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牛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牛节

分类:【地域文化】

又称“牛魂节”、“牛王节”、”脱轭节”,是壮族祭祀牛神的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四月八,也有一些地方在六月八或八月八举行。相传四月初八为牛王诞辰。它原先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为人间种草绿化,玉帝规定它每走三步撒一把草种,可它却一步撒三把草种,这么一来,地上的草比禾苗还多。玉帝便把它罚到人间去吃草。牛到了人间,以草为食,为人耕种,一年辛苦到头。人们感激它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是日,农家给牛休工一天,各家各户把牛梳洗一番,把牛栏修整一新。寨老们对全寨的牛评头品足,激励各户爱护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饭,用枇杷叶包五色糯饭喂牛,有的在屋外摆上酒肉瓜果供品,家长牵一头老牛绕着饭桌打转,边走边唱着牛歌。牛节这一天,各家各户先把牛喂饱,然后全家人才吃过节饭。

侗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侗家为感谢牛为主人耕作,专门从山上采来树叶,把糯米染成黑色蒸熟,并杀鸡鸭庆贺,给牛做生日。这一天不用牛,牛栏扫净,上贴纸条,备足鲜草,并给牛神做祭祀。贵州榕江平江一带则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给牛过节,要将牛拉到河边擦洗干净,并从鸡、鸭身上拔几根羽毛插到牛圈旁,表示为牛洗尘,并祝祷其清洁平安。

黎族人民保养耕牛的传统节日。流行于海南省通什、乐东、琼中交界的纹茂地区和保亭部分地区。一般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八、初十和七八月夏耕后的牛日举行。是日早上,各家在门口插树叶,表示除了本纹茂的人外,其他人忌进屋。纹茂中的各个成员,可利用此机会聚集到纹茂头人家中敲锣击鼓和跳舞为牛招魂,预兆牛群大发展。之后,有的修整牛栏,有的给牛喝甜酒。这天,忌杀牛和猪。次日,各家取下挂在门口的树叶,换上禾草,解除禁习,恢复正常。七、八月夏耕后,将头年存下来的两把谷子舂来酿酒,等牛日到来时吃用。是日,纹茂之头人洗澡、穿新装,捉一只鸡到牛栏处杀,同时祈祷: “生产已完,赶你们上山吃草吃得肥,勿生虫,勿跌死。”鸡熟后,头人夫妇用手取吃。每人各饮4口牛魂石酒,余下的下次再喝。当晚,除了本地的人外,别人不能到纹茂家中。第二天赶牛上山野牧。

每年八月,尼泊尔人都要欢庆为期七天的牛节。节日里,人们牵着披红挂绿的黄牛,伴着鼓乐的节律,环城游行。还有人化装成牛,嬉笑欢腾,热闹非凡。

尼泊尔人自古就敬牛如神。在他们心目中,黄牛是最圣洁不过的了。因此,在这个国度中,黄牛不准宰杀,人们忌食牛肉,一些地区甚至不准用黄牛犁地。在加德满都市,无论大街小巷,经常可以见到大黄牛逍遥自在地漫步街心,或悠然自得地横卧路口。各种车辆见之都务必减速缓行,即使达官贵人也不得例外。除牛节以外,在灯节、酒红节等节日,也都要给牛佩戴花环,在它额头上抹上象征吉祥的红粉,让人们对它顶礼膜拜。不仅如此,黄牛在尼泊尔还得到法律的保护,伤害黄牛者,要受到拘留、罚款和法律的制裁。1962年,尼泊尔政府正式将其定为“国兽”。

然而,事情也有其反面。由于敬牛,尼泊尔黄牛的数量越来越多,以至成为一些城市的“公害”,最后不得不将其逐出城外。

一种特殊的悼念死去亲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尼泊尔。据说古代马拉王朝某国王的爱子不幸夭丧,王后痛不欲生。国王为了使王后明白丧亲者并不是她一人,从而心中感到宽慰,就传下一道命令,让当年丧亲的家族都赶牛上街举行环城游行,此节因此形成。这个节在每年的8月举行,一般要延续七至八天。正式节日的上午,当年丧亲之家先在家中举行祭灵仪式,然后组成一支队伍出外游行。队伍中有本家族的吹鼓手、祭司、苦行僧和一头由人装扮成的牛 (也可赶出一条真牛) 。扮牛者身穿彩服,面涂彩色,头戴画有牛脸、扎有牛角的帽子,在乐曲伴奏下边走边舞。游行队伍所经之处,当年丧亲之家都要用果点款待或施舍钱币。游行结束之前,丧亲的人家不能进食。在节日里,人们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尽情欢乐,到处呈现出热闹的景象,而没有哀伤的气氛。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