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狩猎到农耕、畜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狩猎到农耕、畜牧分类:【地域文化】 随着中石器时代向石器时代的最后阶段――新石器时代过渡,采集与狩猎经济就转化到农业、畜牧经济。从采集经济中发现了植物可供栽培;从狩猎经济中发现了动物可以驯养,这是农业、畜牧起源的显著标志,是人类对大自然野生动植物体系的改造。农业的出现,丰富了人类的衣食之源,也有利于人类共同体群居规模的扩大,适应了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刺激了人们的积极进取心,一系列的发明创造连续不断地出现: 村落出现了――人口聚居的加多,生产体系趋于复杂化,需要较高的组织管理水平,其结果是产生了更为复杂的社会; 植物的栽培和动物的驯养,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有价值的资源,而且为人们在特定环境里挑选适当的农作物及家畜,提供了广泛的抉择范围,直至后来牛耕的出现,马驴的驮运,都源于这一最初的发明; 住室改进了――由洞穴而造屋;一个大的氏族群落,他们有共同的住宅,共同的炉灶,共同的仓库,共同的墓地。生则同室,死则同穴; 会凿地作井了――第一次把人们从河、湖岸畔中解脱出来,敢于向荒旷无水之地谋生了; 发明了陶器和织造――在这一时代,人们披的再不是原形的兽皮,是经过缝制的兽皮,穿着粗制的织物。不再用革囊盛水,用石器盛食物,而是用素面的进而具有美丽压花的碗形器及薄胎高领之陶器; 有了研磨的石器――用于斩伐林木,芟夷草莱,辟地耕种,建筑房舍; 发明了弓矢和鱼网――狩猎和渔捞有了更多的收获;从群落间相近的文明看,大概这时已有了原始的贸易交流。 这些文化创造的发现,说明当时的生产力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这样的生产力,能创造出较为可观的经济状况:较大规模的烧林垦田,有组织的畜牧,趋向专门化的手工业以及比较具有恒长性的交换的出现。在这一时代,集体劳动还是社会基本的存在条件。不仅耕种,耕种之外的狩猎和渔捞,亦由集团进行。由于共同的劳动,就决定了他们的共同所有。当时各氏族群落,似乎已经守着了一定的疆域,如同《淮南子?本经训》所谈:“分山川溪谷,使各有境界。”但就大的疆域范围来说,森林、河川、土地等并没有确定属谁氏的划分。 从上述情况的发展变化来看,人类,更确切地说,一定区域里的一定集团的人类,从采集狩猎者转变到农耕者,从游荡的生活转变到定居生活的变迁,是人类史前史上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革命。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定居生活巩固的基础,它引产了生产过程中的集团组织,促成了人类血缘关系的团结。河北磁山人,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落公民之一。总之,新石器人农耕生活的状况,就文化阶段来看,大约有如下的特征:一、刮磨石器,以石斧的制作为佳,可以缚在木柄上,用之以劈木;二、农业出现,其初不过拾野谷及草木之实,久之乃成为正业,农耕替代了采集和狩猎;三、会制作陶器与烹饪;四、养家畜,养犬最早,后又畜养牛、羊、猪,过去猎之,今则牧之;五、编织。新石器后期,氏族群落众多,其间或有侵占、征服、大规模之移民与血统的混杂,然而就其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这时人们追求的着重点是在于农业出现之后对新地力求适应,求发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