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燕昭王的振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燕昭王的振兴分类:【地域文化】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就位于国败家亡之时,他视这场大难为燕国的奇耻大辱,决心要兴燕以雪国耻,他对郭隗说:“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史记?燕昭公世家》)郭隗建议“招贤纳士”,昭王则“单身厚币以招贤者”,为郭隗“改筑宫而师事之”,吊死问孤,与国人同甘苦。于是士争趋燕,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苏秦也自洛阳奔燕。除史载的这几位知名的军事政治家外,“诸天下之士其欲破齐者”、“善用兵者”,他“尽养之”,在燕国集中了大批各方面的人才。乐毅被委为亚卿,受任以国政,想来他协助燕王一定施行过不少的重大变革,史书缺载这一变革史料,但从《乐毅报燕王书》中可寻到这一变革的踪迹。他于该书中称赞古之圣贤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受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并援引昭王临逝前的遗教:“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话虽不多,但力主改革的主张是溢于言辞间的。经过28年的努力,燕国殷富,达到了历史上的极盛时期,这不仅由燕下都的大规模营建、乐毅率五国之师伐齐和秦开却胡拓土看得出来,就以近些年来的考古勘察也有所反映。 立凤蟠龙大铜铺首(战国?燕) 在今燕下都遗址和兴隆县大付将沟,出土有多种铁质农具和兵器,还有淬火钢剑,这两地是燕国的冶铁中心。铁质工具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铁制兵器的使用改善了军队的装备。在下都遗址和北京地区,还出土了众多的金银玉器和铜器,器物图案纤细、造型优美、铸作精巧,有的器物属错金且用了卡丝技术处理,这可见燕当时的手工业是多么发达。燕的货币出土量之多是惊人的,其出土地域涉及到河北、京津、河南、山西、内蒙、辽宁、山东等地,远至朝鲜南北和日本,这是燕国商业贸易范围广阔和社会经济繁荣的象征。商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交通的开拓和城市的繁华,当时燕都蓟城,已有不少辐射交通干线可达四方,成为富冠天下的名城之一,同赵都邯郸、齐都临淄、楚之宛城及东周洛阳等大都会齐名。当时燕国的富有,诚如《战国策》策士所言:“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食,足食于民矣”,称谓天府之国。 随着经济的振兴和军事防御的需要,燕把武阳城拓建为下都,《水经注?易水篇》谓“燕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燕国在春秋时期,即外受戎狄之侵,内受齐晋之迫,“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及至战国虽逐步强大起来,但与大国实力相比,仍居弱势,昭王先辈简公、易王、王哙都凌受过齐的攻伐。战国后期大国间的兼并存亡之争迭起,公元前295年赵灭中山,打通了去代地的大道,这样,齐和赵分别在燕的东、南、西三面均可构成包围之势。燕为了家国的安全,把武阳城扩建为军事重镇以拱卫上都蓟城是极有必要的。今名为燕南长城旧址,自安新经徐水而西,大约也是这时期的产物。 武阳城西倚太行,东向平原,北接上都,易于通达,南界齐赵,适于应对。城南有易水,北有濡水,既有舟楫输物之便,又有固城汤护之利,退守可恃险,兵出能回旋,确为燕国设下都的理想之地。从城垣的遗址看,燕下都规模宏大壮观,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分为东、西两城。东城有布局严整、嵯峨有致的宫殿建筑遗址,城内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从考古勘察得知,这里有仓库、馆舍、手工作坊、百工住地和贵族墓葬等。西城为兵马驻地,作为郭城是为防守而设的,城建可能晚于东城。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市街繁华,人才济济,馆舍极多。《史记》上所载的一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传说就发生在这里,诸如燕昭王重金聘贤接纳天下奇才;燕太子丹纳田生之言尊荆轲为上卿事;荆轲与高渐离酒酣而歌于燕市事;勇士秦舞阳年幼杀人,燕人“不敢忤视”的传说;樊于期在馆西授首荆轲等,这些都是名于当世的传闻。 易县圣塔院塔(荆轲塔)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