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王充分类:【传统文化】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家贫,少孤,性聪颖,尝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记忆,遂通百家学说。曾师事班彪,博览群书。历任郡功曹、治中。后罢职家居,闭门著述。哲学上,认为“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论衡?齐世》)。肯定“气”运动产生万物,并不存在有意志之创造者。因此,人之生命和精神亦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死而精气灭”(《论死篇》),根本无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之灵魂,予当时流行之“天人感应”说以有力抨击。认识论上,认为“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死》),承认感官经验为知识来源;又另主张“不徒耳目,心开心意”,重视理性认识之作用,还强调以“效验”作为检查知识可靠性之标准。在社会历史观上,肯定汉代文化进步,批判今不如古之复古主义,其《问孔》、《刺孟》等篇,反对把儒家经典变成教条。但又认为国家治乱安危,个人贵贱寿夭,均受“时数”支配,陷入宿命论观点。文学上,强调文章内容当“为世用”,形式应通俗,反对崇古、模拟和“浮体虚伪之语”(《自记》)。著有《论衡》85篇,今存(缺《招致》一篇);又有《养性书》16篇,已佚。 东汉哲学家、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寒族。少孤,乡里称孝。曾入京师太学受业,师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肆,读肆中所卖之书,一览辄能诵记,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以教授生徒为业。曾历县掾功曹、郡掾功曹等,以数谏不合而去。因见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户牖墙壁各置刀笔,从事著述。同郡友人谢夷吾上书荐其高才,章帝特命公车征召,以病不行。和帝永元(89―105)中,卒于家。王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所著《论衡》85篇(今《招致》一篇有目无文),二十万言,历三十年乃成。该书主要针对东汉流行的谶纬神学和世俗迷信思想展开批判,是一部富有战斗性的理论著述。在对世界本源的认识上,他提出天地万物皆生于“气”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自然篇》),否定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意志创造论,并进而驳斥天道与人事存在“天人感应”的说法,指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谴告篇》)。书中通过对自然现象(如云雨、雷电、潮汐等)所进行的科学分析,否定了汉代统治者宣传的“君权神授”和谶讳、符瑞、灾异、祭祀、卜筮、鬼神等迷信思想;并否认灵魂不死,指出:“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何用为鬼”(《论死篇》)。在认识论上,他批判了圣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先验论思想,主张认识事物“须任耳目以定情实”,重视理性思维,强调独立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他还敢于大胆地嘲讽将孔、孟当作圣人,把儒经作为教条的世儒之见。然而在社会历史观上,他又相信“骨相”、“时数”的支配作用,存在自然宿命论倾向。在文学理论上,他强调“文为世用”的观点,反对虚浮、夸张的文风。其著作立论大胆,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在东汉末期以后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所著除《论衡》外,尚有《讥俗》、《政务》、《养性》等,均佚。其传在《后汉书》卷四十九。 东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 (今属浙江) 人。据王充自述,其祖籍原在魏郡元城 (今河北大名),高祖因有战功,被封为侯爵,封地在会稽阳亭,但很快便被削去爵位,沦为平民。至于是什么原因,史籍不载,王充未说,遂成千古之谜。他的祖父迁家上虞,“以农桑为业”,“以贾贩为事”,故王充自谓出身 “孤门细族”。