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琼浆美酒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琼浆美酒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具有悠久的酿酒历史,《吕氏春秋》里有“仪狄作酒”一语,民间又有杜康造酒之说,其实仪狄和杜康都不是第一个酿酒的人,他们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酿酒大师,仪狄善酿“旨酒”,杜康创造了“秫酒”。酿酒的起源很早,含糖野果经采摘堆积或落入岩坎后,在天然酵母菌的作用下会自然发酵产生酒。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已注意到了自然界酒的存在,即发现了天然发酵果实与普通果实存在截然不同的风味。到了新石器时代 ,随着陶器的出现,人类逐渐成功地酿造了果酒。谷物酿酒是在农业开始后不久产生的,农业发展了,才有多余的粮食可供酿酒。晋朝江统(? 250~310)在《酒诰》中说:“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即吃剩下的饭,丢在树洞里,自然就可以发酵成酒。 谷物酿酒比果实酿酒技术更复杂,因为谷物中的淀粉并非是直接发酵的基质,必须经过糖化过程,也就是将淀粉首先变成可发酵糖,然后才可能发酵酿成酒。中国远古的先人们在谷物酿酒上有一项杰出的发明,就是用曲做酿酒时的糖化发酵剂。所谓曲,就是发了霉的谷物。远古时期,谷物的贮存极粗放,受潮后发霉是很常见的,这就是天然酒曲,酒曲中含有能使淀粉糖化发酵的活性极高的微生物,可直接用来酿酒。时至今日,用曲来酿酒仍是中国酒的独特技术。 进入商代,谷物酿酒非常普遍,在殷墟发现了规模很大的酿酒作坊遗址。当时酒已有了不同的品类,有用黍造的酉,有用稻谷酿的甜酒――醴,有用黑黍加香草制成的香酒――鬯,其中鬯是用来祭祀祖先的特制酒。当时,饮酒之风很盛行,在殷商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专用酒具(图409),如盛酒器尊、觥、方彝、?、卣、壶、缶、卮,冲酒器甭,温酒器爵(图410)、?、甬,饮酒器觚、觯等。制作材料有陶器、青铜、犀角、象牙等,款式讲究,花纹细致,制作精美,表现出一代风尚。 商代贵族嗜酒成癖,终日沉湎于酒中。特别是末代商纣王日夜贪杯,竟“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史记 ? 殷本纪》),最后,商终于断送在荒淫无度的纣王手中。 商纣王的因酒废政,给周初的统治者提供了前车之鉴。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禁止饮酒的文告《酒诰》诞生了。诰词规定,不许经常饮酒,即使诸侯国君,也只在祭祀的时候才能饮酒。然而,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特别是酒这种嗜好性饮品独具的魅力,使酒屡禁不止,后来,周代禁酒令也逐渐放松了。 周代以后,酿酒业日益兴盛,酿酒技术日趋完善。《礼记?月令篇》中总结了酿酒需要严格掌握的6点要素,即“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是说酿酒一定要掌握好原料、酒曲、水质、浸渍及发酵器具、酿酒时间和温度等关键条件。这时,发酵过程也被归纳为5个阶段;《周礼?天官》中载:“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醍齐,五曰沉齐”。可以解释为发酵初始,物料跃跃发动为泛齐;物料冒泡为醴齐;发酵最盛时,泡沸出声为盎齐;发酵后期,酒精增多,发酵液颜色由黄转红为醍齐;发酵终了,料液分层为沉齐。上述实践经验的总结表明周代人对酿酒过程已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形成了一定的技术规范。 酒是人民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渗透在人民生活之中,倍受人民喜爱和推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包括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创作。