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甑皮岩遗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甑皮岩遗址

分类:【地域文化】

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位于广西桂林市南郊。洞口高出地面约5米,面积约2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16~0.82米(未到底)。遗址发现有经过长期烧烤的烧坑,出土密集埋葬的10多具人骨架和大批石器、陶片、骨器、动物遗骸等。据遗址第五探方第三层出土蚌壳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为距今9360±180年。属我国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出土的陶片,也属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陶片。甑皮岩的石器分打制与磨制两种,数量约各占1/2。打制石器绝大多数用单面打击法。器形主要有砍砸器、盘状器、刮削器、砧、杵等。磨制石器器形有斧、锛、矛、穿孔石器,磨石等;骨蚌器发现不多,有骨鱼鳔、骨镞、骨锥、骨针、骨笄和蚌刀;陶器均系残片,器形有罐、釜、钵、瓮等。以夹砂绳纹粗陶为主,火候低。胎色有红、灰两类,除绳纹外,还有刻划纹、席纹、篮纹等。少部分泥质陶火候较高。动物遗骸的种类有象、猪、牛、羊、鹿、豪猪、獾、麂、猴、鱼、龟、河蚌、田螺等。据研究,甑皮岩的猪已系人工驯养。甑皮岩遗址出土10多具人骨,葬式分屈肢蹲葬、侧身屈肢葬和二次葬三种。分布密集,没有发现葬具和埋葬坑,绝大部分无随葬品,属集体合葬。

壮族地区古文化遗址。位于广西桂林市南郊独山西南麓甑皮岩洞穴内。1965年发现,1973年发掘。出土有原始人骨骼30余具,定名为甑皮岩人。同时出土63件打制和磨制石器、14件骨器及921件陶片。打制与磨制石器各占一半,打制石器绝大多数用单面打击法,器形主要有砍砸器、盘状器、刮削器、砧、杵等。磨制石器有斧、锛、矛、穿孔石器、磨石等。骨蚌器发现不多,有骨鱼镖、骨镞、骨锥、骨针、骨笄和蚌刀。陶器均系残片,器形有罐、釜、钵、瓮等。以夹砂绳纹粗陶为主,火候较低。还有刻划纹、席纹、篮纹等。伴随出土的动物遗骨有象、猪、牛、羊、鹿、豪猪、獾、麂、鱼、龟、田螺等。据研究,猪是人工驯养。据遗址第五探方第三层出土的蚌壳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为距今9360+/-180年,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为研究壮族发源地及壮族先民原始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