青年王充曾到洛阳太学就读,并拜班彪 (班固之父) 为师。王充记忆力惊人,据 《后汉书?王充传》,他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肆,阅所读书,一见则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太学是东汉的最高学府,班彪是当时的著名学者,这对才气横溢的王充来说,自然有了飞黄腾达的机会。但王充却未能飞黄腾达起来,只在郡上作过功曹一类的副官,大多时间是家居教书。原因非常简单: 他的思想不合时宜。当时正流行谶纬神学,连皇帝颁布的诏书,都要引用谶纬为根据。谶纬的特点就是以“天人感应” 为基本信仰,将儒家经学与宗教神学揉合起来,造出许多儒教新神话,如孔子是其母颜徵梦中与 “黑帝” 交配而生,孔子是 “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通天教主,孔子定 “六经” 是为汉制法,等等。经学家好谈灾异祸福,上至朝廷,下至民间,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妖妄的气氛。关键问题在于,人们并不以为妖妄,而是信以为真。王充并没有随波逐流,他在家居时将自己的独立思考著成 《论衡》 一书,对谶纬神学及种种流行的虚妄不实之言进行了系统的驳斥,其言论之尖锐大胆,批判精神之强烈,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故现代哲学史家多将其誉为东汉思想界的 “斗士”。 ??哲?家。字仲任。?稽上虞(今?浙江)人。生於?光武帝建武三年,俭卒於?和帝永元八年。先世原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先??世??有功,被封?稽?亭。後失去封爵,祖父?遂“以掾桑??”,“以商仝?事”,成?“?族孤樵”。家世有任??靳。少好?,?京?入太?,事史?家班彪受?,不守章句,博通“ 流百家之言”(《後???王充?》)。後?囔教授,?任胯掾功曹、都尉府掾功曹、郡太守五官功曹?事,“以?智?不合去”,後?州?事,弈治中,自免?家,以著述?事。 自费“?道不胗事,腠哙儒家之真,合黄老之柳也”(《?衡?自然篇》),?久儒道,既批判儒家的邋?,又推崇真正的儒?。在哲?上,?持?一元?的自然愚,“天地合?,孺物自生,?夫?合?,子自生矣”(《?衡?自然篇》);指出天地?於有血谬的生物,不生不死,“有血谬之?,?有不生,生?不死。以其生,故知其死也。天地不生故不死,??不生故不死”(《道虚篇》)。批判了 “天人感?”神?及 “??嘴告”真,指出“天”的自然咝凶???笆?狻碑a生孺物,?不具有目的和意志,“天之行也,施?自然也。施??物自生,非故施?以生物也”,?儒者“天地故生人”的神?目的?咄行了耒斥;强整天道自然不能嘴告人,抨?天能兖善列?的因果???,“??之?以人?主,不真於天地。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胗行而?人”(《明雩篇》),“天者普施?於孺物之中,焚愈稂而晋麻救寒,故人食焚衣晋麻也。夫天之不欲生五焚,晋麻以衣食人,由其有天?,不欲以嘴告人也”(《自然篇》),揭露神?迷信的本冱及根源乃人自己所造,“上天之心在慢人之胸,及其嘴告在慢人之口”(《嘴告篇》),“推人以知天,知天本於人”(《雷虚篇》)。指出上天的嘴告?肴是慢人假?天意以行事,碉在衰?之世才出?,“嘴告之言,衰?之遮也,而洲之上天?之,斯慎所以疑也”(《自然篇》)。在形神?铨上,耒斥“人死?鬼,有知能害人”之真,强整有生必有死,人死不能?鬼,“人之所以生者,精?也,死而精??。能?精?者血谬也,人死血谬竭,竭而精??,?而形篦朽,朽而成灰土,何用?鬼?”(《?死篇》)?生理及心理上解?了鬼的愚念的成因,指出鬼是人病???生的幻迂。由此?社?上盛行的厚葬和樘生不死的锾尚咄行了批判。在帐滓?方面,反?慢人“生而知之”?,提出“事有酌?,以效?然”(《知?篇》),强整感官??陪理性思居?帐滓的重要作用,强整?用一致,重?效果。但帐?有的帐滓、好?孺世不?,?含有不可知?的因素,“不可知之事,?之?之,不能?也” (同上)。 在社?、?史愚方面,批判??“尊古卑今”的思想锾尚,指出上世、下世之人”共妨一?而生,上世何以冱?,下世何以文薄”(《?世篇》);初步看到了後代?前代文化的擂承、?史的咄步,“?商?劣,周不如?”(《宣?篇》);主?“治世非慢亵之功,衰?非?道所致”的愚?,帐??代王朝“昌必有衰,配必有?”,配亡陪政教?晷,“皆在命?,非人力也”,“??衰?,慢亵不能盛,??治,?人不能?。世之治?,在?不在政; ?之安危,在?不在教”(《治期篇》),有?械的命定??向。肯定人“同心等欲”,注意到社?治?陪??生活的晷?,指出“夫稂寒?至而能?非者寡,然????至而不能?善者稀”,“顿柳之行,在焚足也”(同上)。在“性”、“命”?铨上,提出 “操行善?者,性也; ?福吉凶者,命也” (《命柳篇》),帐?“性”、“命”是完全?立的,操行才能?人的吉凶?福?