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狮身人面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狮身人面像分类:【文化精萃】 库孚金字塔西南面的哈夫拉金字塔,是仅比库孚金字塔低3米的埃及第二大金塔,公元前2650年由第四王朝第三位法老哈夫拉所建。哈夫拉金字塔的附属建筑包括拥有许多殿堂的上庙和下庙,下庙的西北边有一座巨大的斯芬克司――狮身人面像。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雕像之一,也是驰名于世的历史古迹。据说,公元前2610年,哈夫拉在巡视为自己建造的金字塔陵墓后,仍不满意。为使自己的形象永远保存下来,想利用采石工地上的一块巨大的岩石,雕刻一尊像。这时,一位石匠投其所好,建议他把这块巨石雕成一头雄狮,而狮头换成他的头像,以象征法老的无比尊严。哈夫拉听罢大喜,马上下令动工,因为狮身人面的“斯芬克司”是古代埃及、希腊和中东地区神话传说中的怪物,无疑是对他的神化。雕成的斯芬克司面朝东方,高20米,长73米,面宽5米,鼻长2米、耳长2米。顶戴“奈姆斯”皇冠,额刻“库伯拉”圣蛇浮雕,下颔长须下垂。狮前脚则用切割的岩石堆积而成。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屹立在金字塔旁的斯芬克司的模样已大为改观,不仅额上的圣蛇和下垂的长须不复存在,甚至连脸上2米长的鼻子也不知去向。有的说,十四世纪以后人们对斯芬克司的崇拜已经淡漠,雕像的鼻子是被异教徒用镐刨掉的;有的说,中世纪埃及的军事统治者用雕像鼻子的剥落同拿破仑联系起来。传说1798年拿破仑率军攻陷开罗后,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许多人拜倒在他脚下,唯有斯芬克司面向东方,昂首雄踞于哈夫拉金字塔旁,表现出毫不屈服的气概。拿破仑见此情景恼羞成怒,下令朝狮身人面像射击,从而毁坏了雕像的面容。尽管如此,斯芬克司这个不朽之作依然对世界各地的游客具有非凡的魅力。在这里,人们可以发现在狮身两爪中间,还残存一块大理石制作的“纪梦碑”。这块碑上记录着一个有趣的传说:大约公元前1400年的某天,还未做法老的托提莫斯第四在斯芬克司旁睡着了,他梦见人面像对他说:“你将来会当法老的,请你登基后帮我把身上覆盖的黄沙清理掉”。后来托提莫斯第四果然当上了法老,他不忘斯芬克司的请求,调动大批人力,请除了埋在狮身上的沙土。为防止风沙的侵袭,他又派人特地修建了围墙。埃及旅游部门为了招徕游客,别出心裁地在斯芬克司前的广场上举办“声光表演”。每至傍晚,游客蜂拥而来,排队入座。每晚演出两场,每场约需1小时40分钟。表演时工作人员用变幻莫测的灯光,射出一道道不同色彩的光柱,在金字塔和斯芬克司上缓缓移动,制造出种种神奇的幻景,配之以古老、典雅的乐曲和慕拟的音响,并用英、法、德和阿拉伯语的诗朗诵和对话,讲述古人生活的情景。在一片声光交错的扑朔迷离之中,人们恍若置身于几千年前的埃及,产生无限的遐想,并从中得到有关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知识。这种饶有兴味的表演,受到游客们的热烈欢迎。 又名斯芬克司。出现在古代埃及、希腊和亚洲等地的石雕像或神话作品中的狮身人面怪物。最古老、最著名的狮身人面像是埃及吉萨金字塔区的一尊趴在地上的狮身人面巨石雕像。该像于古埃及第四王朝第四代法老卡夫勒统治时期(约前2550)雕塑。雕像的人面被认为是该法老的头像。由于石像巨大而怪异,形态骇人,阿拉伯语译称“恐怖之父”。该雕像除狮子的两爪间有一部分是用粗石堆砌外,其余部分均由一整块天然巨石凿成。雕像高约22米,长约57米;人面部分高约6米,两耳各长1.37米。雕像建成时,前额处还雕有一条神蛇,下巴处雕有一束10米长的胡须。这两件饰物均失落异地。十四世纪和十八世纪,雕像面部两次遭炮火袭击,使人面的鼻子和眼睛处留下了伤残。狮身的两爪间建有一座小神庙,因风沙掩埋,一直至十九世纪初才发现。狮身人面像坐西向东,坐落在卡夫勒金字塔下庙的西北方向。它象征智慧和力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