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甘石星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甘石星经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天文学著作。亦称“星经”。其中百余颗恒星位置的记载,系世界最早恒星表。相传战国齐人(一说鲁人、楚人)甘德著《星占》、魏人石申(一名石申夫)著《天文》,后人合称《甘石星经》。今佚。《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有零星引用,然《汉书?艺文志》不著录,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始载《甘石星经》,故或以为此书乃宋人所作。唐代瞿昙悉达集《开元占经》曾大量节录,然仅部分坐标值与甘、石时代合。汉魏后,有石氏、甘氏、巫咸氏三家学派,三国吴太史令陈卓总合三家星官成283官、1464星之星座体系,其后出现以此为据之星占著述,其中《星经》(《通占大象历星经》)被伪托为“汉甘公、石申著”,宋以后亦称《甘石星经》。 又称“星经”。科技类著作。战国齐甘德《天文占星》八卷和魏石申《天文》八卷两书的合称。是中国最早的星表。北宋邵雍《皇极经世》卷12:“五星之说,自甘公、石公始。”明顾炎武《日知录》卷32:“今天官家所传星名,皆起于甘、石。”汉代仍有传本,以后佚失。《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后汉书?郎传》引、《周礼?春官?保掌氏》郑玄注等引用了该书有关五星运动、交食和恒星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有意义的是载有121颗恒星的赤道坐标和若干汉代观测数据,实系一份全天星表。该表所载恒星位置,据《汉书?天文志》记载,岁星晨出东方,石氏载在斗牵牛,甘氏载在建星婺女,《太初历》载在营室东壁;由这些事实,可以推定是在战国中期,即公元前360至350年间测定的,比欧洲最早的星表早七、八十年,比《多禄某星表》早二百多年。三国时,吴太史令陈卓综合了石申、甘德和巫咸三家观测到的恒星,整理成283星官、1464星的星座体系,并以朱、黑、白三种不同的颜色标在星图上,成为古代全天星官名数的定型之数,但已非《甘石星经》的原貌。唐瞿昙悉达《开元占经》所载《星经》,都是从《晋书?天文志》和《隋书?天文志》录得的,其二十八宿距星的位置测定,最迟应该是在公元前2世纪;而它的去极度数的测定,则是在汉代进行的;因为汉以前还没有去极度的概念,这些都是唐人的伪托。《史记索隐》所引《星经》的话,也和《开元占经》相类,故司马贞所见到的也是膺品。《图书集成》所录《星经》采自汉魏丛书,各书所载去极度与《宋史?天文志》略同,无疑又是唐以后的伪撰。 书名。又名《星经》。我国古代天文学著作。相传战国时齐人甘德(一说楚国人)著有《天文星占》8卷,魏人石申著有《天文》8卷,宋代人把这两部著作合在一起,称《甘石星经》,已非原著。他们已发现火星、金星在天空中的逆行现象,测定了金星、木星的会合周期,定火星的恒星周期为19年(应为18.8年),木星为12年(应为11.86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