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牛亲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牛亲家分类:【传统文化】 流行于现今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民间生产风俗。一般以居于河谷平坝处的傣族为一方,居于山地的哈尼、彝族为另一方.通过协商,自愿把双方的公牛和母牛配成一对,共同管理使用。春天,平坝地区水草丰茂,又逢插秧季节,牛由傣家喂养使用。夏秋三季,平坝地区气候炎热,山区正值播中稻和收获其它作物,牛就由哈尼、彝族喂养使用。冬季,山区寒冷,牛又赶回平坝过冬,如是,既保护牲畜,又有利生产。母牛生仔属双方所有;如有宰杀互相分成。双方通过“牛亲家”结成友好关系。浙江金华地区的汉族民间亦有结“牛亲家”之风,然而那是一种交易活动。通过斗牛选出善斗者即付定钱,择吉日迎归,卖主将牛梳妆打扮,宛若嫁女,买卖双方互称“牛亲家”。 ①哈尼族与傣族生产互助方式之一。红河南岸哈尼族居住的山区与傣族居住的坝区地理环境不同,气候悬殊,生产季节互异。哈尼族一年种一季水稻和旱地作物,傣族一年种两季水稻。为解决耕牛的不足和放牧以及使用上的方便,两个民族在历史上就保持着一种用耕牛结成的“亲戚”关系。这种关系一般以山区的一家哈尼族为一方,河坝的一家傣族为另一方,通过互相商量, 自愿将双方的牛搭配使用,或一方多出的牛出卖一半给另一方,或两家凑钱共同买牛,并共同管理使用。生了小牛,属双方所有,若有宰杀或出售,双方分成。这种关系一经确定,除特殊情况,一般不再变动。开春,坝子河谷地区的傣族进入种早稻的农忙季节,耕牛由傣家喂养使用;夏秋季节,半山哈尼族种植稻谷和旱地作物,耕牛便由哈尼族一方喂养和使用。到了冬季,半山气候寒冷,耕牛又赶到河坝避寒过冬,由傣家喂养。这样既保护了牲畜,又有利于农事生产。这是当地哈尼族与傣族群众之间交流生产经验和长期团结互助的一种好形式。②云南省鹤庆县白族的劳动互助习俗。因当地犁田都是“二牛抬扛”,都是一家只养一头耕牛,必须自找“对家”,俗称“牛亲家”。因水牛好斗,不易驾驭,一般都是公母配对。土地较多的养公牛,较少的养母牛,两家用牛不计酬,犁完牛主田地后,也给无牛户犁,报酬平分。这种“牛亲家”,长年存在,有的世代沿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