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分类:【风俗文化】 这是苏轼《纵笔三首》之二中对自己服饰的描写。这三首诗是苏轼64岁时在儋州所作。这一首是写自己外出时的感受。 作者出门时,有许多“父老”围着看他。他目前虽像文人儒士那样戴着“乌角巾”,但“父老”们知道“应缘曾现宰官身”,因他是一个曾经做过“宰官”官吏的不平常人。 “乌角巾”是用黑色纱罗制成的角巾。多用于文人、隐士。所谓角巾,就是有棱角的头巾,叠制时将头巾折出角来。这种巾式始于东汉,相传一天东汉名士郭林宗裹着头巾外出遇上了大雨,雨水给他从头到脚都淋湿了,头巾淋散后有一角陷下,时人见之新奇,便也纷纷效仿,故意将头巾折出一角,一时形成风气。后来,人们把这种头巾称为“折角巾”、“林宗巾”。 “父老争看乌角巾”属服饰心理学中的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关系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夸大了的社会印象。即由于对人的某一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和特点的印象。在这种效应下,如果是一个名人(明人)或给人的最初印象很讲穿,那么这个人在这种光环笼罩下,一切都被认为是好的,即使他(她)穿着十元一件的衬衣,戴着假首饰,人们也认为那些是名牌或是昂贵的真品,即如苏轼,即使像普通书生那样戴着“乌角巾”,仍然会被“父老”争看,只因他曾是“宰官”名人。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人们对他学识的赏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