其中提到酒的诗篇很多,例如《卷耳》、《泉水》、《黍离》、《山有枢》、《晨风》、《湛露》、《七月》、《鱼丽》、《柏舟》、《女曰鸡鸣》、《鹿鸣》、《伐木》、《斯干》、《楚茨》、《行苇》《韩奕》、《丰年》等。《诗经?豳风?七月》中说道:“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郭沫若先生曾这样翻译:“九月里天高气爽,十月里开心见肠;农忙过去了快活哉,吃喜酒,杀羔羊。大家走到公堂上,用大杯给国公献寿,祈求国公万寿无疆”。这里写出了人们庆丰收,奉尊敬长的情景,也表现了酒在人民生活中的显赫地位。《宾之初筵》更把宴饮至醉的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仪??。是曰既醉,不知其秩……”。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详尽描写饮酒场面的诗歌。 进入汉代之后,中国经济、文化呈繁荣发展之势,酿酒业也十分发达。当时制曲技术已有明显提高,汉以前的酒曲多为散状的,自汉以来则以饼曲为主,饼曲中的糖化发酵微生物更集中,发酵活力更强,故更有利于酿酒,历经2 000多年,至今仍在使用。 汉代酒的品种日渐多样,有廉价的“行酒”,有“少曲多米,一宿而熟”的“甘酒”,有叫做“衢”的白酒,有叫做“酾”或“糟下酒”的红酒,还有叫做“”的清酒。清酒发酵周期长,酒味醇厚酽烈。清酒中的“中山冬酿”尤为著名。 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喜好饮酒,每每酒酣时,击节高歌。汉代宫廷饮酒场面非常壮观,《北堂书钞?西征记》中记载,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在太极殿大宴群臣,太极殿前有铜铸的龙形贮酒器,龙长二丈,龙口前设有可容四十斛酒的铜尊,龙的腹内贮满美酒,需饮酒时,开动特制的机关,酒就从龙口内流入酒尊。 汉武帝刘彻为了巩固政权,造“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汉书?西域传赞》)。他在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在财经上也大权独揽。为了广开财源,他不仅实行了盐铁专卖,而且在元狩六年(前117)开始征收酒税,并开始了酒的专卖制度。这种专卖制度在以后的朝代中,时兴时废。 汉代,中国与西域经济文化关系日趋密切,张骞自大宛国带回葡萄,在西北及中原种植。东汉时期,民间开始酿造醇美的葡萄酒,为饮料酒种类又增添了奇葩。 酒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它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百姓,均乐此不疲,留连忘返。人们饮酒的同时先后出现了多种娱乐方式,其中行酒令是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这种方式至迟于西晋便有了。晋初,晋武帝降服了吴王孙皓等,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一次晋武帝在酒宴上问孙皓:“闻南人好做乐汝歌,颇能为不?”孙皓举杯咏道:“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尔一杯酒,祝尔寿万春。”晋武帝听了,酒兴大增,尔后凡酒宴,即令在座者即席赋诗,不能者罚酒。这种作诗不成,即刻罚酒的规定,便是酒令了。后来,酒令由于雅俗共赏,使人喝酒时尽兴、欢娱,故而不断发展,流入民间。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许多有识之士对当时的政治腐败怨恨至深,对个人和国家的前途心灰意冷,他们把酒视为知己,酣饮为常、麻醉身心,以求避世。“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就是代表,他们都是名士才子,却不愿做那乱世的官,经常在河南辉县西南七十里的竹林寺狂歌纵饮,发泄心中的不满。当时,魏文帝司马昭很想讨阮籍之女给儿子司马炎做媳妇,阮籍竟连醉60天,使媒人无从开口。