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生产工具的种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生产工具的种类分类:【中国民俗】 贵州各民族生产工具的种类和式样,因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互相影响,现已大同小异。 黔西南一带汉、布依等民族使用的犁 (周国茂摄) 苗族的生产工具,以铁质为主,木质为辅。大型农具有犁、耙和挞斗(打谷桶、木质),小型农具有挖锄、薅锄、大钉耙、小钉耙、镰刀、摘禾刀、箩筐(谷箩、粪箩)、扁担、柴刀、斧头等。其中,犁、耙、大小钉耙、锄、镰刀、柴刀是农家必不可少的农具。铁制农具不够,便以硬质木制农具为辅。 布依族的农业生产工具,可分为劳作工具、汲水工具、粮食及副食品加工工具三大类。由于交通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各地使用的工具略有不同。传统劳作工具有犁、耙、翻镐、挖锄、薅锄、板锄、钉耙、薅耙、摘刀、柴刀、镰刀、斧头、挞斗、撮箕、箩筐、麻袋、扁担及晒谷用的竹席、麻毡等。传统的汲水工具有水车、龙骨车、汲水竹筒、戽水桶等。粮食加工工具有水碾、水磨、碓、风簸、簸箕、筛等。此外,还有烤酒用具等。 侗族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有锄、耒(俗称翻撬或踏犁)、犁、木牛(二人抬杠式犁)、耙、钉耙、薅秧耙、镰刀、摘禾刀、柴刀、判刀(割田坎用)、箩筐、秧篮、撮箕、谷桶等。传统灌溉工具有吊桶(桔槔)、戽水篼、龙骨水车、自动竹筒水车、抽水筒、竹枧和木枧等,均为民间生产工具。 贵州各民族普遍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有: 犁。铧口用生铁铸成,其余为木质。铧口分两个部分,下半部分(犁泥部分)是等腰三角形,上半部分为梯形,总长约40厘米,重约2~3公斤,一张铧口可用一二十年。犁田时,每犁翻起的土宽16~17厘米,深16~23厘米,一般各户一架。 耙。一般有9齿耙和11齿耙。穿耙齿的木棒先用凿刀挖好孔,箍上10个铁箍,再穿入耙齿。耙齿长16厘米,耙宽约1米。除齿和铁箍外,其余为木制。过去贫困人家也有用木齿的。 踩泥板。是踩平水稻秧地用的一种木架,以木条镶成一长方形的木框,长约1米,宽约30厘米,中间直穿两根木条,上面穿以一根拱桥样的小木棍,作手提用。秧田耙过后,用它把泥踩平,然后播种。 黔西南一带汉、布依等民族使用的耙 (周国茂摄) 黔东南岜沙苗族妇女下地归来 (杨光泉摄) 贵阳高坡乡一带苗族农具 (胡廷夺摄) 挖锄。木质手柄,挖土部分为铁器打制,一般口宽5~8厘米,重2~3公斤不等。 鸡嘴锄。锄口呈鸡嘴形状,重0.5~1.5公斤,长20厘米,主要作挖岩石和砌田坎用。 钉耙。重0.5公斤左右,有4齿,齿长17厘米,口宽20厘米,主要用于掏牛圈粪和挖田角(犁不到之处)。 镰刀。多呈半月形,作割草、割田坎、割稻子等用。 薅刀。多呈半月形,作割草、割田坎、割稻子等用。 薅锄。有大小之分,小的口长约10厘米,单手持锄,薅土时用。另一种口长20厘米,双手握,薅包谷等用。 斧头。有大斧、手斧两种,大斧重约1.5~2.5公斤,作伐木、劈柴用;手斧重约1~1.5公斤,主要是木工制作使用,比较锋利。 粪箩。用竹篾编织,箩身遍布网状孔眼,每眼有酒杯大小,呈六角形。箩口略呈长方形,每边长50厘米,穿扁担挑起。 草箩。编法与粪箩差不多,但网眼有碗口大,主要用来挑牛草或稻草。 舂杵及捶板。主要是捶田坎以防漏水。舂杵长1.5米,用一根粗10厘米硬木棒做成。捶板长约1米,捶平田坎。 挞斗。宽一米有余,四方形,口略大,高50厘米以上,杉木制成,脱谷粒用。 谷箩。细竹篾编就,挑谷、盛谷用。大的可装谷百十斤,小的六七十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