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王导分类:【传统文化】 东晋丞相。字茂弘,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士族。少时才智过人,见识度量不凡。元帝(司马睿)过江即位后,导为相。招贤揽俊,整顿朝纲,四方才士来归,朝野依赖,被称为“江左管夷吾”。《世说新语?言语门》:“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惟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对稳定东晋在南方之统治有重要贡献。李清照南渡后诗云:“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东晋大臣。字茂弘,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王敦从弟,少有识见,气量清远,人许为“将相之器”。初袭祖爵为即丘子,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永嘉初,倾心推奉琅邪王司马睿,任睿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因见中原丧败,劝睿渡江至建邺(今江苏南京),联合南北士族,建立东晋政权。元帝之世,他执掌朝纲,注意收拢人心,优礼士族,为政务在清静,屏弃华伪之风,以身率众,激励士节,对稳定东晋初局势,起了重要作用。时王敦拥重兵镇上游武昌,一门子弟并居显职,权倾内外,人称“王与马,共天下”。元帝卒后,受遗诏辅明,成二帝,为太傅、太保,任司徒、丞相。王敦二次举兵攻建康,他坚决反对,宣称“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并亲督六军,助明帝讨平反叛,维护了东晋的统一。苏峻之乱,他入宫护卫成帝,冒险与峻相争。乱之后绥抚群情,否决迁都之议,再一次稳定了大局。晚年用人欠当,法度稍乱。又受庾亮排挤,心甚不平。咸康五年(329)病卒,赐谥曰“文献”。《晋书》有传。 字茂弘,晋琅邪临沂 (今山东临沂之北) 人。家世大族,父镇军司马王裁。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袭祖爵即丘子,参东海王越军事。其时司马睿为琅邪王,与导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怀有兴复之志。睿也很器重导,俩人情同挚友。不久,司马睿出镇下邱,请导为安东司马。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没有一个人前来参见,王导很担心。为了提高睿在当地民众中的威望,他们利用三月上已观禊的机会,让睿乘肩舆,具威仪,导及从兄王敦等皆为骑从。江南望族见此情景,都很惊惧,于是相率拜于道旁。王导又建议首先招引当地望族顾荣、贺循出来作官,以结人心。其后洛阳倾复,中州士女有十之六七的人都逃往江东避乱。导又劝睿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从此,司马睿等在江东站稳了脚跟、为东晋政权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太兴元年(318),司马睿称帝,以导为丞相,命导升御床共坐,固辞。又进号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导从兄王敦为镇东大将军、都督六州诸军事,握重兵屯武昌。故时人为之语曰: “王与马,共天下 ” 及明帝即位.导受遗诏辅政,迁司徒。明帝死,导又与庾亮同受遗诏,共辅幼主,是为成帝。初,帝年幼,见导必拜。又曾与导手诏,则云 “惶恐言”,中书作诏,则曰 “敬问”,于是以为定制 导简素寡欲,仓无储谷,衣不重帛 成帝乃给布万匹,以供私费。导有疾病,帝亦前径探视,其敬如此。咸康五年 (339)病故,成帝举哀于朝堂三日。 晋书法家。字茂弘,?琊临沂人。官至太傅,拜丞相,封武冈侯,谥文献。工书,尤善行草,见贵当世。师钟繇、卫?。传西晋末丧乱时,犹怀钟繇《宣示帖》衣带过江。南梁庾肩吾《书品》列其书品中之下。唐张怀?《书断》列其行、草书为能品。《宣和书谱》评:“行草尤工。然论者以谓疏柯迥擢,密叶危阴,虽秀有余而实不足。”书迹传有刻本《省示》、《改朔》等帖,见《淳化》、《大观》等汇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