酒仙刘伶经常带锹坐车上山痛饮,并对下人说,如果我醉死了,就用这把锹挖个坑把我一埋了事。他的妻子劝他节饮,甚至泼了他的酒,他说,好吧,拿酒菜来,我对鬼神发誓戒酒。妻子拿来酒菜,他竟跪而祝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儿之言,慎不可听。”祝完后连饮不休,酩酊大醉。竹林七贤的无度纵饮看似饮酒,实是对世态和朝廷的抗争,尽管是无力的抗争。 田园诗的鼻祖陶渊明也因看不惯封建官场的种种丑恶现象,最终与官场决裂。他归隐田园,以酒为伴,过着陶然隐逸的乡村生活。他的传世之作中有许多饮酒诗:“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陶渊明在恬静的田园里饮酒作诗,看似与世无争,陶然自乐,实际上是寄酒为迹,借诗抒怀。正如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分析的:“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鲁迅的分析极其深刻,饮酒也好,作诗也罢,都是发泻内心情感和积怨的手段,真正的避世是没有的。 饮酒能够舒畅心志,解忧忘愁,也能使人精神兴奋,才思敏捷,很多诗人“酒肠无酒诗不流”,很多墨客只有畅饮美酒后,乘兴泼墨,才能使翰墨艺术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东晋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被后人称为“书圣”。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就是在酒酣之际,乘兴挥毫而作的。这篇被历代书法家推崇的绝代佳作全文共324个字,可谓笔飞墨舞,气象万千。全文“之”字最多,字字别开生面,笔势和神韵各极其妙,无一雷同,令人叹为观止。王羲之这一杰作,不仅旁人叫绝不迭,就连他自己酒意过后一看都感吃惊。后来他曾多次再写《兰亭集序》,就再也未达到那次酒兴正浓时所写的文采纷呈、俊逸绝伦的境地了。由此可见,酒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功不可没,酒能使人步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佳境,能挖掘人的潜能,触发人的灵感,使人的艺术才华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自有文字记载到晋朝,有关酿酒技术的著说不少,但多为片断的,缺乏系统性。公元六世纪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论述农业科技的集大成之作,书分十卷,其中第七卷为酿酒卷,书中系统地记述了发酵现象,发酵本质,发酵方法等。贾氏这样描述发酵:“浸曲发,如鱼眼汤”,“酒薄霍霍”,“香沫起”,“沸止为熟”等。意思为原料中掺入酒曲使发酵开始,初为鱼眼状的气泡鼓动,霍霍有声响,继而产生沁人的酒香,发酵高峰尤如滚沸,最后随着沸腾中止发酵完成。贾氏在分析发酵的动力时说:“曲势”也。“沸未息者,曲势未尽”,“酒薄霍霍者,是曲势盛也”,“米有不消者,便是曲势尽”。把发酵的推动力归结为曲势,显然十分贴近现代的酶动力学说,因为正是酒曲中蕴集的微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发酵酶类,驾驭着发酵过程,“曲势”确是产生发酵的内在潜力。书中还详细记述了十多种酿酒方法,其中有稻米酒法、黍米酒法、小麦酒法等。《齐民要术》中的诸多论述和科学解释,推动了酿酒技术的发展。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为盛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由于政治安定,故而经济发展,酿酒业也兴隆发达。 唐太宗于公元640年攻破高昌后,把当地的马乳葡萄带回长安,种在御园之中,并用这种葡萄酝酿出“芳香酷烈,味兼醒盎”的葡萄酒。葡萄酒的酿制在唐代呈空前发展之势,葡萄的种植日益广泛,酿酒技艺日益精湛,酿出的美酒色美艳,香浓郁,味爽利。 谷物蒸馏酒的出现应不晚于唐代,唐代诗文中屡屡提到“烧酒”字样,烧酒应为谷物蒸馏酒。