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瓜皮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瓜皮帽分类:【传统文化】 汉族民间传统男帽,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也称“秋帽”、“西瓜拉帽”。此帽最初源于宫廷。明阙名《松下杂抄》:“凡诞生皇子女,弥月剪胎发。百日命名后,按期清发者,如外之每次剃头者然。一茎不留如佛子焉。皇子戴玄青绉纱,六瓣有顶圆帽,名曰‘瓜拉冠’”瓜拉冠即瓜皮帽。帽顶呈瓜棱形圆状,下承以帽檐,内有帽胎。帽胎有软硬两种。软胎用六块黑缎或纱连缀而成,可折叠;硬胎用马尾、藤竹编织而成,造型挺括。帽沿有用锦沿,或用红、青锦线缘以卧云纹。有的还以红绒结为顶,顶后垂红缦约尺余。清时士大夫燕居者多戴此帽,后逐渐传入民间而流行。 亦称“小帽”、“帽头儿”等。满族、汉族的传统男帽。满族男子从幼童到老年人都喜欢戴。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有的底边镶有二三厘米宽的檐,有的无檐,仅用窄缎条包边。顶部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俗称“算盘结”,黑红不一。帽檐靠下的地方正中,镶有用珍珠、玛瑙、翡翠或玻璃、银片等制作的“帽正”。冬春一般以黑素缎为面,夏秋多用黑实地纱为面,颜色和纹饰常与身穿的袍褂相配。相传此帽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遂广为流行。清代仍沿袭流行,颇为满族人所喜爱。 旧时满族男子便帽。又称之为“小帽”,别于官帽或礼冠。因其由六瓣合缝制成,形似瓜皮,故名。相传为明太祖所制,取“六合一统”之意,故又称“六合一统帽”。其质料,夏用纱,余则用缎制作,颜色尚黑,红片金或石青锦缎镶饰帽缘,或以青、红线绣卧云纹,帽里大多衬以红布,帽后或垂红缦尺余。帽顶正中央用红色丝线置一 “结子”,称“帽结”。也有不用丝绒结的,代以珊瑚、水晶、料珠等。在帽子前面正中部位,镶缀一块四方形玉质为饰,称之为“帽准”,多用玉质,富者镶嵌珠宝。帽式有平顶、尖顶、软胎、硬胎之别,平顶多为硬胎,内衬棉花;尖顶多为软胎,不戴时可折之纳入怀中,收用便利,小帽多用于市民百姓,清朝满汉官吏士庶穿便装常服时亦戴之。 亦称“小帽”、“秋帽”、“帽头儿”、“便帽”。满族常用帽。冬、春季一般以黑素缎为面,夏、秋季多用黑实地纱为面,红夹里。清初帽顶多为圆型,后又略近平顶、尖顶型,分六瓣缝合。帽胎有软、硬两种,用马尾、藤竹编织。帽底边有宽1寸多的檐,如无檐则用织金缎包个窄边。顶用红色或黑色丝绒结(也叫“算盘结”、“大疙瘩”)。帽檐靠下正中有珍珠、玉、翡翠、玛瑙、猫花眼等宝石,或用烧蓝、玻璃、银片等制成的帽石。年轻的八旗子弟往往在帽疙瘩上挂1尺多长的红带。丧服小帽、结子多用黑、白或青布制做。 系满族老幼喜戴的一种小帽,清代传入四川。其状为上尖下宽,为6瓣缝合而成,底边镶3厘米左右的小檐,有的则无檐,只用片织锦缎包边。帽顶缀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有黑有红。官宦之家常在帽檐下方正中钉一块珍珠或玛瑙、或银片、或玻璃的“帽正”。平民百姓多无帽正。冬春季节所戴的瓜皮帽,多以黑素缎为面,夏秋季所戴的瓜皮帽,多用黑实地纱为面,也有以布为面的。相传瓜皮帽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因其为6瓣缝合而成,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清入关后,也受汉文化影响,而取“六合统一”兴盛之意,便因袭下来,流行甚广。到20世纪20―30年代,戴这种帽的人还不时可见。改革开放之后,厂家在此帽后边缀发辫,给男童戴,趣味盎然。 清代至民初,男子多戴黑色瓜皮帽。此帽由六块三角形布缝制成半个西瓜形帽体,又称“六块瓦”,无帽檐,顶有玛瑙或由黑色绒线绕成的帽结,前额正中处镶嵌一块小玉片。帽型两类,一是尖顶型,又叫青年帽; 二是平顶型,又叫老头帽。瓜皮帽形似荷花蓓蕾,似观音菩萨的莲花座,故雅称为观音帽。又因应“六六大顺”之意,迷信者以为戴上此帽可免灾避邪。瓜皮帽质料有缎、呢、布等。为防愁上头,忌用绸(音同“愁”),老人冬天多戴披肩拖带棉风帽。20世纪20年代,各式帽子增多。农民冬天多戴毡帽。毡帽有的有护耳,有的无护耳,有的制成套头帽。套头帽为长圆筒形,平时折叠三层戴在头上,风大寒冷时,可将折起部分放下直至颈部,露出两个眼孔,不遮视线。市民或有身份者多戴礼帽、白盔帽、鸭舌帽,以及针织绒线帽和棉质的三块瓦帽(又叫“火车头帽”)等。20世纪50~70年代,男子帽子形式多依人民解放军军帽式样,有棉、单之分,但颜色、质料不尽相同。除此,还有鸭舌帽、绒线帽等。20世纪80年代,男子主要戴鸭舌帽和各式绒线帽。 因民间中式服装为直领,冬季,有的男子为防冻耳,常戴耳套。耳套质料有棉、皮之分。自20世纪20~30年代始,有的男子冬季为御寒围围巾,今仍如此。20世纪80年代,西服普及后,男子着西服多打领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