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若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王若虚分类:【传统文化】 金代文学家。字从之,号慵夫、滹南遗老, 城(今属河北)人。 幼颖悟,擢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经义进士,历任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政绩。因荐入国史院任编修,著作佐郎。迁平凉府判官。金亡不仕,与刘郁游泰山,至黄砚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若虚博学强记,论文主张辞达理顺,论诗反对模拟雕琢,所著《五经辩惑》等十余种,对汉、宋儒者解经之迂谬颇多批评。有《滹南遗老集》45卷。 金文学家,字从之,号慵夫,滹南遗老,?城(今属河北)人。幼聪颖,先后拜其舅周昂和名士刘中为师。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若虚登经义进士第。调帼州录事,历任管城、门山二县令,有政绩。秩满入京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国知制诰。奉使夏国。使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朝为著作佐郎。哀宗正大初,宣宗实录修成,迁平凉府判官,不久,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哀宗天兴元年(1233),哀宗走归德,蒙军围汴京。天兴二年(1234),崔立叛变降蒙,翟奕以尚书省官职命王若虚为崔立写功德碑,若虚以理驳翟奕,终不为降臣立碑。天兴三年(1235),金亡,若虚时年六十一,微服北归镇阳,闲居数年,与刘郁等人登泰山,坐大石瞑目而逝。 王若虚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博学而有创见,为当时文坛领袖。金元好问评其创作时说:“文以欧、苏为正脉,诗学白乐天,作虽不多,而颇能似之。”(《内翰王公墓表》)《中州集》存诗33首,多抒写个人感慨,风格清新自然。其散文平易典实,多为学术著作。《文辨》、《诗话》等文学理论著作,主张“真”、“似”和“以意为主”,强调文章应有生活内容,反对模拟雕琢。另有经、史学论述,如《五经辨惑》、《史记辨惑》、《诸史辨惑》、《新唐书辨》等。从众多的文论辨惑中可见其学识渊博、富有探索精神。《金史》有王若虚传,《中州集》有王若虚小传。有《慵夫集》(已佚亡),今存《滹南遗老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