白居易有诗曰:“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闻琥珀香”。雍陶有诗曰:“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烧酒属于高酒精度酒,这从出土的唐代酒具上也能看出,唐以前的饮酒具容积较大,而唐代开始变小,这与烧酒的出现应有关系。但谷物蒸馏酒始于何时,目前尚有争议,还有待于进一步收集证据证实。 唐代酒品名目繁多,各方名酒争奇斗艳。李白有诗曰:“兰陵美酒郁金香”,赞的是“清香远达,色复金黄,饮之至醉,不头痛,不口干,不作泻”的“东阳酒”。李白在《哭宣城善酿纪叟》诗中有:“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的句子,诗中怀念着善酿的纪叟和名酒“老春”。杜甫有诗曰“酒忆郫筒不用沽”,郫筒酒是成都郊区郫县的名酒。杜甫在《宴戌州杨使君东楼》中有“重碧拈春酒”之句,指的是戎州(今宜宾)名酒“重碧酒”。据考证,五粮液就是在古酒重碧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唐太宗有诗曰:“?渌胜兰生,翠涛过玉薤。”?渌、翠涛皆为唐时名酒,兰生、玉薤是汉武、隋炀时所造之酒。李贺诗中有“清苏和碎蚁,紫腻卷浮杯”的句子,指的是长安名酒“清苏”和“紫腻”。当时各地广泛流行的名酒还有杏花村的“汾酒”,四川的“锦江春”,“咂嘛酒”、“绵竹酒”,凤翔的“柳林酒”,江西的“麻姑酒”,山东的“秋露白”,苏州的“小瓶酒”,淮南的“绿豆酒”等,真是名酒如云,不胜枚举。 唐代的饮酒器具也十分讲究。李贺有诗曰:“琉璃锺,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写的是名为“真珠红”的佳酿,盛在透明的玻璃酒杯里,呈现出浓郁的琥珀色。“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凉州词》),“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客中作》),都提到了用玉精琢而成的酒杯,特别是玉纹闪烁的夜光杯,更是精美的酒器。1975年,在浙江长兴出土了唐代的银杯和银羽觞,银杯形似高脚杯,口腹为五曲莲瓣形,银羽觞带耳,口腹为八曲莲瓣形,玲珑精巧。唐最有趣的是一种被称为“舞仙”的酒杯,斟满酒会有小仙人出来翩翩起舞,还有瑞香?子落到杯外来,让人赞叹不已。 唐代的取酒器称为“杓”,多为木制,李白有“鸬鹚杓,鹦鹉杯”的诗句。盛酒器称为“樽”,多为铜制,李白有“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诗句。贮酒器称为壶,长沙铜官窑址出土有“三彩瓷壶”(图411),西安何家村唐代窑藏出土有“舞马衔杯仿皮囊银壶”,都是唐代酒壶中的珍品。 唐代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人辈出,如群星灿烂。唐代诗人几乎无不喜酒,唐诗中有大量歌酒、赞酒、借酒舒畅心志的传世诗篇。诗人饮酒,并非单纯地饮,而是借助酒力所迸发的激情和灵感来作诗。有酒则诗兴大发,酒酣则文思如泉涌,诗句浓烈而遒劲。正如唐时韩愈所说,诗人饮酒实为“文字饮”,在诗人面前的酒席实为诗席。 李白被冠以“酒圣”、“酒仙”的称号,王安石说,李白的诗,“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实际上李白言妇人诗并不多,言酒者比比皆是,例如:“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李白的饮酒诗写得豪放洒脱,他在《襄阳歌》中说自己“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话虽是艺术夸张,但他喜饮、善饮、豪饮,终生与酒为伴,饮酒作诗却是实在的,郭沫若先生曾赞叹道:“李白真可以说是生于酒而死于酒。” 诗人杜甫现存的1 400多首诗中,与酒有关的有300多首,首首不同凡响,他在著名的《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杜甫的这首诗以他那传神之笔写出了贺知章酒后骑马的朦胧醉态,李?