琵琶、箜篌、筚簟、笙、笛、羯鼓等。唐代后期,燕乐随盛世的完结而衰微。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