不能起作用,“或行善而得?,是性善而命凶;或行?而得福,是性?而命吉也。性自有善?,命自有吉凶”(同上),一切皆由先天的不可捉摸的“命摺敝?洌?穸?烁I频??纳?W迷信。 在政治和?理思想方面,?罪儒家顿柳思想,强整居罪顿柳的封建靳治秩序,帐?仁、柳、顿、智、信“五常”是靳治的根本,是永恒不?的“道”,“?之所以存者,顿柳也。民?顿柳,??危主。今儒者之操,重顿?柳,率?顿之士,教?柳之人,人民?善,?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非眍篇》)。主?施行“德化”,反?苛政暴吏。?於儒家之?,反?儒?的?尊,主?以百家之言柬厌儒?之邋失,“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锗者在衷子” (《?解篇》);反?把孔子作?偶像崇拜,同?仍把孔子作?“慢亵”推崇;批怎??儒生?守一?章句,生吞活?的???锾,“夫古今之事,百家之言,其?深多也,赝徒?樵高?之生哉” (《别通篇》);帐?真正的儒?倨在“通仁柳之文,知古今之?”,指出“儒生所?者,道也;文吏所?者,事也,……事末於道”,“儒生治本,文吏理末,道本陪事末比,定尊卑之高下,可得程矣”(《程材篇》),强整儒生陪儒?的重要地位。 著作有《?衡》八十五篇,??被???端邪真,??末年以後才流行,影?很大。今有《衷子集成》本。另外?著有《咨俗》、《政?》、《鹇性》等?,已佚。通《易》?,著作已佚,清王仁俊《玉函山房?佚?理?》?存《周易王氏柳》一卷。 人名。生于公元27年,卒于公元97年。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一生只做过地方小吏。他提倡无鬼论,并以人死神灭的形神论来证明无鬼之外,还以生活常识、事实效验、自然知识,以及逻辑推理的办法来证明无鬼。人们头脑中的鬼观念,来自人们心理上的原因,是一种虚幻错觉,导致鬼的产生,从而揭示了鬼神观念产生的根源。 东汉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细族孤门”。年青时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勤奋好学,博通九流百家之言。历任郡功曹、州治中等职,因与权贵不合,几次辞官,生活穷困,一生潦倒,大部分时间以教书著述为业。为学不守章句,敢于否定经学的独尊地位。认为经书中有谬误,诸子著作中也包含着真理,率先对经书为本,诸子为末的传统观念提出异议。反对美化儒家圣贤,主张学问之道贵在“得实”,强调“尚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以“问孔”、“刺孟”的求索态度,对孔孟的言论进行质疑。赞同儒家的养德、用贤和礼义思想,以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观念。吸取道家的“天道自然”学说,但摒弃其“避世离俗,清身洁行”,而不“忧世济民于难”的人生哲学。对法家狭隘的功利主义和墨家的“天志”、“明鬼”等也都各有辨正。以宣传无神论,否定谶纬迷信为其学术宗旨,评论的对象涉及儒、道、名、法、墨、阴阳六家,评论的著作包括《五经》、《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白虎通》和纬书、《史记》、《列士传》、《说苑》等多种。吸取盖天说、浑天说以宇宙为体、宣夜说以宇宙为气的两种宇宙学说,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的物质实体,坚信天为体则与地同,与金石同;天为气则与云烟同,都是无意志的自然。万物和人类产生于天地之间,是天地施气的结果;而这种产生过程,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故称“天之行也,施气自然也;施气则物自生,非故施气以成物也”,以“自然”、“自生”排除天的目的论。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自身的规律,“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应人”,所谓的符命、祥瑞,不过是与社会事件的偶然巧合,“文王当兴,赤雀适来,鱼跃鸟飞,武王偶见,非天使雀至白鱼来也。”谴告说是仿照人事编造的,它的流行,在于“末世衰微,上下相非,灾异时至,则造谴告之言矣。”以“人,物也;物,亦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的命题,认定君主同常人一样,并无神异之处,“君权神授”的说教,属于虚构。依据前人的“烛火喻形神”,阐述精神对物质的依赖关系,抨击有鬼论。指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也没有脱离形体而独存的精神现象;人死,血脉竭,精气灭,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重申生命只是气的一种暂时状态,生命结束后生命所特有的知觉也随之消失。