(汝阳)喝酒三斗才上朝叩拜天子的狂妄之态,左丞相李适之及座上客的豪饮之态,崔宗之饮醉后玉树临风的潇洒之态,佛门之子苏晋不理清规戒律,私下逃禅的醉酒之态,酒中仙李白藐视天子,斗酒诗百篇的豪放之态,草圣张旭以酒助兴,挥毫落纸如云烟的狂放之态,布衣焦遂饮酒五斗,高谈阔论,妙语连珠的卓然之态。杜甫的这篇绝妙诗文,勾画出栩栩如生的酒客群态图,被历代诗家推崇为酒客绝唱。 除李白、杜甫外,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王昌龄、岑参、柳宗元、刘禹锡、李贺、贾岛、白居易、元稹、杜牧、李商隐等都与酒有不解之缘,酒伴随着他们吟咏诗文,抒唱心曲。 唐代诗人多喜饮酒,酒兴助诗兴。唐人饮酒必行酒令,酒令佐欢乐。文人雅士喜行古令、雅令,一般人可行通令,酒令发展到唐代,形式越来越丰富,花样越来越多,有赋诗、作歌、唱和、联句、谜语、对联、绕口令、笑话、危语、书名、人名、奏乐、舞蹈、投壶、射箭、下棋、掷骰子、猜拳、报数等,行令时酒宴上欢声笑语,气氛热烈,既考验了人们的智力,又挖掘了人们的酒量,使人喝酒尽兴,娱乐陶然。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赵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独揽兵权,于第二年秋季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酒宴,宴请兵权在握的高级将领们。席间,赵一边向将领们频频敬酒,一边劝他们放弃兵权,弃甲归田,“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第二天,这些将领便上表称病,交出了兵权。赵匡胤以酒为诱饵,收回了兵权,这就是历史 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南宋时期,南北对峙,山河破碎。爱国将领岳飞统率岳家军抗击金兵,发出了“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的誓言。许多爱国文人也主张抗金到底,收复失地,而朝廷则一味屈膝苟安,下诏求和,使得群情激愤。爱国诗人陆游抱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但报国无门,内心极为痛苦,他常借酒浇愁,持酒纵放,以示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和对世事不平的抗争,他在《楼上醉歌》中写道:“我游四方不得意,阳狂施药成都市。大瓢满贮随所求,聊为疲民起憔悴。瓢空夜静上高楼,买酒卷帘邀月醉。醉中拂剑光射月,往往悲歌独流涕。铲却君山湘水平,斫却桂树月更明。丈夫有志苦难成,修名未立华发生。”诗中悲苍沉郁的气息代表了一代爱国文人的思想。陆游的思想与朝廷主和派格格不入,他的要求抗金的呐喊触犯了朝廷,终于以“持酒颓放”的罪名,罢了他的官。 南宋时期,朝廷的实权掌握在主和派手中,他们不顾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偏安江南,皇亲贵戚、官僚地主们日夜笙歌不绝,花阵酒池,醉心淫乐。南宋诗人林升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当时,为了满足达官贵人们的穷奢极欲,酒席间常有陪酒歌妓歌舞助兴,酒客们迷恋于酒色,狂喝滥饮,留连忘返。 宋代,酿酒技术方面出现了自北魏《齐民要术》以来最有价值的制曲酿酒专著《北山酒经》,这是12世纪初的一部著作,著者为朱翼中。《北山酒经》把酒曲分成了三大类,即罨曲、风曲和曲,每类曲还分有若干品种。这些曲中都加入了川芎、白术、苍耳等多种中草药,以促进曲中有益菌的繁殖,加快曲子的成熟。曲中加中草药并非宋代发明,但宋代对这种技术的应用很普遍。《北山酒经》中还记述了十几种酿酒方法,代表着当时的酿酒技术水平。书中详细介绍了绍兴黄酒的酿造方法,其基本工艺过程分为卧浆、煎浆、汤米、蒸醋糜、酴米、蒸甜糜、投猃、上槽及煮酒等阶段。现代绍兴酒的酿制就是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起来的。《北山酒经》中记述的宋人酿酒的宝贵经验中,有关于“干酵”和“传醅”的论述,这是宋人的杰出发明,它深刻影响着中国酒母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宋时人们已经认识到酒精发酵的推动力是“酵”,酵的制取可撇取正在发酵醪液表面的浮米,控干,用麦末拌,透风干燥后制成“干酵”,这种干酵发酵力强盛,可逐年使用。