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甲骨文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甲骨文

分类:【文化精萃】

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作占卜的文字。亦称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等。以这种文字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称甲骨学。它最早在河南安阳北小屯村之殷墟出土,药店作“龙骨”收购,到1899年,它的文字价值才被某些古董家发现。1904年,孙诒让著成《契文字例》,始作考释。迄至目前,所发现的甲骨单字约为4500个,能认识的约为1200个。《甲骨文编》是现今较完备的甲骨文字典。1976年,在陕西周原等地也发现了西周早期的甲骨文1.7万多片,刻有文字的甲骨有190多片。甲骨文的发现,对研究汉字的本源和商周社会历史具有重大意义。

篆书之一种。商代晚期到西周期间,刻在龟甲兽骨上文字,叫“龟甲兽骨文字”简称为“甲骨文”。其文所记,皆占卜之事,故也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甲骨文多数用刀雕刻而成,故又叫“契文”、“殷契”等等。甲骨文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也叫殷墟),1899年被王懿荣、刘鹗所发现。解放前后经多次发掘,先后出土达10余万片,单字总数在4600字左右,其中可辨识者有1700个字。商周王朝崇尚迷信,凡祭祀、征伐、生育、疾病、田猎、营建、气象、出行、年成等事,常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卜后将卜辞及占卜有关之事刻于其上,成为当时之文献档案,为后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其占卜格式分为:叙辞(或称述辞、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四个部分。文字刻在龟背甲反面者称背甲刻辞,刻在龟腹甲尾右边者称甲尾刻辞,刻在甲桥上者称甲桥刻辞,刻在牛胛骨顶端骨臼上者称骨臼刻辞,刻在牛胛骨宽薄边下部骨面上者称骨面刻辞。其文字基本符合“六书”原则,为一种较成熟文字。字形大小不一,大者字径半寸,小者细如粟粒,多用尖锐工具契刻,也有墨书和朱书者。其风格初期比较粗犷雄放;中期康丁以后字体娟秀工丽;晚期帝乙、帝辛时字形变小,刻工精美,尚有需借助高倍放大镜方能看清者。过去认为商周甲骨文是我国最早文字,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近年在西安西郊一原始社会遗址,又发掘出一批原始先民刻写之甲骨文与殷代甲骨文字体接近。其时代当与殷墟相差不远,现有关方面正在研究中。

古汉字的一种字体,因刻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上而得名。甲骨文主要应用年代是商代后期(公元前14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1世纪)和周代前期,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成批汉字。至今为止,出土的带字甲骨有十六万片,除少数属于西周前期的以外,都是商代后期的。当时是奴隶社会,科学文化还很不发达。人们不理解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认为一切都是鬼神操纵着,祖先的灵魂可以预知未来,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盛行占卜。商代统治者每遇田猎、征伐、年景、生育、疾病等都要进行占卜,并把占卜结果刻记在龟甲或兽骨上。因为甲骨文绝大部分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那里是商代后期都城的遗址,所以甲骨文又称为“殷虚(墟)文字”。又因为这种文字多是记载占卜的,所以有人叫它“卜辞”。此外,它又叫作“契文”、“殷契”、“殷虚书契”,这是由于它多数是刀刻,少数是书写的缘故。

由于甲骨文是迄今能见到的最早的成批的古文字,是商代和西周遗物中最丰富的部分,所以它在历史学和古汉语、古文字学的研究上,都有重要价值。两千四百多年前,孔子曾为殷礼无徵而慨叹;现在,由于甲骨文的发现,我们对商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了相当的了解。郭沫若关于商代是奴隶社会的科学论断,很多论据来源于甲骨文。许多学者通过甲骨文所提供的资料,研究了商代的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情况,研究了当时的天文和历法,都取得了重要成果。语言学界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解决了一些古汉语和文字学上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纠正了一些原来的误解。

至今所见的甲骨片上不同的字大约有四千五百多个,已识的有三分之一左右。从已识的甲骨文看来,它已经脱离了图画而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少数甲骨上有文字与图画混用的情况),它不仅有大量的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而且也有了一批形声字,假借字用得很多;不仅可以记录名词,而且可以记录动词、形容词、数词;不仅可以记录一个个单词,而且可以记录一句句完整的话;行文成行,便于正确理解语意。总之,它已是能成功记录汉语的成系统的文字了。不过它也存在以下一些特点,说明它离初创阶段还不太久远:

殷周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贞卜文字”、“殷墟文字”等。商王朝,常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既卜之后,又于其上刻下卜辞以及和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1899年为王襄、王懿荣、刘鹗等人发现。后又陆续出土。现约有10万片。单字总数在4600字左右,其中可辨识的约1700字。文字结构有独体、合体,且有大批形声字,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但文字笔画繁简尚未定型,又有一定的原始性,是目前发现最古的成熟文字。

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也叫“契文”、“卜辞”、“贞卜文”、“龟甲文字”、“殷墟文字”,为今天可识的最古老的汉字。1899年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也称殷墟),经多次发掘,先后出土约20万片,为盘庚迁殷至纣王273年间的遗物,单字总数在4600字左右,其中1700字已可识。文字结构不仅已由独体趋向合体,而且有了大批形声字,是相当进步的一种文字;但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尚未定型。甲骨文象形简古,劲健挺秀,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郭沫若《殷契粹编》自序:“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实一代书法,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我国现在发现的、可以辨认的最古老文字之一种。因刻于龟甲、兽骨上,故名。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掘,因出于殷都城遗址,故又称“殷墟文字”、“殷墟书契”。其内容多为“卜辞”、“契文”,它已发展到由分体趋向合体,衍形趋向衍音,但多未定型。从其结构看,它多为“象形”文字,小部分属于“形声”。从甲骨文字中亦可见当时社会生活景象。甲骨文是研究中国早期社会历史和文字发展史的重要材料。

发掘于古都安阳市小屯一带,是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对研究我国奴隶制社会,特别对研究殷商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王事、民俗、民情、信仰、征伐等部门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所谓甲骨文,就是殷代王室将占卜内容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也叫“卜辞”、“契文”,或“殷代文字”。它是商代后期的文化遗存,内容十分丰富。明确记载着殷王的活动和当时的经济社会生活情况,如祭祀、战争、猎游、王事以及年月、风雨、阴晴、疾病、生育等等。有的还记载着起居,幻梦等生活琐事。殷墟先后出土的有字甲骨不下十六万片,平均每片以十字计,总字数多达一百六十余万,堪称商代文化“百科全书”。甲骨文字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仅卜辞中的单字就有三千五百多个。史书上说:“唯殷先人有典有册。”这是有根据的。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郊小屯村一带的殷王朝都城遗址。甲骨文多是占卜的记录,是中国现存最古的可识文字,约有4500个单字,可识者约1/3。它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字形结构跟后代汉语言文字是一致的。甲骨文可以断代,早晚分明,从某些常用字的变化可以领会许多中国文字发展的知识。由于它是用刀刻成,不免变形,骤见不易理解。

亦称“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文字”。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汉字。为现存最古可识的汉字。189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朝都城遗址)。后又多次发掘,共出土十余万片,单字总数在四千五百字左右, 其中可识的约一千七百字(据《甲骨文编》)。文字结构已由独体向合体发展,并有大批形声字。但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尚未定型。

甲骨文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13:45