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理藩院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理藩院

分类:【传统文化】

清代官署名。特设于六部之外的部级机构,掌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事务;文宗咸丰五年(1855)至十一年(1861)曾兼办对俄外交事务。以满州大学士一人兼理院务;置尚书、左右侍郎,满人为之,间亦有蒙古人为之。所属有旗籍、王会、典属、柔远、徕远、理刑等六司。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更名理藩部。

清朝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清初立蒙古衙门,专司蒙古事务。随着清政府对西北、西南各地区统治的加强,崇德三年(1638)改为理藩院。掌管蒙古、西藏、新疆、青海、四川各地少数民族事务。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皆由满人或蒙人担任。其下有旗籍、王会、典属、柔远、徕远、理刑六个清吏司,分掌蒙、回族所属旗扎萨克的部界、设官、户口、赋税、兵刑、贸易、宗教等事务。并和礼部分管一部分对外交涉,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创设前,理藩院兼管对俄交涉。光绪三十二年改名理藩部。辛亥革命后废。

清代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明崇祯九年(1636年),清廷在中央设立蒙古衙门,专管蒙古事务,清崇德三年(1638年),改为理藩院,隶属于礼部,共设旗籍、王会、柔远、典属、现刑、徕远六个清吏司,负责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旗界、诠造、设官、人口、耕牧、土田、赋税、征发、贡纳、交通、会盟、贸易、宗教、翻译等事务。顺治十八年(1661年),将理藩院提升到与六部相等的地位,设尚书、侍郎、员外郎等官职,由满人与蒙古人共同担任。理藩院按旨办事,大事上奏,小事自行处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理藩部。对巩固清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清代官署名。掌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地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清初立蒙古衙门, 崇德三年(1638)改为理藩院,隶礼部。掌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政令(行政、立法、军事), 制其爵禄(封爵、设官、俸饷),定其朝会(朝贡、会盟),正其刑罚(司法、监察)。顺治十八年(1661)改为与六部相等。设尚书、侍郎、员外郎等官,以满族人为主,蒙古人为辅, 按皇帝旨意办事。大事则上奏, 小事则自行。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改为理藩部, 但内部组织并无变更。在巩固清朝对全国各少数民族的统治上起了重要作用。辛亥革命后废。

清代官署名。清初设蒙古衙门,崇德三年(1638)完善组织机构,改为理藩院,属礼部。顺治十八年(1661)升格,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平等,列于工部之后,设尚书1名,左、右侍郎1名,额外侍郎各1名,另有大小官吏及办事人员近200人。官员以满人为主,蒙古人为辅,是管理包括内外蒙古、察哈尔、青海、西藏、新疆以及西南、西北等地区,即领属区域内所有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理藩院内部直属机构有旗籍、王会、典属、柔远、徕远、理刑6个清吏司。附属机构有唐古特学、内馆、外馆、木兰围场、托忒学、蒙古官学、喇嘛印务处、俄罗斯馆、则例馆等。其中典属、柔远、理刑3个清吏司和唐古特学、喇嘛印务处与藏族及藏区息息相关,典属司设郎中2人、员外郎8人、主事2人等官,除掌办外扎萨克各事外,还办理达赖、班禅所进丹书克,掌管全国各地喇嘛转世名号、掣签、考列等第、升迁、调补、札付、度牒、路引,奏请寺庙工程、匾额等,以及西藏政治、军事、经济、司法、朝贡、赏赉诸事。柔远司设郎中宗室1人、员外郎7人、主事1人等官,负责各地汗、王、台吉、噶伦、呼图克图、驻京喇嘛年班、进贡、赏赐给俸、处理西藏事务等。理刑司设郎中2人,员外郎6人、主事1人等官,掌各少数民族地区刑事诉讼案件,办理喇嘛并太仆寺牧丁违法犯罪事件。唐古特学创于顺治十四年(1657),内设六品教习1人,副教习、学务司业若干等官,由国子监等学生中择优40名学习藏文,学制5年,学成留用翻译章奏文稿。喇嘛印务处设北京弘仁寺,是掌印呼图克图办公场所,由谕旨驻京喇嘛充任,办理有关喇嘛事务公文,收贮印信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理藩院改理藩部,辛亥革命后废。

官署名。清代管理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1631年,科尔沁等漠南东部蒙古诸部归顺清朝后,皇太极在中央六部里各设蒙古承政一员,负责有关蒙古事务。1636年漠南蒙古全部归顺清朝后,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蒙古的统治,设置蒙古衙门,专管蒙古诸部的编旗、会盟、赏赐、通婚等事宜。1638年改为理藩院。1662年升格与中央六部同等。内设几十个机构。代表清中央政府对蒙古的旗界、封爵、设官、户口、耕牧、赋税、兵刑、会盟、朝贡、贸易、宗教等事务,行使立法、监督和颁布行政命令的权力。并在全国各地建有派出机构。制定有《理藩院则例》,作为处理蒙古事务的法律依据。1906年改为理藩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5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