发酵时,也可免用酵,而取正在发酵的醪液拌和待发酵物料,即为“传醅”。宋代“ 干酵”和“传醅”的发明,对酿酒技术的发展无疑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宋代之后,中国的酒文化进入了更加成熟、更加灿烂辉煌的时代。元明清传奇小说中对酒的描写各尽其态,淋漓尽致。《水浒》中有许多段落和情节与酒有关,例如花和尚鲁智深乘着酒兴,倒拔垂杨柳;智多星吴用设计勾着众军汉的酒瘾,智取生辰纲;武松吃酒十八碗,仗着酒胆,景阳冈上棒打老虎;宋江在浔阳楼醉发诗兴,写下“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反诗等。《三国演义》中也屡屡写到酒,如刘备、关羽、张飞设酒盟誓桃园三结义;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刘玄德酒后失言,于襄阳会上急促出逃;周公瑾虚礼佯醉,群英会上使蒋干中计等。正因为酒与国家政治、人民生活、民俗民情诸方面关系密切,才使得文学创作离不开酒,酒与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事件冲突、文韬武略等溶为一体,相得益彰,酒中出戏,酒中出情节。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饮酒场面更是描写得精彩绝伦。《红楼梦》第五回有这样一段“……有小 丫环来调桌安椅,摆设酒馔。真是:琼浆满泛玻璃盏,玉液浓斟琥珀杯。更不用再说那肴馔之盛。宝玉因闻得此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又不禁相问。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 、凤乳之曲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在这段文字里,曹雪芹通过对酒的浪漫主义描写,看似在赞酒,实则为一语双关,暗中影射着《红楼梦》的悲剧结局,即万艳同悲,真可谓神来之笔。《红楼梦》中饮酒的场面比比皆是。曹雪芹不仅善写酒,而且善饮酒,自称“燕市酒徒”,他晚年生活贫困窘迫,故不惜卖画卖物换酒,“举家食粥酒常赊”。他在酒中取乐,酒中创作,在酒中寻找自己的寄托和归宿。 明清之时,酒与民俗的关系经千百年的演变,形成了既定的模式,同时花样又不断翻新。香醇而甘冽的美酒,滋润着人民的心田,催发着人民的情感,焕发着人民的精神,使民情更浓、更烈、更纯朴。 “无酒不成俗”,酒与民俗的关系首先表现在各种传统节日活动中。每逢新春佳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必喝新春酒,以示隆重。酒过三巡,话稠人欢。如果敬酒歌乍起,节日的欢乐气氛会随之进入高潮。二月社日,办社酒,祭祀社稷神,祈求丰收。农人欢饮社酒,“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清明节,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要洒酒祭祖,表达慎终追远的情思。唐人杜牧的《清明》诗,古往今来一直脍炙人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中写出了凄清的景和情,接着他笔锋一转:“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情景呼之欲出,使人仿佛看到了招摇的酒旗和阵阵拂而的酒香。 端午节,人们洒雄黄酒,避恶求祥,饮菖蒲酒,驱瘟除邪。龙舟竞渡的桡手们,喝龙舟酒誓师鼓气,酒罢舟起,人借酒兴,舟如箭发。九九重阳节,人们结伴出游,登高饮酒。重阳节兴饮菊花酒,据说菊花酒酒气刺鼻,能驱除瘟魔。 民间饮酒习俗,不仅体现在逢年过节,而且体现在日常各种民俗礼仪活动中。敬神祭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风俗,天地、山川、祖宗、亡人等都在敬祭之列。酒是圣洁之物,敬祭品中,酒是不可缺少的。甚至“凡饮酒,先酹之,以祭天地”。农人耕种之前,还要奉酒祭田神,祈求“高地收获满篓,低田收获满车,愿五谷丰收,粮食堆满屋子。”