把畏惧和存想看作是鬼神观念产生的根源之一。揭露因迷信鬼神而风靡的厚葬习俗,使人们“破家尽业,以充死棺;杀人以殉葬,以快生意”,以及重卜筮、多禁忌等危害。列举事实说明神仙方术、相宅、风水、择日、雩祭等的不验,宣称辟谷不食违反生理常识,阴阳之气不能饱人,何能令人不死;草木无欲而寿命短于人,可见寡欲不能永生,认为“有血脉之类,无有不生,生无不死。”主张学而知之,否认生而知之,重视感性经验,反复讲述“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又重视“心意”,即思维的作用,批评墨家“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的片面性。提出“效验”为检验知识可靠性的标准,针对当时流传雷为天怒的迷信,用五种事实和实验,证明雷鸣电闪是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由“太阳之激气”与云雨一类阴气“分争激射”而引起,以“正月阳动,故正月始雷;五月阳盛,故五月雷迅;秋冬阳衰,故秋冬雷潜”的雷电发生的季节性,驳斥所谓“夏秋之雷为天大怒,正月之雷为天小怒”的无稽之谈。针对所谓土龙致雨的迷信,通过实地观察说明雨不是天上固有的,而是由地气上蒸,遇冷“冻凝”而成。先是“云气发于丘山”,而后“初出为云,云繁为雨”,科学地解释了降雨的机制,指明云、雾、露、霜、雨、雪等,只是气中的水在不同气温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形式。针对潮汐现象是鬼神驱使而生的迷信,第一次把潮汐涨落与月亮盈亏相联系,说明“潮之兴也,与月盛衰、大小、满损不齐同”,并注意到河道“殆小浅狭,水激沸起”是涌潮产生的一个原因。针对伪书俗文的泛滥,用十四个历史问题,三十个经学问题,六个法律问题,非难今文经学家,证明治经的儒生解说失实,谬误多出,经不起历史的检验。以“汉高于周”的历史进化论,力辨“好信师而事古”的风气,以汉代的国土远大于三代,汉代的文化远高于三代,汉代的农业远胜于三代,指出崇古非今言论是美化古代的落后状况,菲薄后世的社会文明。观察到社会经济生活对国家治乱的影响,以“谷足食多”为“平安之基”。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善恶虽同人的先天素质(气禀)有关,但主要决定于温饱饥寒,赞同管子“仓?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见解,强调人的物质状况对道德水准的制约作用,摒弃“天人感应”和先验的道德观。抨击福善祸淫的神学说教,认为国家的治乱安危在于年成的丰欠,个人的贵贱寿夭在于命运的安排,其间没有“鬼助神辅”,也同人的操行无关,如“春夏囚死,秋冬旺相,非能为之也;日朝出而暮入,非求之也”,夸大“期”、“时”、“数”、“命”等必然因素在人类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引导人不信鬼神,“幽居俟时”,等待“幸偶”的降临。肯定“知类”、“推类”的作用,重视人所具有的“能推类以见方来”、“温故而知新”的能力,宣称学问家所以能预知祸福是靠“推类”,一般人预测未来也是靠“推类”,不善作“推类”的人,就像“目盲耳聋鼻巴”一样,无法“知一通二,达左见右”。必将陷入“蔽惑暗昧”。提出“推类”所应遵守的原则: 类概念上不同种类的事物,不能作异类比附,互为说明;类比中的前提与结论之间不能“首尾相违”,自相矛盾;论对双方不能“失之所对”,转移论题;语言文字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发展了古代逻辑理论。其著作在《后汉书?本传》仅记载《论衡》和《养性书》。《论衡?自纪》则说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4书。流传至今的有《论衡》84篇。另著有《周易王氏义》,已佚。明归有光《诸子汇函》、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都有其著作的辑本。由于王充在经学衰微、无神论和黄老思想重新复苏的环境中,以“气”一元论批评谶纬神学,兼融诸子百家,公开评论儒学的是非,把理论创造和对现实的怀疑相结合,故被统治思想视为异端,长期遭受歧视,直到清乾隆还称其“怨天尤人,诬及圣贤”,《四库全书》把他列入“杂家”。但进步的思想家却继承他的学术传说,东汉的蔡邕、三朗就是《论衡》的最早传播者,西晋谢尧卿以王充“一代英伟,汉兴以来,未有充比。”(《北堂书钞》卷一百引《抱朴子》)明末王夫之一再称道其思想“得理”。清熊伯龙《无何集》本名即为《论衡精选》。近代章炳麟更以其为汉代一人,“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检论?学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