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爨分类:【传统文化】 宋杂剧与金院本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咏歌踏舞,即以歌舞相兼的形式进行表演,故又称“踏爨”,如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戾家行院学踏爨。”据研究者考证,爨与西南少数民族的爨国有关。元李京《云南通志》载:爨人“男女文身,以赤白土傅面”,“绝类中国优人”,“天宝中随爨归王入朝于唐,今之爨弄,实原于此”。宋周密《武林旧事?官本杂剧段数》中,以爨命名的剧目有43种;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下亦有“诸杂院爨”剧目107种。采用这种形式的表演称爨体,多用于杂剧或院本的艳段中。如元杜善夫《庄家不识构阑》散套描绘了院本《调风月》的演出,正戏之前就有爨的表演。《官本杂剧段数》中的《天下太平爨》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即列于“拴搐艳段”中;而《院本名目》中的“诸杂院爨”与“拴搐艳段”中的名目亦有相同或相类者,都说明爨之用于艳段。元明之际,爨与艳段常合称为“艳(焰)爨”。从广义上说,院爨、爨体实即杂剧与院本的同义语,故《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称五个脚色副净、副末、引戏、末泥、孤装为“五花爨弄”,即五个脚色搬演院本之意。 中国古族群名和古地名。见于《蛮书》、《旧唐书》、《新唐书》等。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由南中占统治地位的建宁(约今云南曲靖地区)大姓爨氏集团演变而来。东晋末年, 其首领以刺史名义统治宁州 (辖境约当今云南及贵州部分地区)。南北朝时势力进一步发展,形成割据状态。晋、南朝至隋唐时,分成*东爨、*西爨两部。均在今云南东部, 大约以曲靖市至建水县为界,范围不断变化。唐武德九年(626),其首领 * 爨归王被任命为唐南宁州都督。其地后为南诏所有。以农业为主,兼畜牧、狩猎和采集经济。首领称“大鬼主”。唐代东爨为*乌蛮, 西爨为*白蛮。元代称乌蛮为黑爨,白蛮为白爨。明以后,爨专指*罗罗。存世有 * 《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 ①西南地区古族名。三国至隋唐时,主要分布在今云南滇池、洱海等地区。一说其先为汉人,迁到西南地区后,渐被夷人所融合。分东部、西部爨。东爨乌蛮分布在今云南楚雄州东部、滇中地区、曲靖地区、红河州、文山州一带,大部分“散居林谷”,从事旱地耕作;西爨白蛮主要居住在今云南楚雄州往西至大理州及保山县一带,多居平坝地区,从事农耕,生产发展。今西南地区的藏缅语族民族白族、彝族等与之有渊源关系。②姓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南地区“大姓”势力之一。曾被封为宁州刺史,独霸一方。隋唐后势力渐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