行船的老板启程前和拢岸时,都要办开船酒和拢岸酒,以祭江河水神,祈求保佑平安。把酒庆捷的场面以清乾隆之时为大。当清军平定了新疆的叛乱,捷音奏止,乾隆帝以空前的规模,设盛宴于承德避暑山庄,庆祝胜利。在科举盛行的时代,凡金榜题名者,不仅光宗耀祖,而且仕途畅通。中举之后,必欢饮数日,以示庆贺。人生大事以婚姻为首,男女成婚要喝交卺酒、合欢酒,以示和谐恩爱,洞房花烛之日,饮酒纵欢常为终生之最。生子育女,添人进口,要喝三朝酒,办满月酒,接受亲朋好友的致贺。老人做寿,要办寿酒,献祝寿词,以表晚辈尊老敬长的心意。清康熙、乾隆年间,举行为65岁以上老人“不论满汉官民”的“千叟宴”,皇帝和老人们飞觞饮宴、皇子皇孙们给老人斟酒,倡导了尊重长者的风气。中华民族不仅敬老,而且有热情好客的美德。客人临门,无不设酒款待,孔融有一句名言流传下来:“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恨矣。”即便贫困,也不能怠慢客人。清朝诗人吴锵家境贫穷,恐怕朋友光临时无力款待,其妻庞畹有诗曰:“夫婿长贫老岁华,生憎名字满天涯。席门却有闲车马,自拔金钗付酒家。”庞畹拔下头上的金钗,换来美酒款待客人,何等贤惠达理。有聚就有散,生离死别,人皆有之,朋友远足,把酒饯行,以表达送行者无尽的情意和诚挚的祝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王维的诗句真挚地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绵绵离愁和情思。人有生老病死,亲人临死前,有些地方“举家强灌酒以为别,名曰永诀酒”(乾隆《开化府志》卷九),大多数地方亲人死后要办流水席,以酒款待凭吊者。此外,兴文举武、求雨择吉、造屋上梁、祝年庆丰、帮会结拜、求师学艺、聚会游艺、羁旅消遣等也都少不了酒,酒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每个角落,有酒即欢,无酒不成礼仪,无酒不成敬意,无酒不成慰藉。 饮酒既是一种物质享受,也是一种精神慰藉。民间饮酒一般不拘形式,但确有很多人特别是文人雅士饮酒讲究饮人、饮地、饮候、饮趣、饮禁。饮人,是说相饮者或为知己故交,或虽萍水相逢,但一见如故,“酒逢知己干杯少”;饮地,是指饮酒场所,家中、酒肆、官场虽也为常,但尤以花前柳下、依山傍水、泛舟湖心等为最佳。“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饮候,是指饮酒时的天候气象,或置身于盎然的春意中,或沐浴在皎洁的明月下,或与皑皑白雪为伴,或凭爽爽微风轻拂,良辰美景,心意荡漾,情景交融,饮酒别有一番情趣;饮趣,是指在饮酒之中或吟咏诗文,或泼墨挥毫,或鼓瑟鼓琴,或闻歌起舞,或款款对棋,或悠然垂钓,或猜拳行令,或传花返棹,酒中穿插的各种趣味活动增添了人们的酒兴,酒不醉人人自醉;饮禁,是指饮酒中的禁忌,包括华诞(奢华铺张)、连宵(通宵达旦)、逼劝(强人所难)、避酒(该饮不饮),以及争执、恶谑、“喷哕”、佯醉等。中国古人讲究养身之道,推崇谦恭有礼,忌讳狂喝滥饮,败坏酒礼,厌恶各种不良的饮酒习惯。 自从人类发明了酿酒,酒便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歌颂着酒功酒德,供奉着酒神酒仙,摇曳着酒旗酒幌,涉足于酒肆酒家,欣赏着酒器酒肴,品评着酒色酒香,吟咏着酒诗酒经,唱颂着酒歌酒词,谈论着酒事酒趣,玩赏着酒令酒筹,激发着酒兴酒胆,遵从着酒俗酒礼。人们在饮酒活动中表达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挥洒着自己的情感和志趣,创造着丰富多彩的酒文化艺术。 酒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酒文化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表征。中国酒文化是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的一脉,她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从古至今的中国人。中国的美酒几千年不改醇香,中国的酒文化世代相传,万古流芳。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