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献哈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献哈达分类:【传统文化】 藏、蒙等民族一种礼仪习俗。哈达是一条纱带或绸带,白色居多。按尺寸长短分为郎佐、阿喜、索喜三种。哈达愈长,意愈隆盛。每逢朝拜佛像、婚丧节庆、拜会尊长、音讯往来、送别远行时,都以哈达敬献。依场合、对象的不同,其方式亦有所区别:向客人献哈达时,须双手捧送,并将双叠楞边对着客人,对方也要以同样方式回赠,否则为失礼;向活佛献哈达时,须弯腰低头90度,双手捧过头顶,献于座前或授于脚下;对长辈及一般活佛献哈达,同向大活佛献哈达相似,唯弯腰不须过低。对平辈献哈达,只需将哈达送至对方手中或腕上即可;对晚辈或下属,可将哈达搭在其肩上。献哈达时,对方亦可将原哈达回敬。 哈达,藏语音译,交际场合使用的一种象征吉祥的丝质纱巾,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内蒙古等藏族和蒙古族地区,在其他信奉藏传佛教的地区和民族中也有流传。一般为白色,象征纯洁和吉祥。也有蓝、白、红、绿、黄五彩哈达,是专门献给菩萨和近亲的。长度在二尺和一丈之间。在藏族和蒙古族中,每逢朝佛、婚丧、喜庆节日、拜会尊长、送别远迎都有献哈达的习俗,并颂吉祥如意。献哈达根据对象、场合不同,采用不同方式。向客人献哈达时,双手持捧,将双叠楞边对着客人。向大活佛献哈达弯腰90度,双手举哈达过头。对长辈也如此。平辈之间只将哈达恭敬送至对方手中或腕上,小辈搭在肩上,对方所献哈达也可用来回赠。 蒙古族、藏族的民间风俗。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按质料来分,有普通品、中级品和高级品。哈达长短不一,一般是白色,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献哈达是对人表示诚心、忠诚的意思。婚丧节庆、拜会尊长、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时,两者若社会地位平等,则互相交送,若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献哈达,地位高的在受礼时,可原坐不动而接受,并且无须回赠。普通的藏民在拜谒活佛时,也献哈达,多用白色,以示尊敬。但不能直接递到手里,只能放在活佛面前的桌子上,表示凡人不能冒犯“佛威”。 藏族人民的传统礼节。每逢婚丧节庆、拜会尊长、朝拜佛像、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藏族人皆要以献哈达来表达尊崇、惜别或哀悼等心情。哈达系一种丝织品,多白色,象征纯洁、诚心诚意、吉利。据传为元世祖忽必烈在会见萨迦法王八思巴(1235~1280年)时所赠。此时所赠的哈达上面尚有万里长城图案,并镌有“吉祥如意”字样。后传入西藏,又附会以宗教解释,说哈达是仙女的飘带。献哈达遂逐渐演化成一种礼节。献哈达时,一般是下级把哈达献给上级;平辈平级的相互交换,若求事不应允,则须当面退还。下对上,把哈达放在桌上; 上对下,把哈达挂于受者颈上;平辈平级的献于对方手上。互赠交换时通常用同类哈达。当接受哈达时,须将身体微向前倾,双手接过,然后从头上绕过,挂于脖颈,以示感谢。五彩哈达是最隆重的礼物,一般只献给菩萨或近亲做彩箭使用。 献“哈达”是蒙古草原民族迎送客人、馈赠礼品或逢年过节时使用的礼节。“哈达”在蒙古草原的日常礼仪中便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象征着尊贵、友情、喜悦,表达着祝福之情。哈达,从质料上一般分为丝绸哈达、绢纱哈达、白棉布哈达三种,从颜色上看以白色或银灰色及天蓝色哈达为多,也有黄色、绿色的哈达。“哈达”的长短、宽窄不等,用于一般往来的多为0.45―1米长。若逢重大礼式,则要用1米以上的长哈达。 献“哈达”时,往往要吟唱各种吉祥如意的祝词和赞歌,以渲染气氛。敬献者神情庄重,手捧哈达,微躬身躯,双手献上,而接受者也要躬身接过,以示尊敬,并要致谢。 在蒙古草原上,若能获得这样的礼遇,那就是一种殊荣了。 藏族人民的传统交际礼仪。每逢朝拜佛像、拜会尊长、婚丧节庆、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藏族人皆以献哈达来表达心情。哈达是一种丝织品,多为白色,象征纯洁、诚意、吉祥。献哈达时,要根据所献对象及场合不同而有所差异。向客人献哈达时,须用双手捧着,且双叠楞边对着客人;对平辈献哈达,将哈达送到对方手中或腕上即可;对大活佛献哈达,须弯腰低头成90度,双手捧哈达过头,献于大活佛座前;对长辈及一般活佛献哈达,同向大活佛献哈达基本相似,但弯腰不须那么低;对小辈或下属,可将哈达搭在其肩上;献哈达时,对方亦可将原哈达回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