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统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王统照分类:【文化精萃】 文学家。字剑三,曾用名息庐、容庐、鸿蒙,恂如。笔名韦佩,提西粲者、笺山等。山东诸城人。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1920年与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后至上海暨南大学及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与闻一多、老舍、洪琛等从事文学活动。1934年赴欧洲考察文学。1935年回国任《文学》月刊主编、开明书店编辑、暨南大学教授。后又返青岛任山东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大学文学系主任,全国文联理事,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省文联主席,省文化局局长,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山东济南市主任委员等。1957年11月29日病逝,终年60岁。著有《王统照短篇小说选》、《王统照诗选》、《王统照文集》等。 现代著名作家、诗人、教授。字剑三,笔名剑先、容庐、鸿蒙等,诸城人。16岁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一中学,以能文与路友于、杨金城被誉为“诸城三杰”。1918年入北京中国大学,编辑《中国大学学报》。1919年与朋友编辑新文学刊物《曙光》并从事创作。1920年12月与沈雁冰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号召为人生而艺术。1922年发表长篇小说《一叶》。此后陆续出版小说集《春雨之夜》、《号声》、《霜痕》,诗集《童心》,散文集《去来今》、《北国之春》等,成为著名的新文学作家。1927年7月从北京到青岛定居,在中学任教,创办文学月刊《青潮》,与闻一多、老舍等人编辑文学周刊《避暑录话》,出刊《明天》、《诗歌》等周刊,活跃了青岛文坛。1933年12月出版的长篇小说《山雨》是他的代表作。小说以济南“五三惨案”为背景,写出了北方农村崩溃的原因及农民的觉醒,遭到国民党的查禁,他亦被迫出游西欧诸国,考察古代文化和社会状况,并在剑桥大学研究英国贵族诗歌。此间他在国内出版诗集《这时代》、散文集《片云集》。1935年回国,任上海《文学》月刊主编,参加进步文化活动。1936年出版长篇小说《春花》、诗集《夜行集》等。抗战期间任暨南大学教授、开明书店编辑等职,主编《大英夜报》副刊《七月》,并从事翻译工作,有诗集《横吹集》,小说集《游痕》、散文集《繁辞集》、译诗集《题石集》等。抗战胜利后至青岛,主编《民言报》文艺副刊《潮音》,影响波及全国,后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因抗议学校当局镇压学生运动,愤而辞职。出版短篇小说集《银龙集》、《青松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文联委员、作协常务理事、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山东省文联主席、省文教厅副厅长、省文化局长、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等职。晚年多病,仍积极参加多种活动,写作诗集《鹊华小集》及论文《炉边文谈》等,有《王统照文集》,共6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